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脈動Ⅲ:最后的秘境
- (英)邁克爾·甘東 容尼·基林 馬特·布蘭登
- 1721字
- 2025-08-07 18:06:48
魚中的射手
無論是在極地還是在熱帶,沿海的水域都像戰場,上演著捕食者和獵物的軍備競賽,雙方都想要占據上風。不過沿海水域也是安全的避風港,這道自然屏障可以保護生態系統以抵御來自遠洋的威脅。珊瑚礁、管狀多毛蠕蟲和貽貝建造的生物礁、海草床、鹽沼、沙丘和沙洲等,都是由風暴潮引起的暴風雨和沿海洪水等災難來襲時的重要緩沖區。這些自然屏障能夠有效地減緩海浪和風暴的沖擊,保護海岸線免受侵蝕。守衛熱帶低洼地最為有效的天然防波堤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紅樹林。紅樹林能夠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形成一道物理屏障,其盤綜錯雜的植物根系能吸收巨浪的能量,保護海岸,而且可以為無數脆弱的生命提供庇護。射水魚是紅樹林所庇護的一種典型生物。

▲ 射水魚向獵物噴射水柱(對頁上圖),其獵物可能是一只停落在水面上方的樹枝上毫無防備的昆蟲(對頁下圖)。昆蟲一旦被擊入水中,射水魚就會在一瞬間將其吞下。
在印度尼西亞的紅樹林間,射水魚會在海面下巡邏,搜尋懸垂的樹枝上的昆蟲和蜘蛛等小動物。一旦發現并瞄準目標,射水魚就會從嘴里噴出一股水柱,試圖將目標擊落在水中。這種捕食方式非常巧妙,射水魚不僅需要眼和腦配合克服光線折射時產生的偏差來準確定位獵物的位置,更需要用水柱精準擊中目標。就算目標距離水面兩米之遙,射水魚也往往一擊必中,而且在短短的十分之一秒內,它們就能迅速沖到獵物將要落入水中的位置,在其他競爭者反應過來之前將獵物一口吞下。

▲ 一條缺乏經驗的年幼射水魚在鍛煉自己的噴射技巧,它在一旁認真觀察,潛心向前輩學習。有時,它還會嘗試將前輩的射擊目標當作自己的瞄準點來練習,以便學習如何更準確地擊中目標。
射水魚噴射水柱時依靠眼睛的轉動來提高成功率。它們會轉動眼睛,使得圖像能夠落在其視網膜高度敏感的區域。這樣,它們就能瞄準45度至110度范圍內的獵物(不過射水魚的最佳瞄準角度為75度)。此外,射水魚還能估算重力帶來的誤差。因為地球引力的作用,射水魚噴射出的水流并非一條直線,而是一條曲線。假如射水魚的目標距離水面10厘米,那么噴水誤差就可能在零和兩厘米之間。誤差還取決于噴水的角度。目標越高,誤差就越大。即便如此,射水魚也能準確估算誤差,以確保擊中目標。不過偶有失手,射水魚便會尋找下一個目標,蓄力,再次噴射!
射水魚的噴射技巧其實非常復雜。在噴射時,射水魚的嘴唇伸出水面,下唇伸得比上唇更長。它們利用舌頭和上顎上的一道凹槽形成一根狹窄的管子,然后迅速用力收緊鰓蓋,嘴里的水就會順著管子猶如子彈一般噴射出去,形成一根水柱。由于表面張力,水柱會斷裂成一個個水珠,后方的水珠的速度比前方的水珠的速度更快。水流離開射水魚的嘴巴后會持續加速,后方的水珠不斷地往前擠,最終大量的水珠在水流的前端形成一個大水珠。更大的水珠就意味著更大的力量和射擊面積。這樣,水流就能在確保準確度的同時具有更大的力量,將獵物擊落。射水魚甚至會根據自己與目標的距離來調整噴出的水量,以確保大水珠在水流前端形成的時機恰好是它們擊中目標的時候,避免水流以噴霧的形式消散,徒勞一場。這是動物使用工具的一個典型案例,而且射水魚不是在簡單地使用水,而是改變和塑造了水的形態來為自己所用。
剛開始嘗試時,年幼的射水魚的命中率并不高,它們必須不斷磨礪噴射技能。即使偶爾射中目標,它們也可能因為動作緩慢,競爭不過其他射水魚而不能真正吃到獵物。它們通常會自發地組成一支小分隊,相互觀摩,相互學習。這種社會學習的形式也能讓它們進行假想鍛煉,它們可以將隊友進行練習時的射擊特征映射到自己的腦海中,并根據自己的位置以及目標的坐標來調整角度和距離,進行模擬射擊。它們還非常擅長擊中快速移動的目標,例如在空中飛行的小動物,甚至是在枝葉間穿行的小型蜥蜴。當獵物距離水面不遠時,只要條件允許,它們就會躍出水面,張嘴直接把獵物吞下。射水魚完美地解決了運動、重力、光線和流體等因素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魚類中屬于非常聰明的類群。

▲ 射水魚和科的一些種類共享一片水域。
科魚類在英文中稱為“halfbeak”,這一名字源于它們的頜部的形狀——上頜短,呈三角形,下頜長而薄,就像一支利箭。當射水魚噴水捕獵時,眼睛長在頭頂的
科魚類就在一旁伺機而動,上頜活動,下頜不動。它們隨時準備搶奪被射水魚擊落在水中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