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信息社會

學界、產業界以及經濟與社會的相關領域對于信息社會已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為止,對于什么是信息社會仍沒有統一的定論。之所以沒有形成一致的概念定義,是由于信息社會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且涉及范圍過于廣泛,且其技術仍未將客觀世界描述清晰,使得信息社會存在不同角度的形態與內容,人們更容易從不同角度理解其表象,卻難以觸及其本質。但所幸,人們對信息社會在認識上具有一定的共識,特別是對于信息社會和信息經濟的理論意義和發展實踐是萬分認可的。

1.內涵及由來

關于什么是信息社會有三種典型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信息社會即是后工業社會,其代表是信息技術,標志是信息經濟,認為信息社會是信息革命的產物。第二種觀點認為,信息社會是工業社會的一個階段,在信息社會,資本和技術推動了社會發展,但并未帶來巨大變革。第三種觀點認為,信息社會僅是由工業和資本相互作用下促使的信息化管理控制方向及機制帶來的新社會類型。

這三種觀點與信息社會的由來歷史有關。1959年、1962年、1977年,美國學者先后提出了“后工業社會”“知識產業”“信息經濟”的概念。1964年、1968年,日本先后提出了“信息社會”“信息化”的概念。1976年,法國提出了“社會的信息化”的概念。我國在1986年才提出信息化的問題。隨后,信息社會這一概念引起了全球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2003年聯合國“世界信息社會高峰論壇”成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式事件。直至2006年,我國在《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首次將“為進入信息社會奠定堅實基礎”作為國家戰略目標。

時至今日,信息社會的定義有很多種,例如定義為:信息產業高度發展并在產業結構中占據優勢的社會;社會生活中廣泛應用現代化通信,計算機和終端設備結合的新技術的社會;“一個以人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發展的社會。在信息社會中,人人可以創造、獲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識,使個人、社會和各國人民均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潛力,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并提高生活質量”。信息社會是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等相對而言的一種技術社會形態,是工業化社會之后,以信息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為核心的高科技社會,是信息、知識起主導作用的知識經濟社會;按照社會生產力的標準,信息社會即普遍使用智能工具的社會;是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筑中信息成為關鍵因素,社會發展以信息為總體特征的社會形態,屬于社會的技術形態。信息社會是基于信息作為第一資源的社會,也是充分開發與利用信息資源的社會,是在全社會范圍內統籌自然和社會信息的社會;是指以創造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分配、傳遞、使用信息為主的經濟社會,以及以信息工業為主的社會;在信息產業、信息應用與信息保障三大方面里,所結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而這樣的有機整體對社會及其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綜合信息社會的三種典型觀點和各個定義,總體來說,這些觀點和定義的共性在于認為信息社會對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是深遠的,且使社會中的每個人均受益匪淺,信息技術變革在信息社會中起到關鍵作用,且使其具有區別于以往各社會階段的特性。但這些觀點和定義之間仍存在一定的爭議。爭議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即信息社會所處的具體階段,是工業社會的一部分還是新的社會形態;信息社會是否是信息技術帶來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社會變革;信息社會的終點是信息化還是智能化;信息社會的本質是信息技術變革還是信息資源利用。

其中,關于信息社會所處的具體階段的爭議,主要觀點有四種。第一種認為信息社會是工業社會的一部分;第二種認為信息社會是后工業社會;第三種認為信息社會是工業社會以后的第一個社會階段,其后是數字社會、知識社會和智能社會;最后一種認為信息社會是智能社會。從各觀點本身來說,認為信息社會是工業社會的一部分的觀點,實質上擴大了工業社會的范疇,從產品的角度,認為只要信息是工業化產品的一種,那么信息社會就是工業社會的一個階段。類似的,認為信息社會是智能社會的觀點,實質上夸大了生產工具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智能化工具在信息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那么信息社會就等同于智能社會。這兩種觀點較為小眾,主要是由于,人們對于身處信息社會的直觀感受,以及對于未來智能社會和當代社會差距的預期,同這兩種觀點不太相符。相反,在現實中,“認為信息社會是工業社會以后的第一個社會階段,其后是數字社會、知識社會和智能社會”的觀點被普遍接受。這是由于,在實踐中,核心生產要素在歷史上幾次工業革命中的核心主導及決定作用非常突出,這一觀點正是基于核心要素變革對社會發展階段進行劃分。相比較而言,認為信息社會是后工業社會的觀點,認為信息和知識成了后工業化社會決定性的變數。當前“科學的社會組織的根本變化”和工藝方面深刻的質的變化是“信息社會”的特征,未來其他過程和現象中的“未來文明”將是突出特征。因而從某種意義上,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會的演進順序,即信息—科學知識—智能。這一點正與“認為信息社會是工業社會以后的第一個社會階段,其后是數字社會、知識社會和智能社會”的觀點不謀而合。

