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不失公正
- 讓唐朝再次偉大
- 繞船明月
- 2872字
- 2025-08-19 13:00:00
京兆府的人來的很快。
因為前來報官的人亮了神策軍的腰牌,他們不敢大意。
兵曹參軍關莒親自帶隊,十幾號人騎著快馬,不出兩刻鐘便飛馳而來,掀起一陣塵土。
到了現場,不由分說便將幾名和尚五花大綁牢牢縛住,由所由(捕快)押回京兆府受審。
由于此案牽扯到了禁軍,關莒向著李湛等人拍著胸脯保證,法曹參軍會親自過問審理此案,保證還書生一個公道。
作為被害人,書生自然是要跟著去京兆府錄入口供與證詞。
至于李湛這邊,參與了攔架動手,也需要錄一份。但懾于他的身份,那名兵曹參軍猶猶豫豫,始終不敢開口。
李湛也看出了他的為難之處,便允諾隨后入了城會去京兆府走一趟。
這場判罰,他必須現場觀摩一下。
有了李湛的保證,關莒長舒一口氣,喝令所由們將幾名施暴者拖回京兆府。
那名書生見狀,轉身朝著李湛行了個叉手禮,嘴唇微張,囁嚅半天憋出句:“多謝郎君。”
李湛兀自一笑,擺了擺手示意他趕緊跟上京兆府的隊伍。
那幾名惡僧離去后,腳店的店家欲哭無淚。
桌椅板凳被砸碎好幾張,現在也沒了人賠償,他們做小本生意,一碗茶湯也就兩文錢的收入。
如今補一下桌椅碗具便要花費數日甚至半個月的收入,哪里能不心疼。
這也說不清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了。
夫妻倆抱頭痛哭。
李湛實在不忍,讓江吉掏了些錢,主動承擔了打砸的損失。
也不多,五六百文錢而已。
算是能幫就幫扶一下,買個心安。
結賬出了腳店,郭采薇神情悶悶不樂。
李湛知她是看到了百姓窮苦與掙扎,忍辱與負重。也未打擾她,輕輕拍了拍她的小手,無聲安撫。
她只不過是看到了這個殘酷世界的冰山一角而已,這還是皇城腳下,那些遠離京畿的地區,民眾的生活只會更疾苦。
見的越多,李湛改變大唐的信念越堅定。
如果只是迷醉在溫柔鄉里,當個縮頭烏龜,什么也不做的話。
那自己穿越這一遭,究竟是為了什么?
明明有能力改變這一切,若不去做的話,會心安么?
坐在回長安的馬車上,李湛的心情與郭采薇差不多,都是很低落。
權貴階層欺壓百姓也就算了,現在連僧人都踩在了平民百姓頭上。
平日里借著佛祖的名義壓榨油水,背地里卻欺辱霸凌,哪里還有僧人該有的樣子?
表面上清齋戒律,背地里大魚大肉。
表面上斬斷紅塵,背地里三妻四妾。
荒唐,荒謬。
腦海里恍惚間又迸出了那個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難,滅佛......
若是放在以前,可能李湛會毫不猶豫采取暴力手段湮滅佛寺,發動法難。
可現在,他有些犯難了。
每一樣事物,都有兩面性。
佛教也是這樣。
既有背地里的藏污納垢,也有明面上的佛法經義。
直接定性,一棒子敲死顯然不合理,也不可行。
必須有一套完善且專業的管理約束方案,來限制寺廟的無序擴張以及鉆司法的漏洞。
同時又得壓制縮減全國寺廟的規模和僧人的數量。
想想就極為頭痛,可若是不這么做,僅僅用暴力手段滅佛的話,即便一時安穩,后面又會死灰復燃。
歷史上發生這么多法難,又有哪個朝代真正杜絕了?
思慮間,馬車穩穩停靠在京兆府外。
先行快馬趕回的關莒等人已經等候多時,一同出來迎接的還有法曹參軍趙允澄、京兆府尹崔元略。
兩位負責審訊和抓捕的參軍認知有限,猜不透李湛等人的身份,只知道是禁衛軍的人。
可崔元略就不同了,在聽說禁軍前來報案后,馬上就聯想到了其人身份定然不簡單。
能讓神策軍貼身護衛的,要么是宮里赫赫有名的大宦官,要么就是......
無論是哪位,他都得罪不起。
自己只是個小小的府尹,雖然品階不低,可終究算是半個地方官,離那些中樞大佬們尚有差距。
他們都畏懼的人,自己能有得罪的能力?
