第12章 賽里木湖旁
- 財富自由,從教人填志愿開始
- 泛海歸舟
- 2935字
- 2025-08-10 18:49:28
陳如軒在這處機構內隨后又詳細打問了一些關于賽里木湖附近的學生留學情況。
得到的一些數據消息,讓陳如軒心中有些考慮。
這里是XJ的西北端,位處BETLMG治州。
除了一些自然資源可供開發外,也沒有什么其他資源能帶動州內經濟發展了。
所以整個地區的經濟指數在XJ只能排到后面。
而有留學意愿的家庭可謂少之又少。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
拉比克提尼所在的這個機構確實發掘到了一些有留學意愿的客戶。
“陳老師,這些名單我復印了一份,你拿去吧,你對我們這里也有些幫助,我們也不能空著手。”
陳如軒也沒有想到,他憑借著系統加賦,對專業就業的掌握,讓他一路幾乎沒遇到什么發展的阻力。
而現在他看著自己手中的這份名單資料,對著小尼表示謝意后,轉身離開了這里。
隨后他來到賽里木湖邊上,這里也有不少各地的游客。
“是陳如軒陳老師嗎?”
“您是……”
陳如軒剛準備拿出相機拍張照片,旁邊就有人認出了他。
“陳如軒老師,我聽過你的直播好幾次了,感受很深。”
“論志愿填報,您的確令人佩服。”
陳如軒聽這人這么夸自己,也就不太好意思地笑著回道:“也就是謀業的必備手段罷了,沒什么……”
“不過此次碰見陳老師了,我想著我們家里面有個侄女今年要高考了,加您個聯系方式,以便后面聯系。”
陳如軒加上微信,想著自己來一趟XJ,真沒來錯,到處都是生意。
接著不過片刻后,陳如軒發現不遠處的山坡上組織起了一場大型達人秀活動。
舞臺兩側聚光燈閃爍,臺下人潮涌動。
“下面讓我們有請喜劇達人哈尼。”
陳如軒也就被這一聲喊吸引了過去。
站在眾人后面,陳如軒觀望著臺上的一舉一動。
陳如軒本是站在人群后看熱鬧。
沒成想臺上的哈尼剛演完一段方言小品。
主持人拿著話筒走下臺,笑著往他這邊瞥了眼——剛才認出他的那位粉絲正踮著腳揮手。
“主持人!那邊有位志愿填報老師,陳如軒老師,好多家長都想請教他呢!”
臺下頓時有不少人轉頭看過來。
有幾個帶著孩子的家長眼睛一亮。
小聲議論著“是不是那個直播講志愿特別實在的陳老師”。
還有人掏出手機對照著屏幕確認。
喧鬧聲里混著幾聲“真的是他”。
主持人是個機靈的姑娘。
立刻順著聲音走過來。
遞過話筒時笑盈盈地說:“陳老師,既然這么多家長認出來了,不如上臺跟大家聊聊?好多孩子家長正愁志愿的事呢,您給支支招唄?”
陳如軒愣了下。
手里還攥著剛收起的相機。
看了眼周圍期待的目光。
又想起剛才拿到的那份稀疏的留學名單。
心里忽然一動——這里的家長或許比別處更需要實在的建議。
便接過話筒點了點頭:“行,那我就說幾句,都是些干巴巴的經驗,別嫌我麻煩。”
走上臺時,聚光燈照在身上,比直播時更真切。
他低頭看了眼臺下。
有抱著嬰兒的媽媽。
有頭發花白的老人。
更多是三四十歲的家長,手里捏著皺巴巴的紙筆。
眼神里滿是懇切。
忽然覺得剛才那句“干巴巴”說得不妥。
清了清嗓子重新開口:“其實我來博州這幾天,發現個事兒——這邊家長跟孩子聊志愿,總繞不開‘走出去’還是‘留下來’。”
這話一出。
臺下立刻有幾聲低低的附和。
陳如軒笑了笑。
繼續說:“昨天我在機構里見了個家長,孩子考了600多分,想報沿海的計算機,家長卻想讓他報本地的師范,說‘離家近,穩當’,爺倆吵了半宿。”
臺下哄笑起來。
有個穿藍色工裝的大哥大聲接話:“陳老師,您咋知道?我家娃就這情況!”
陳如軒朝他擺了擺手。
聲音放柔了些:“其實倆想法都沒錯。”
“娃想‘走出去’,是想看看更大的世界。”
“家長想‘留下來’,是知道咱這地方缺人才,怕娃飛遠了就不回來了。”
“但志愿填報不是選‘非此即彼’。”
“是找‘既能讓娃舒心,又能讓家放心’的路。”
他停頓了下。
拿起桌上的礦泉水瓶比劃:“比如考高分的娃,想報計算機,不一定非得去沿海。”
“現在XJ的新能源項目多。”
“像博州這邊,建了好多光伏電站、風電基地。”
“這些地方缺不缺計算機人才?”