雖然存在信息社會是否是信息技術帶來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社會變革的爭議,但是對于信息社會中“信息社會高級知識勞動者增加,信息化程度提升,以及信息化及其相關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的提升”的必然性是共識的。爭議的焦點在于信息技術帶來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社會變化是毋庸置疑的,但這種變化是否是變革性的卻是認識上不統一的。終結這一爭議的最佳方法是確定信息社會的統計方法。但迄今為止,信息社會的統計方法尚未統一,且由于信息技術的結構信息量超越了當前的統計能力,導致這一爭議尚無定論。

關于信息社會的終點問題,大部分人的觀點還是傾向于認為信息社會發展方向是信息化,網絡化在其中發揮了核心作用。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信息社會依賴于建立在暢通的信息交流與傳播基礎上的高度信息共享,信息只有在傳播、交流中才能實現其價值。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為從機械化向自動化、信息化轉化,網絡普及廣泛及高效迅速是信息化的關鍵基礎。信息技術的下一步是數字技術而非智能技術。相反的,也有人認為信息社會的標志是普遍使用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等智能工具,因而信息社會也可以稱為智能社會。這種觀點顯然與人們對信息社會和智能社會的普遍理解不同,它更強調生產工具的重要性,淡化了生產核心要素、資源、經濟、環境等因素的變革性。事實上從信息社會到知識社會再到智能社會的過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且并非是信息技術一己之力的結果,而是需要技術、生產、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相關因素的相應變革共同支撐的。因而,“信息社會是在工業社會之后的第一階段,知識社會是第二階段(也是更高級的階段),智能社會是第三階段即最高級的階段”的觀點得到了普遍認可。

關于信息社會本質的爭議,支持技術變革的一派認為信息技術革命是社會信息化的動力源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相較而言,支持信息資源利用的一派認為,物質、能源和信息是人類可以利用的三類基本資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核心資源相應地經歷了從土地(物質資源)到能源到信息的轉變。信息社會中信息資源利用不僅提高了對三類基本資源的利用,還推動了資源置換作用,進而統籌社會的所有資源的分配、利用,從而改變經濟與社會結構,推動經濟與社會進步。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雖然重要,必須做到保障信息能被全社會所有人方便、及時、充分地共享,但信息技術只是工具與手段,并非本質。

2.特征

有學者指出,根據社會系統動力學演進原理,動態演進的結果呈現出科學技術、資源、工具、社會進步的不斷改進和持續更新規律[17](如表1.6所示)。

表1.6 社會演進的歷史趨勢

根據表1.6中信息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對比可知,信息社會與工業社會不同,工業社會發展主要依賴于能源資源,信息社會發展主要依賴于信息資源;工業社會的主要勞動工具是動力工具,信息社會的主要勞動工具是智能工具。

除此之外,信息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其他區別有:工業社會發展的基本技術是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力,信息社會發展的基本技術是計算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社會起源于動力革命,信息社會起源于信息革命;工業社會以現代化工廠為象征,信息社會以現代化網絡為象征;工業社會的核心產業是制造業,信息社會的核心產業是信息產業;工業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集中式,信息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分散的。信息社會和工業社會的這些區別,使得信息社會和工業社會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經濟形態、組織結構和文化。

由于信息社會將信息化作為第一生產力,將信息作為社會的第一資源,使信息和信息技術滲透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活和生產的各領域與行業,由此導致勞動力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并以此決定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甚至推動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進步。信息社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信息社會技術性變革特征