無論如何,眼前的李湛都是必須要好好伺候的人。
所以李湛沒有到場之前,他們不敢審,也不能審。
“怎么還未開始審理?”李湛并不知其中原由,見關莒等人一副不慌不忙的樣子,疑惑問了一句。
崔元略則是訕訕笑了笑,解釋道:“關兵曹和趙法曹也是剛到,正準備審問程序呢,趕巧了。”
“原來如此。”李湛沒有理會崔元略的阿諛奉承,直接選了堂中一個空座位坐下。
見他如此氣定神閑,崔元略更加確定了心中的判斷。
只是對于宮內所知有限,并不能準確判斷李湛究竟是哪位大宦官。
若有本事探聽宮中消息的話,也不會只坐在這京兆府尹的位置上了。
之所以判斷李湛為宦官,主要還是因為他長得細皮嫩肉,面無髭須,手無老繭,模樣還十分俊俏。
身邊同行的女伴,多數是個在身邊伺候的宮女婢子。
其實也不怪崔元略有此誤判,因為他得到的消息實在有限。
比如說,在他認知里,皇帝經常打馬球,四處游玩。那風吹日曬的,肯定是個健碩黝黑的少年。
而人們常說宮中連宮女都長得和天仙似得,那郭采薇肯定就是個宮女。
雖然判斷出了明顯的差錯,但不妨礙他對二人的態度恭敬有加。
總算是沒偏離賽道。
由于案件的特殊性以及流程跳躍,原本由縣尉抓人,法曹審理的流程直接演變成了兵曹抓人,法曹審理。
原京兆府少尹張權輿前日去了工部報道,現在少尹一職空缺,自然也沒了人復審,崔元略便吩咐法曹審完直接由他終審定案。
畢竟這案子人證物證齊全,犯人又一致認罪。
沒什么好糾結的。
本以為是一樁小案件,可審理開始后,越審越心驚,越審越頭疼。
心驚的是,原本打架斗毆的案件,逐漸演變升級為妄議朝政、指斥乘輿。
指斥乘輿雖然定的有點勉強,但這群和尚抨擊朝政疲敝,朝政又是皇帝下的,和直接攻擊皇帝沒什么區別。
所以定個指斥乘輿的罪名,也合情合理。
頭疼的是,這群犯人是和尚,處理起來還得參照《道僧格》來判罪。在一些律法上,與《唐律疏義》有著明顯區別,變相造成了僧人的‘特權’行為。
就比如妄議朝政這一點,依照《唐律疏義》來判罰,那普通人肯定是按李湛所說的那般,直接斬,毫無爭議的斬。
可他們是僧人,就得參照《道僧格》來判,這里就比較寬松了,對于同一罪名,它的處罰方式上下限都非常高。
輕點判就是還俗杖責,居中判就是流刑,重一些的直接處死也行。
這個量刑標準非常寬松,甚至可以說非常不嚴謹。
崔元略揉了揉腦袋,十分為難。
李湛則是坐在堂下,提醒道:“崔府尹該怎么判就怎么判。”
這話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傳入崔元略耳朵里,那其中含意就變了幾分。
好像在暗中提醒自己,判重點?
崔元略臉上表情換了又換,李湛自然也注意到了,他甚至懷疑對方應該是理解錯自己的意思了。
于是出聲提醒:“公正執法。”
崔元略這次終于是領略了其中真正的意思,他喚人查清物證。
所謂的‘物證’便是這群僧人的度牒,先要驗明犯人的正身。
結果清查下來,幾人連度牒都沒有,全部都是假和尚。
這一點,李湛也猜到了幾分,因為幾人連剃度都未做。
既然是假和尚,那事情就好辦多了。
一番審問下來,幾人老實交代了案件事發原因以及經過,并對自身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他們也并非假扮的和尚,實際上還真在青龍寺掛靠了名字,寺里花名冊上還記錄著幾人的身份信息。
之所以沒有度牒,是因為嫌辦理麻煩,懶得去辦。
放以前肯定不行,但現在不用度牒只需掛靠個名字也能避掉兵役與徭役,所以幾人干脆也不去補辦了。
同寺以及周邊寺廟還存在著不少和他們一樣未辦理度牒的僧人。
李湛聽的是暗暗皺眉,對佛寺的猖獗程度有了新的認識。
很快,崔元略的審議結果出來了。
妄議朝政的假和尚被判了斬,其余未議朝政但參與動手的和尚判了杖責,并勒令‘還俗’,補上徭役與兵役。
對于這個判罰結果,李湛相當滿意。
既對主犯有了懲戒,又不失公正性。
他在心里暗暗記下崔元略的姓名之后,便帶著人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