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輔助教學創新:課程設計、成果建設與項目申報
- 姚飛
- 2944字
- 2025-08-07 18:14:51
1.1 從零開始:快速掌握提示詞高效構建法
1.1.1 為什么AI有時“無用”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談論AI的強大能力,然而,我們也經常發現它似乎并非那么智能。為什么有時AI的表現讓人失望呢?問題的根源往往在于,我們沒有掌握正確的提問方式。
AI的表現之所以不如預期,往往是因為我們提問時未能充分表達關鍵信息。例如,當我們向同事請教問題時,往往能夠得到有價值的反饋,因為彼此之間有充分的信息共享與默契(見圖1.1)。然而,AI與人類的互動方式截然不同,AI無法自動理解我們提出的問題的背景,也沒有先驗知識。因此,清晰、準確地構建提問策略是高效利用AI的前提。通過精確的提示詞(Prompt),我們能夠引導AI更好地理解我們的需求,進而獲得高質量的答案。

圖1.1 人類交流時的信息共享與默契
1.1.2 高效構建提示詞的5種基本方法
為了達到與AI高效溝通的目的,只提出簡潔明確的問題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充分運用各種手段。以下是高效構建提示詞的5種基本方法。
方法1:角色扮演
在與AI互動時,賦予AI特定角色是提高其回答質量的有效策略。通過設定AI的角色,我們能夠引導它根據該角色的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做出回應。例如,直接詢問AI“如何提高學生參與度”,我們可能只會得到一些通用的建議;但如果我們要求AI“扮演一位資深的[專業名稱]教授,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某專業課程中的概念]”,AI就會調整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使回答更生動、富有感染力(見圖1.2)。
例如,向AI提問時可以說:“請扮演一位經驗豐富的[專業名稱]教授,講解如何提高課堂中的學生參與度,并用生動有趣的語言進行描述。”這樣提問能讓AI的回答不僅提供策略,還帶有教學引導的色彩,使其更加適用于實際教學情境。

圖1.2 角色扮演可提高AI回答的準確性及生動性
方法2:運用STAR原則
為了更有效地與AI互動,我們可以運用STAR原則(見圖1.3)。通過明確問題的背景、任務、需求和優化方向,我們可以讓AI的回答更加精準,讓它提出更實用的建議。下面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介紹如何運用STAR原則。

圖1.3 STAR原則
(1)Situation(場景)。簡要描述教學背景和情境,讓AI了解你所處的環境。
示例:
“我是一名大學英語教師,正在準備下周的演講課。”
清晰的場景描述,可以讓AI更好地理解你當前的情況,提供相關性更強的回答。
(2)Task(任務)。明確你的任務,告訴AI你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
示例:
“我需要為這節課準備教案,希望設計一些有創意的課堂活動。”
這樣,AI就知道你的核心需求是教案設計和課堂活動創意,而不是其他方面。
(3)Action(行動)。告訴AI你需要它做什么,給出具體需求,這是明確期望的關鍵步驟。
示例:
“請為我提供5個有創意的演講主題,每個主題都包括教學目標和活動設計。”
清晰的需求表達,能讓AI精準地理解你的期望,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建議。
(4)Refinement(優化)。針對AI的回答,提供反饋或進一步優化、微調問題,確保它能提供更符合你需求的回答。
示例:
“能否增加一些互動環節,鼓勵學生更積極地參與課堂?”
通過這一環節,你可以不斷地調整問題,通過逐步優化得到更好的答案。
綜上,你可以這樣向AI提問:
“我是一名大學英語教師,正在準備下周的演講課。現在我需要為這節課設計教案,請提供5個有創意的演講主題,每個主題都包括教學目標和活動設計,并且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互動性。”
試試看,AI的回答會變得更加精準和實用。
方法3:迭代式提問
有時,單次提問并不能獲得理想的答案,這時,我們可以通過逐步細化提問,引導AI給出更加詳細的回答,這就是迭代式提問(見圖1.4)。我們可以在初步回答的基礎上,逐步深入探討,直至得到更加具體、精確的答案。
例如,向AI提問時可以說:“我是教授[專業名稱]的大學教師,授課對象為大三學生,課程難度較高,當前課堂中學生參與度較低,尤其在[具體教學環節]方面,學生積極性不高。在接下來的學期里,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請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該計劃應該結合我們學校的教學資源與學生特點。”

