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去等一朵花開
——高自我認同是讓孩子通往自律自驅的唯一路徑

我2009年工作的重點是做青少年的心態調整,那個時候已經開始出現“雞娃”的現象了,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再加上被教培機構耳熟能詳的廣告語“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洗腦,導致不僅孩子們的壓力很大,親子關系也變得非常糟糕。在那個時期,我接觸了大量被父母送過來“改造”的“問題”孩子。

父母在把孩子送過來的時候,基本上都會列出一大堆孩子的“罪狀”:叛逆啦、厭學啦、學習態度有問題啦、不懂得感恩父母啦、沉迷電子游戲啦……可我在和這些孩子接觸過以后,卻發現他們其實都很好、很懂事、很上進,根本不是“問題”孩子。他們其實知道自己要努力學習;知道要克制自己,完成學習任務再玩;知道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很重要;更知道電子產品不僅傷眼,還傷腦。雖然這些主次關系孩子們心里是很清楚的,但是為什么他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管不好自己呢?原因是孩子們高自我認同的缺失,導致他們心力不足,無法驅動自己去自覺自律。

我記得一個初三的男生,他的父母說起他的情況時以淚洗面,說孩子懶散不求上進、學習習慣差、考試考得不好也不知道著急,即使父母想要幫他提升成績,耐著性子給他做思想工作,他也不僅不領情,還很抵觸,讓父母無從下手,拿他沒有辦法。

然而,我和這個孩子深入接觸下來后,發現這個孩子之所以缺乏自主學習的意愿,是因為他的內驅力根本就沒有被真正激活。在他小學期間,他的父母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他的行為上,執著于修正他的行為,為他列各種計劃,管控、干預他的生活,對他提各種要求。當他不配合時,父母就會把失望的情緒發泄在他身上,因此父母越是管控,他的表現就越糟糕。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父母的“勁”使錯了地方,所以父母越“使勁”,孩子就越反叛,越不愿意配合父母,越抵觸學習。

其實,僅僅在行為層面干預和管控孩子,是不可能激活孩子的內驅力的。激活孩子的內驅力,不是在孩子的行為上用功,而是要在培養他們的高自我認同上用功。孩子只有擁有高自我認同才能主動自律,也只有高自我認同能激活孩子的內驅力。然而,上文中的這對父母只看見了自己孩子外在的行為表現,只知道在行為上干預孩子,忽略了讓孩子產生內驅力最核心的心理機制——高自我認同。他們的教育方式,不僅沒有通過幫孩子培養出高自我認同,讓孩子實現自驅,反而在不斷地拉低孩子的自我認同,讓孩子自我認同越來越低,內在能量越來越弱,最終自暴自棄。

這對父母聽我說完后非常后悔,覺得自己要是能夠早幾年接觸到這個理念,孩子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我能夠理解,家長們都很重視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出發點也是想把孩子培養好。然而,大部分家長的教育認知還停留在干預孩子行為的層面上。他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管控和修正孩子的行為上,殊不知行為只是孩子內在自我認同的外在表現,孩子有什么樣的自我認同,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行為是標,自我認同才是本。家長想要孩子有內驅力、自覺自律,其根源在培養孩子的高自我認同上。

沒有哪個孩子是不想自己好的,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的信念系統和價值觀成型的關鍵期,幫助孩子建立起高自我認同,有意識地在孩子的頭腦中植入高自我認同的信念,那么這個信念就能助力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和未來的人生。

遺憾的是,在孩子信念體系和價值觀成型的階段,很少有家長能夠意識到這一點。隨著“雞娃”的風潮愈演愈烈,家長來找我做咨詢,99%都是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可他們其實只想尋求快速搞定孩子行為的手段。

很多家長為孩子缺乏自主學習動力而苦惱:孩子需要家長盯著、催著、吼著去行動,明明40分鐘就可以搞定的作業,孩子卻要花一兩個小時才能完成,寫完了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玩了。明明完成作業并訂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卻要家長來幫忙訂正,發現錯題時,孩子還不愿意改正,也不愿意主動思考,題目讀一遍沒有思路,就喊家長幫忙。在周末和假期,孩子更是拿起電子產品就放不下,即使家長強制沒收電子產品,想讓孩子多看看書、多去戶外活動,孩子還要鬧脾氣。我曾經很多次在深夜收到家長情緒崩潰的求助信息,這樣“家長受累,孩子受罪”的學習模式,表面上看是孩子不自律、不自覺、缺乏上進心導致的,然而深究下來就會發現,問題的根本,幾乎都是因為孩子自我認同低造成的學習動力不足。