“缺!”
“缺會用編程控制設備的。”
“缺能做數據監測的。”
“咱報志愿時選個‘計算機+新能源’的交叉專業。”
“畢業回來照樣能搞技術。”
“還能守著家。”
臺下靜了靜。
剛才說話的工裝大哥撓了撓頭。
掏出筆在紙上記著什么。
陳如軒看在眼里。
繼續說:“那分數中等的娃呢?別總盯著‘熱門專業’。”
“我昨天看了博州的文旅數據。”
“今年前五個月接待了一千多萬游客。”
“賽里木湖這邊的民宿、導游、文創店,到處都缺人。”
“要是娃喜歡跟人打交道。”
“報個旅游管理。”
“再學門本地的手藝——比如咱博州的刺繡、木雕。”
“畢業開個帶非遺體驗的民宿。”
“不比擠在大城市做文員強?”
“還有分數不太高的娃,千萬別灰心。”他話鋒一轉。
語氣更懇切了:“我見過個孩子,高考分數剛過專科線,選了個職業技術學院的汽修專業,還輔修了俄語。”
“你們猜現在干啥?”
“在阿拉山口口岸修進口貨車。”
“老板搶著要。”
“工資比不少本科生還高。”
“咱博州有口岸。”
“有物流園。”
“學門手藝再懂點外語。”
“走到哪兒都餓不著。”
有個戴眼鏡的大姐舉了舉手。
聲音帶著猶豫:“陳老師,那娃要是想留學呢?我家丫頭總說想出去看看,但咱這條件……”
陳如軒點點頭:“留學不是不行,但得算明白賬。”
“要是家里經濟一般。”
“別硬著頭皮去歐美。”
“可以看看‘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
“比如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
“這些國家離咱近。”
“學費低。”
“學個國際貿易、農業技術。”
“畢業回來做邊境貿易。”
“或者幫著咱本地的農產品出口。”
“路反而寬。”
他指了指臺下的賽里木湖。
陽光灑在湖面上像碎金:“我來這兒這幾天,總覺得咱博州不是沒資源,是缺把資源變成‘飯碗’的人。”
“賽里木湖的美景是資源。”
“阿拉山口的口岸是資源。”
“甚至咱地里種的枸杞、薰衣草,都是資源。”
“志愿填報就是幫娃找到自己的‘長板’。”
“再把這‘長板’跟咱家鄉的‘資源’搭上。”
“這才是最靠譜的事業規劃。”
“我見過太多孩子,報志愿時跟風選了金融、法律,畢業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又得從頭學起。”他嘆了口氣。
又很快笑起來:“但也見過有人,在志愿表上填了‘楮紙制作’這樣的冷門專業,畢業后帶著家鄉的紙去國際展會,讓更多人知道咱中國的手藝。”
“所以啊,選專業別只看‘賺不賺錢’。”
“先看‘喜不喜歡’。”
“再看‘用不用得上’。”
“最后才看‘能不能賺錢’——順序別弄反了。”
臺下忽然響起一陣掌聲。
不是那種敷衍的拍手,是帶著勁兒的。
有人還喊了句“陳老師說得對”。
陳如軒把話筒遞還給主持人。
笑著說:“就說這些吧,耽誤大家看節目了。”
“要是有具體問題,咱臺下再聊。”
“我把微信二維碼放投影上。”
“加的時候備注‘博州家長’就行。”
主持人剛把二維碼投到屏幕上。
臺下立刻圍過來一群人。
有拿手機掃碼的。
有舉著紙筆問問題的。
剛才那個工裝大哥擠到最前面。
手里攥著張紙條:“陳老師,我家娃考了580,您幫看看這個專業……”
陳如軒接過紙條。
蹲在地上就著陽光看。
身后的賽里木湖風平浪靜。
遠處的山坡上,哈尼的笑聲又傳了過來。
他忽然覺得,這趟XJ之行,比想象中更有意義——比起拿幾份名單,能讓這里的家長和孩子多幾條路可選,才是他這個志愿填報老師最該做的事。
這時有個小姑娘擠過來。
遞給他一塊剛烤好的馕。
小聲說:“陳老師,我明年高考,想報您說的旅游管理,以后帶游客看賽里木湖,行嗎?”
陳如軒接過馕。
咬了一口,香得很。
接著他點頭笑:“當然行,到時候我來給你當游客,你可得好好給我講講咱博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