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就是MCP
- 艾逗筆(@idoubi)
- 748字
- 2025-08-07 17:41:57
第1章
什么是MCP
在軟件開發領域存在一個難題,我們可以稱其為“M×N問題”:當多個應用(M)需要對接多個外部擴展(N)時,如果缺乏統一的標準,每一對組合都得單獨適配。這意味著每新增一個應用或一個擴展,整體的集成工作量就會按照M×N的復雜度增長。例如,從3個應用和4個擴展增加到4個應用和5個擴展時,工作量會從適配12個連接關系增加到適配20個連接關系。
在AI應用開發領域,這個問題尤其突出。AI應用需要調用各類外部工具來擴展自身的能力,比如獲取實時信息、訪問數據庫、處理本地文件等。但AI應用和工具往往來自不同的開發團隊,缺少統一的對接標準,這就導致開發者需要為每個AI應用-工具組合單獨開發適配邏輯——重復勞動多,溝通成本高,維護難度也越來越大。
通過一個通用的協議,解決AI應用與外部工具的集成難題,是MCP設計的出發點。圖1-1中所示是使用MCP降低M×N(M、N均為4)問題復雜度的一個示例。

圖1-1 通過MCP降低M×N問題的復雜度
2024年11月25日,Anthropic公司以MIT許可證開源發布MCP,成為AI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MCP是Model Context Protocol的縮寫,中文譯為“模型上下文協議”。MCP約定了AI應用如何規范地集成外部工具,實現為大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補充上下文(Context)的目的,其本質是應用層協議(Protocol)。
協議即標準。標準的制定,是為了推動行業形成一種共識。共識一旦形成,不僅能降低重復開發的成本,更能推動整個生態系統有序、快速地發展。
我們可以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例子來簡單類比MCP誕生的意義。戰國時期,七國各自為政,使用不同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不同小國之間交流困難,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緩慢。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方便管理,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從此,各國之間的交流變得方便,經濟、文化、科技發展迅速。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史記·秦始皇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