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大變局(數字經濟系列01)
- 龔龔 李志男 張微
- 2326字
- 2025-08-08 15:08:21
序
人活不過百年,知識卻可以記錄、傳承幾千年甚至更久。人死立碑,幾百年模糊難辨;知識卻可以世代相傳,永遠保存在人類發展史上。知識從口耳相傳到文字記錄,從竹簡到紙張,從電子設備到信息產品,所有的載體都遠遠短于知識本身的壽命。確保知識生命的延續,最好的路徑,一是更廣泛更快速地傳播,二是更高效、更深刻地被記錄和使用。前者造就了互聯網經濟,后者成就了數字經濟。
從互聯網經濟到數字經濟,這場大變局,不僅是勞動者對知識、智慧需求的提升,更是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全球各國各地積極發展數字經濟的主要原因還包括以下四點。
一是,在全球范圍內,繼續發展全球化,必須增加要素流動性。信息經濟發展至今有幾個突出的缺陷:信息的不對稱性;各大型信息平臺的壟斷行為凸顯;信息的流通性受限于語言、網絡結構、政治等要素;信息的所有權、準確性和價值評估等難以保證。因此,信息化雖然助力了全球化的發展,但是到了這個階段,再依靠信息化肯定是不行的,只能發展數字化。從邏輯上說,數字化可以真正打通和鏈接所有的全球化要素,使它們完全流通、協同起來,加快生產、生活和交易、消費的速度,并提升它們的質量。
二是,面向未來,技術上需要自主創新,必須要突破技術壟斷,探索顛覆性技術,建立智能經濟基礎。經濟全球化的未來發展目標是生產力智能化提升和產業智能化升級,數字化剛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從技術上來說,數字化技術是智能化技術的基礎,智能化技術是未來智能經濟的基礎,所以數字技術發展是必經之路。科技發展至今,有一個趨勢即借助各學科發展優勢,開展交叉性研究取得創新突破,而交叉性研究的基礎仍是數字化,因為數字化使技術之間便于“標準化合作”,且數字化是交叉性創新突破可驗證、易驗證的前提。當前還有一個較突出的技術發展趨勢,由于大到全球化、小到產業鏈、生產鏈,系統的協同需要技術的扁平化,這正是數字化的用武之地,一方面扁平化技術需要數字化的鏈接,另一方面數字化需要扁平化技術的支撐。未來技術還有一個趨勢即多維化,未來技術的集合發揮的作用遠遠大于各個技術本身,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多個技術集合形成多維化的復雜技術包,以及這些多維技術包的應用、運營都需要數字化的支撐和服務。
三是,經濟上的產能過剩等問題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需要升級,生產力需要提升。從經濟上來說,中西方都存在產能過剩或生產過剩的問題,數字化能從根本上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不論是身處按勞分配或按資分配的哪一種社會,我們都有這種體會,即并非絕對的多勞多得,付出與所得有時并不成正比。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我們的工作大多沒有具備效率、效果及效益。在之前的社會,勞動力沒有被充分發揮和分配,潛力沒有得到完全釋放,根本原因在于生產要素和生產力結構,將勞動力框架在勞動量的表層,缺乏對質的及時掌控。而未來,這正是數字經濟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在世界發展到當前階段,數字經濟能夠讓人們實現各個階層、各個社會都殷切期盼的愿景——所勞即所得。
四是,從政治上來說,各國要參與全球化,均需要優化宏觀資源配置、調節機制,需要防止非國家的壟斷、建立數字主權,需要打破發展上的人地財局限,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礎仍是數字化。數字經濟與產業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即打破人地財的局限,不再以點的形式聚集,而是以更加分散化、集散化的形式存在,再通過更普惠化、智能化、萬物互聯的網絡鏈接,以優化配置、全程監管、安全保障、科學合理的方式為用戶提供以數據要素化為主線地融入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服務。在這一服務過程中,每個服務方都將被要求提供其最具有優勢的服務,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并充分發揮優勢,才能獲得工作機會。同時,傳統的由單一服務方提供服務產品的服務模式將被多服務方分工合作的服務模式所替代。因而,未來的網絡化平臺將不再專注于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而是將更關注于對合作與交易模式的保障性服務。數字經濟的網絡將更直接、更有針對性、更細化地服務于合作與交易的各方。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需要大量的算力、算法,需要創新的服務模式,也需要更具合作與交易能力的網絡。因此,相關的數字技術應用效果得以充分發揮。
前三次工業革命中各國的角色地位不同,中國正從追隨者、參與者的角色努力轉變為引領者。通過對比各國的技術革命路線和產業革命路線,當前我國正從技術上追趕和產業發展上學習發達國家的路線和思路,轉變為選擇新路線和創造新模式的思路。這得益于我國在高新科技領域的成就、市場及工業產業發展優勢,特別是各要素的儲備上,具備了參與第四次工業革命引領者角逐的基礎。當前我國工業體系大而全、精而廣,發展數字經濟不僅具有工業產業優勢,我國體制制度與數字經濟的普惠目標也具有高度一致性。
外媒稱,中國未來5~10年的四個重要工作是監管、安全、資源配置和自主創新。這四個重要工作都與數字經濟密切相關,其核心都是數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首次將數據確定為第七種生產要素。從根本上指明了我國的發展方向,已從生產結構變革轉變為生產力、生產要素的變革。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場數字經濟大變局。
雖然變局已至,但大多數人尚未能明晰這場變局的前世、今生和來世。在此,我們總結和探討了包括“什么是數字經濟”“世界數字經濟局勢”“中國數字經濟局勢”“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字化治理”“數字新基建”“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數字經濟未來展望”九個主題。希望同有志于數字經濟的朋友共同進步,努力攜手在這場數字經濟大變局中做出一些微薄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