孩子一進入小學,甚至還沒進入小學時,焦慮的家長們就只顧著手忙腳亂地督促孩子學習。有些家長倒是有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意識,可他們把精力都用在了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上,而忽略了塑造孩子的高自我認同。因為孩子們缺乏高自我認同,所以他們面對學科難度的升級、學業壓力的增大時,其內在沒有力量作為支撐,從而越學越無力,越學越自我否定,最終對學習失去興趣。當孩子的學習問題日趨嚴重的時候,家長才遺憾地發現,自己漏做了一項很重要的育兒功課,那就是塑造孩子的高自我認同。

我做家庭教育顧問已有15年的時間。這15年,我都在研究如何塑造孩子的高自我認同。我幾乎沒有見過哪個自覺學習的孩子是靠家長“盯”出好習慣來的。小時候是學霸的家長們,請你們自己回憶一下,你們的學習習慣是靠父母“盯”出來的嗎?那時其實已經有少部分高認知水平的父母開始意識到,培養孩子內在的能量,才是讓孩子擁有自驅力的根本。他們把心思花在澆灌孩子的心靈上,不僅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相反,還以給孩子正反饋的方式來滋養孩子的高自我認同。只要孩子內在有力量,自然就有學習動力。于是,這些家長就真的告別了“盯、催、吼”這樣痛苦的育兒模式,實現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也就是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而他們的孩子在學習上也可以做到自覺、自律、自驅。

在大部分家長一味追求孩子學習成績的年代,我和這部分家長已經意識到,塑造孩子的高自我認同比讓他們獲得好成績重要得多。想要孩子自覺、自律、自驅,培養孩子的高自我認同是必經之路。高自我認同帶來自律,低自我認同帶來自暴自棄。只有擁有高自我認同,孩子內在才能有力量,對變得更好、變得更強產生渴望。同時,高自我認同帶來的信念會約束孩子的行為,從內在開始,讓孩子自覺、自律、自驅。高自我認同就像肥沃的土壤,只要是健康的種子播撒下去,就會自然而然地生根發芽、自然而然地茁壯成長。孩子有高自我認同,面對學習就是主動的、面對困難就是積極的,自然,他拿到的結果就是理想的。而低自我認同就像是貧瘠的鹽堿地,即使再好的種子播撒下去,也很難生根發芽。孩子自我認同低,面對學習就必然是被動的、面對困難就必然是逃避的。家長會發現,當孩子沒有高自我認同時,他們即使想要幫助孩子進步、想要幫助孩子提升,也無從下手。哪怕家長不惜花高價送孩子上補習班,其學習效果也是打了折扣的,最終的結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為孩子的高自我認同是一種內在的能量,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很容易被家長忽略,而孩子的成績和行為是外在很直觀的表現,很容易引起家長們的注意,所以很多家長就忽略了對孩子內在能量的培養,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外在的表現上:孩子計算題老是出錯怎么辦?孩子做作業拖拉磨蹭怎么改變?孩子字寫不好怎么糾正?孩子對學習不上心、懶散怎么引導?諸如此類。

這樣,家長無形中就陷入了一個不斷尋找方法,去修正孩子行為的誤區中,不知道只有培養孩子的高自我認同才能讓孩子自律,而低自我認同只會讓孩子自暴自棄。如果家長在孩子對家長最依賴、最信任的階段,去透支他們毫無保留的信任和依賴,用威脅、交換、打罵等方法去搞定、控制他們,不斷地拉低孩子的自我認同,破壞孩子的自驅力……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的內心就不會有力量。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只會越來越無力,等到他們長大到可以和家長抗衡的時候,就會要么憤起反抗,要么就徹底“擺爛”。

無力感的終極體現就是無所謂。

為什么高自我認同對于孩子的自驅力如此重要?

自我認同在心理學中又叫自我同一性,指個體對自己的身份、特點和價值的認同與接受程度。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打心底里對自己的看法,他心中的“我是一個什么什么樣的人”就是他的自我認同。

那么,什么是高自我認同?一個人對自己積極正面的評價和信念,就叫作高自我認同。比如“我是一個勇敢的人”“我是一個自信樂觀的人”“我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我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等,都可以被稱為高自我認同。

與之相對應的是低自我認同。什么是低自我認同?和高自我認同相反,一個人對自己負面消極的評價和信念,比如“我是一個膽小懦弱的人”“我是一個沒用的人”等,都是低自我認同。

《易經》里有一句話:“蒙以養正,圣功也。”蒙者,物之稚也,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孩子小的時候。養正,指的就是培養孩子的高自我認同。那為什么說這是“圣功”呢?3~12歲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并發展的階段,也是他們價值觀和信念成型的關鍵期。然而,他們此時雖然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自主的行為,但是因為認知的局限和經驗的欠缺,他們看待自己、看待外界事物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很容易根據自己喜不喜歡、舒不舒服來做選擇,難以有長遠的認識。與此同時,孩子需要面對校內更繁重的學習壓力,也就更需要父母及時幫助他們建立起高自我認同。只有這樣,孩子在未來學習難度越來越大的過程中,其內在才會有力量支撐他去面對越來越大的挑戰,建立起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的意識,讓孩子有目標感、有上進心,同時也有心理韌性。因此,我才會說培養孩子的高自我認同是“圣功”。在孩子成長的這個階段,父母的首要任務其實不是狠抓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穩定自己的內核,幫助孩子培養高自我認同。