圖1.4 迭代式提問可改善與AI的互動
此外,在與AI互動時,提供充分的信息背景也是至關重要的。這就像與同事討論問題時,我們不應假設對方了解我們的研究背景,而應該詳細說明研究內容、對象和目標。同樣的道理,在與AI的互動中,提供詳細的背景信息可以大大提升AI回答的精準度。5W1H法是指從為什么(Why)、做什么(What)、什么時候(When)、涉及誰(Who)、在哪里(Where)、如何做(How)這六個方面分析問題,該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闡述問題。此外,我們還可以借助ima.copilot[1]生成腦圖,如圖1.5所示。

圖1.5 運用5W1H法說明背景信息
例如,在設計一項提高學生參與度的學科活動時,我們可以向AI提出合適的問題,如表1.1所示。這樣,AI就能生成更為精準、實用的答案。
表1.1 運用5W1H法向AI說明背景信息

方法4: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是一種通過分析現有成功案例或模板來構建提示詞的方法。當我們對AI的回答不完全滿意時,可以采用這一策略。例如,在設計教案時,如果我們已經有了一份成功的教案,就可以要求AI分析該教案的結構和內容,然后生成結構與之類似的教案。
例如,向AI提問時可以說:“請分析這份教案,并根據其結構和內容,生成一份符合[課程名稱]課程需求的教案,內容應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評估方式等方面。”通過分析成功案例,AI能更好地理解我們的需求,并生成更符合期望的結果。
提示詞逆向工程實施步驟包括識別所需文本、請求AI分析、AI提供提示詞、使用提示詞生成文本(見圖1.6)。下面以生成大學英語中級口語課程教案為例進行說明。

圖1.6 提示詞逆向工程實施步驟(以大學英語中級口語課程教案為例)
(1)識別所需文本。
確定教案主題,如“大學英語中級口語課程教案”。
列出關鍵內容,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活動、作業布置等。
(2)請求AI分析。
向AI描述需求,如“請根據中級英語口語課程的要求,提取設計教案的核心提示詞”。
上傳參考資料:提供相關教材節選和優秀教案樣本。
(3)AI提供提示詞。
AI輸出提示詞,如“教學目標、交際能力訓練、角色扮演活動、語法糾正環節”等。
教師審核調整:去除無關內容,補充遺漏的關鍵點。
(4)使用提示詞生成文本。
輸入優化后的提示詞:啟動AI工具,輸入調整后的提示詞。
生成并修訂教案:基于AI生成的草案,結合實際教學需求進行修改完善。
運用此方法可以快速構建高質量的大學英語中級口語課程教案,同時確保內容貼合實際需求。
方法5:交叉驗證
交叉驗證就是通過多角度、多來源驗證AI給出的答案,以確保其準確性和全面性。這意味著,針對同一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多次提問或從不同角度向AI提問,最終獲得質量更高的回答。
例如,當詢問教學方法改進策略時,如果AI的回答過于簡略,我們可以追問:“這些我已經知道了。能否提供一些更具體的策略?特別是針對[學生特點、課程性質等具體情況]的?”這樣,AI就能給出更詳細的回答。
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AI工具進行交叉驗證,探索適合自己教學與科研任務的工具。常用的一些AI工具如表1.2所示。如果需要準備中文相關的教學內容,如中文寫作課、古代文學課,文心一言就不錯;如果需要輔導學生做科研項目,需要檢索和分析專業知識,可以找一些專門針對學術領域的AI,如秘塔;如果需要設計一些跨學科的課程,就要找能處理復雜知識關聯的AI工具。通過交叉驗證,我們不僅能夠獲得AI給出的答案,還能確保其適用性與實用性。
表1.2 適用于教學與科研工作的AI工具

(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