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一介講中國哲學
- 湯一介
- 1103字
- 2025-08-08 15:26:10
自序
這本文集選取的范圍是自1982年寫的《論中國傳統哲學范疇體系的諸問題》,至1998年寫的《能否創建中國的“解釋學”?》,可以說這些論文代表了我在八九十年代所思考的主要哲學問題和文化問題。我把所收24篇論文分成8組。第一組是討論中國哲學的概念和命題的問題的,哲學大概都是根據一系列概念而形成的若干命題,從命題推演成一套理論體系。我的這組論文試圖從總體上考查中國哲學的概念和命題,在當時曾對擺脫“左”的教條主義影響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二組是討論儒家思想的論文,我選入的三篇大體上代表了儒家思想的三個方面:《論儒家哲學中的超越性和內在性》可以說是討論儒家哲學的宇宙人生論的;《“太和”觀念對當今人類社會可有之貢獻》可以說是討論儒家哲學的價值理性論的;《論儒家的境界觀》所討論的是“內圣外王”問題,可以說是儒家哲學的道德教化論(或政治倫理觀)。第三組是有關道家和道教問題的論文。第四組所收為魏晉玄學方面的論文,其中《論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利用《老子》和《莊子》的注疏開拓了中國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層面。第五組是我對中國佛教研究的一組論文,其中《文化的雙向選擇——印度佛教輸入中國的考察》提出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雙向選擇問題,這對當前我國面臨的西方文化的沖擊或者可有某種借鑒作用。第六組論文是對我國八九十年代文化走向所作的評論。第七組也是有關文化問題方面的論文,其中《“和而不同”原則的價值資源》也許對當今由文化的沖突引起的問題提供一合理解決的途徑。在第八組論文中提出了,能否建立中國的“解釋學”的問題,三篇雖有些重復,但這是一個新問題,我是有意讓它們重復的,以便引起學術界注意。如果真能建立起中國的“解釋學”,那么對今后中國哲學的發展會有一定意義。附錄《對中國哲學的哲學思考》是我的一本有關“我的學思歷程”中的一章,這本書的書名是《在非有非無之間》,由臺北正中書局出版。由于我有感于我們常常不習慣對哲學問題做哲學的思考,而是從其他方面判定中國哲學的價值,因而不能把握中國哲學的內在精神,因此可以說它是我從80年代初一直到1995年對中國哲學研究的一個總結。
這個集子可以說是我前一階段所發表的論文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結集。一個學者的研究工作大概總有一些可以區分的段落。一個段落的終結,又是下一個段落的開始。下一個段落,我將從兩個方面深化我的研究:一是利用歷代《老子》《莊子》的注疏深入研究道家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為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擴大新的層面;二是考察20世紀以來西方哲學對中國哲學的影響,繼討論佛教這種外來文化影響中國文化之后,探討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許更有意義。這兩項大概又是一個十幾個的學術研究的工程。
1998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