當然,我不是說孩子的學業不重要,只是希望父母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不要本末倒置,要分清先后主次,一定要優先培養孩子的高自我認同,再關注行為,最后才是關注成績。想要孩子在學習上自驅,父母首先要培養的就是他的高自我認同,因為高自我認同就像是一種“人設”,會由內而外地約束孩子的行為。

比如,如果一個孩子的高自我認同是“我是一個勇敢的人”,那么這個信念就會從內在約束他的言行,給予他戰勝困難、挑戰自我的勇氣,從而讓他愿意去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當他憑借這個信念做到克服困難以后,這個“做到”的結果又會滋養和強化他的自我認同,于是他又會渴望做得更好,這就為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在驅動力。這就是高自我認同與自驅力的關系。

人的意志力是一種消耗品,需要不斷有能量供給才能得到補充。而學習是一種非常消耗意志力的行為,高自我認同則是意志力的能量源泉。因此,高自我認同是孩子學習的意志力的基石。

如果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不注重塑造孩子的高自我認同,就好像在一個人的肌肉還沒有力量時,就逼著他耍100多斤重的大刀一樣。這個人之所以提不動刀,不是因為刀有問題,更不是因為人有問題,而是他的肌肉還沒有練強壯。孩子的學科知識就像這把大刀,高自我認同就是強壯的肌肉,只有擁有了高自我認同,孩子的學習才能得心應手,學到的知識才能為孩子所用。

所幸,現在正是家長們一個很好的改變時機,由于自媒體的發展,我的“高自我認同帶來自律”的理念為越來越多的家長所認可,很多家長開始跟著我的視頻學習,開始轉變自己的教育認知,開始讓自己真正以支持者的身份去培養孩子。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從中受益,我感覺到我15年前改變家長們教育認知的愿景即將實現。

想要培養孩子的高自我認同,家長的轉變是大前提。如果家長不變,那么改變孩子這個目標基本是無法實現的。只有家長的教育認知先轉變過來,讓自己擁有一個穩定的內核,然后才能幫助孩子培養高自我認同。高自我認同的信念會讓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實現自律。同時,高自我認同的信念還會激活孩子對變得更好、變得更強的渴望。有了這種渴望,孩子才會有上進心和自我要求,從而實現自驅。高自我認同塑造成型以后,家長只需要順應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逐漸后退、放手,孩子就能實現真正的自覺、自律、自驅。

我不想再看到那些本來可以閃閃發光、活出自己的孩子,卻因父母的情緒及其教育認知的局限而暗淡下去,因此我近15年都在用我所學的專業知識研究和打磨這套培養孩子高自我認同的系統。非常感謝大家的厚愛和信任,現在自媒體平臺上已經有超過15萬位家長在跟著我學習了,而如今,我得以把這套體系整理成冊,以書籍的方式呈現給大家,讓更多想改變自己、想改善親子關系、關心孩子身心發展的家長也能學到這套系統。

本書總共有三個部分,完整地呈現了一套塑造孩子高自我認同的體系:首先,本書會從調整家長情緒入手,運用覺察和區分兩種方法,幫助家長們保持穩定的內核,這是家長幫助孩子塑造高自我認同的基石;其次,本書會帶著家長們了解教育心理學知識,從認知和心態方面幫助家長們真正讀懂孩子,搭建家長培養孩子高自我認同的橋梁;最后,本書將手把手教家長們如何培養一個具有高自我認同的孩子。以上內容都是我15年教學經驗的結晶,家長們只要根據本書操作實踐,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就一定可以不再迷茫,最終培養出一個具有高自我認同的孩子。

培養好一個孩子確實是不容易的,這是事實。作為父母,我們必須面對這一點,因為教育本就是一個過程漫長且復雜的任務。既然道路是我們選擇的,我們就一定要勇敢地走下去,把養育孩子當成自我成長的功課。只要開始行動,去實踐、去改變,相信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你也能收獲一個更好的自己。

去等一朵花開,我會陪著大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台县| 平湖市| 宜宾县| 儋州市| 峨边| 郯城县| 太保市| 锡林郭勒盟| 邵阳县| 祥云县| 利辛县| 安化县| 隆回县| 龙州县| 竹山县| 宿州市| 马公市| 海南省| 郓城县| 磴口县| 孟村| 萨嘎县| 潢川县| 揭东县| 绥宁县| 本溪市| 洛南县| 那坡县| 新乡市| 家居| 渝中区| 无锡市| 铜川市| 榆树市| 尼玛县| 梅河口市| 景洪市| 辽中县| 垦利县| 桦川县| 渝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