信息技術對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已經成為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技術支撐,全面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信息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信息獲取、傳遞、處理、存儲的技術,是一個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包括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光電子技術、光導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所構成的高新技術群。

信息技術以軟硬件結合,奠定了信息社會的信息“神經網絡”和智能工具基礎,從而實現了信息共享和快速流通兩大核心功能。其中,信息共享的重要意義在于通過信息共享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全面鏈接,并推進資源的重構與創新,構建了以信息為基礎的公有制雛形。信息的快速流通依賴于網絡化,而網絡化通過全球化信息流通促使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發生巨大的結構性轉變。在信息社會中,信息的流通速度是重要指標之一,信息的流通速度越快意味著其帶來的社會發展越迅速。

當前,信息技術仍在高速發展,有學者指出,當信息技術被用于代替機械勞動時,其提高的勞動效率是有限的,而在不遠的未來,當信息技術被用于代替人的腦力勞動時,其帶來的生活及生產提升空間將是無限的。因此,研發及廣泛應用智能工具是信息社會的必然發展方向和趨勢。

(2)信息社會經濟變革特征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成為最重要的經濟和社會資源,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和經濟增長的源泉,使社會生產方式高度信息化、智能化。許多著名經濟和社會學家指出,土地、勞動、原材料和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逐漸成為位于知識、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之后的次要要素,在信息社會時代,不再占據主要核心地位。

正如前文,信息技術實現了信息共享和快速流通兩大核心功能。這兩大功能將進一步帶來信息社會的經濟變革。首先,信息共享使得生產資料有機會在產業鏈上被相關產業主體共享,推動生產力的差距縮小和全面進步,為經濟社會整體的增長提供信息基礎。信息技術催生了一大批新興產業,其中,信息產業的產值在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成為整個社會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和經濟發展的引擎。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改造了其產業結構,提升了其勞動生產率。

其次,隨著智能工具的普遍使用,未來在智能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能力和水平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勞動力需求下降的同時,產品數量、質量及生產效率都將得到指數倍提升,未來的信息、知識、智能產品將超過傳統的物質資料產品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產品。同時,智能工具社會導致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傳統的機械化的生產方式被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所取代,剛性生產方式被柔性生產方式所取代,大規模、集中性的生產方式被分散型、定制化生產方式所取代,社會整體的生產方式逐步轉變為以信息服務和知識創造為主。

另外,網絡化與信息化、智能化的結合,將使經濟變革的效應遍布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使社會人口普遍受益。同時,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也將要求勞動者提升信息技術相關能力和基本素養,以適應要求不斷提高知識能力的工作需求。

(3)信息社會組織結構和文化變革特征

由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不同時代、不同技術和經濟基礎之上,必將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組織結構和文化。

在社會組織結構變革方面,基于非中心化、超地域性、全球性的信息網絡以及信息共享,傳統的管理層從壟斷信息到壟斷決策、管理權力的優勢被打破,現實社會分地域管轄、集中控制的管理方式和以固定空間領域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受到沖擊,組織管理結構正在由傳統的金字塔型組織管理結構逐漸向網絡型的分權式管理結構演變[18]。因此,信息社會實行按需分配的原則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使人們獲得全面發展的自由。在信息社會,社會生產資料被社會的全體成員共同擁有,進而導致信息社會的社會生產關系發生徹底的改變。通過大規模的信息網絡,所有社會成員將擁有平等的地位、權利和相同的工作方式。

在信息文化方面,由于信息時代技術基礎、實踐基礎、經濟基礎和組織結構的顯著變遷,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道德法律以及文化價值觀也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革。由此決定了信息社會作為共享社會,由于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相吻合,將成為一種人性化、智能化、科學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并推動世界共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形態。

3.幾種理論觀點

如前文所述,當前人們對于信息社會的認識及其作用有一定共識,例如信息和信息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的重要性,但對于信息社會的定義存在一系列爭議,信息社會理論主要形成了以下幾大典型的觀點:

一是信息社會經濟結構觀。經濟結構觀認為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信息部門和信息產業在經濟社會中的占比越來越高,勞動力向信息部門轉移、職業結構發生變遷、GNP中信息活動比例越來越高,認為信息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是由信息經濟導致的。這一觀點從側面支持了信息革命導致經濟體系變化的觀點,符合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信息系統共同作用改變社會經濟系統運行方式的客觀規律。但信息社會經濟結構觀有一突出的缺陷,即對信息工作者的分類自相矛盾并且過于寬泛,同時缺乏信息社會轉變的實質性建議。

二是信息社會信息化程度觀。這一觀點主要采用信息比和信息化指數兩種指標來測量社會信息化的程度。以此為基礎的社會標準化測量強調的是信息在社會中的作用范疇和程度,但由于在實踐中測量指標難以準確測量,難以達到標準化測量對社會、政治結構、價值觀的參考價值要求。相類似的,有人提出以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或信息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達標作為信息社會到來的標志,但由于信息產業范疇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程度均沒有明確的標準作為判斷依據。因此,實踐參考意義依舊不大。

三是信息社會信息技術觀。信息社會信息技術觀將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擴散與滲透作為信息社會的決定性特征,其強調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潛在利益的觀點,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認可。因為人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信息技術是社會信息化的動力源,信息技術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生產力水平,促進了生產方式的信息化、智能化,還使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休閑娛樂方式、社會組織方式、組織管理方式等發生顯著變化,甚至對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觀念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等也產生深遠的影響[18]。這一觀點強調了信息技術的決定性作用,排除了其他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因而無法全面準確地測量社會的信息化進程,不能作為信息社會的基礎。因而,也有專家對信息技術決定論持相反的觀點,認為信息技術只是支撐信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

四是信息社會問題觀。信息社會問題觀也稱信息社會的批判理論或批判派,焦點在于探討信息技術大規模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利益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經濟與信息的不平等、信息化帶來的大規模失業、對勞動者的新職業信息素養要求使勞動者工作削弱、大型跨國機構的信息壟斷等。批判派認為技術受控于政治和文化,主要服務于權力階層的利益。雖然信息社會問題觀致力于解決政治秩序對規范信息技術的影響問題,但由于缺乏實踐驗證,其貢獻力度不足以服務于廣泛的社會利益。

五是信息社會多元觀。多元觀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寬泛研究,認為信息社會是包括經濟、技術、社會、政治和文化的多維度社會,進而構建了基于此的全新的信息社會圖景和框架。多元觀被評價為是過于理想化的觀點,對于各維度的相互驅動作用缺乏研究,對信息社會的實踐缺乏考慮。

基于以上這些理論觀點,信息社會實踐正在不斷加快發展進程。當前關于信息社會現狀,人們普遍認為:從信息革命到全球化,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社會,標志性的信息技術是衛星通信和計算機。信息不論是否被看作資源,都發揮著主導作用,而信息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的推動作用更是舉足輕重。在信息社會,每個勞動者必須盡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勞動能力以適應信息社會的需求。與此同時,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正受信息社會的巨大影響,智力被進一步啟發,包括個人及社會組織在內的主體都更加注重信息的獲得和使用,并以此為基礎愈發重視戰略性的規劃。更重要的是,網絡化和信息化帶來的全球化,改變了世界各國和各地的經濟、政治及社會發展格局,這種群體性效益是以往不可想象的。值得指出的是,雖然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先進入信息時代的國家曾經具有較為突出的優勢,但是,我國利用經濟信息化發展機遇及通過加快全面的信息化建設,已取得了一定的“后發優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谟县| 湘潭市| 鸡东县| 萝北县| 泸溪县| 伊金霍洛旗| 洞口县| 安多县| 蒙城县| 涟源市| 德庆县| 介休市| 松原市| 佳木斯市| 宜宾市| 宽甸| 肇东市| 苏尼特右旗| 上林县| 阜宁县| 慈溪市| 尼勒克县| 都江堰市| 永顺县| 金门县| 乌拉特前旗| 沁源县| 老河口市| 唐河县| 曲阳县| 崇州市| 永济市| 内黄县| 建水县| 宁阳县| 磴口县| 揭东县| 贺兰县| 临漳县| 钦州市|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