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渡河,渡河
- 漢末:陛下何故造反?
- 有道長言
- 2014字
- 2025-08-23 22:35:06
他將幼妹背負背上,快步而走。
此時雖然崖高十數丈,但此前已有準備,岸下有軍卒提前等候,以作接應。
諸人之中,行軍校尉徐晃身長八尺,力氣極大,被選為背負天子下岸的人。
楊奉將白絹系于劉渙腰上,再三囑咐徐晃要行動小心,護衛天子安危。
徐晃應下,側頭對劉渙道:“陛下若懼,可先行閉眼,只待臣安全下岸,便可無恙。”
劉渙往下看了一眼,只見此處離下岸要有三十米高的距離,說一點也不害怕自然是假話。
只是如今眾臣齊聚,又以他為先,倘若顯露出膽怯之意,豈不自失人心。
“徐卿不懼,朕有何懼哉?”
見天子毫無懼意,徐晃便逐步匍匐下岸,在此期間,高岸之上所有大臣皆停了手上動作,屏息凝神,目不轉睛的盯著徐晃動作,一刻也不敢挪目,直到確保天子安然下岸后,方才放心。
劉渙用的是白絹,只是白絹雖好,但畢竟少數,先供天子百官,以及后宮妃嬪,其次的人,只能用拆下來的馬轡以及麻繩。
待到董承背負妹妹董貴人到時,卻見皇后伏壽,已經被兄長伏德用白絹系住,緩緩放下岸去了。
彼時后宮妃嬪當中,只有宋貴人因族親之人宋敖持白絹未到的緣故,還未下岸。
董承心急,唯恐事緩生變,便先從伏德手中借些白絹。
伏德本不想去借,但見董貴人面色不好,身子搖搖欲墜,想到對方如若倒下還要延誤進程,他最終還是將白絹遞給了董承,自己則改用麻繩下岸。
這廂徐晃背負劉渙下到岸邊,即刻屈膝下蹲,將天子安全放下,而后解下腰間白絹,進呈于天子。
“壁石巖多,臣偶有打滑,驚擾圣駕,自請責罰。”
話是這么說,可劉渙卻只看見徐晃被磨破的手掌,此刻正在咕咕向外冒血,黑色與紅色相織,倒顯得有些瘆人。
徐晃請罪,劉渙卻不答,只是將那白絹接過,于干凈地方用力撕下一塊兒,將徐晃血跡斑斑的手包好。
“徐卿因朕受累,朕愛惜尚且不及,又怎會責罰。”
徐晃一震,未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竟能得天子親自照料,一時間倒有些愕然。
“陛下當先行上船。”
回過神后,徐晃恐怕等待大臣下岸途中遭遇變故,便即刻奏請,想要劉渙先登上船只,以免節外生枝。
劉渙聞言,卻是不許。
“諸位大臣尚且未到,朕又怎能一人登船,徐卿且耐心,只待百官齊下,朕即刻登船。”
有胡才,去卑斷后,如果李傕,郭汜來追,應該能阻擊一陣,退一萬步來講,倘若下岸途中果真遇襲,百官都被俘了過去,那即便他一人逃走,又有何用?
徐晃只見天子背手而立,并不似尋常人等倉皇上船等待,一時心中慨然,當下緊握刀柄,陪侍于天子身側,警戒之時亦不忘觀察河邊對岸的情形。
待眾臣,妃嬪,以及宮人與羽林軍大致下岸,卻見天子并未上船,反而立于岸邊等候,一時間震驚與動容交織,只是事情急切,眾人先擁帝上船,與劉渙同在一條船上的,乃太尉楊彪,皇后伏壽以及不其侯、執金吾伏完等人。
徐晃原在劉渙身側,只是在群臣擁來時,被擠到了一邊,他目睹陛下上船,這才放心,本想走至末端小船,不料這時,卻被天子叫住。
“徐卿上前,與朕同乘。”
劉渙擺手示意,讓他與自己同船。
徐晃一驚,想到這條船上所乘之人身份之尊貴,一時間根本不敢應下,但見劉渙態度堅決,只得順從。
他惶恐登船,先行了禮,也不敢坐下,只是走至船板上,仗劍護衛。
劉渙知徐晃脾性,便不再強求。
董承因為妹妹行走太慢的緣故,前船已經沒有空位,他只得領著妹妹上了中端的船只,看著伏壽在伏德的護送下登上天子所在船只。
他雖然心中不滿,卻又無奈,只得護送著貴人登上中端小船。
船只搖晃,皇后伏壽又未坐過船,一時間有些受不住,老父親伏完見了,心急欲扶,不曾想手還未有動作,便見劉渙已經先一步扶住,言語溫和,安撫幾句,后又牽著伏壽坐到自己身邊。
看著對自己女兒關懷至極的天子,伏完收回了剛剛邁出一步的右腳。
太尉楊彪此刻坐在左側,親眼目睹,目光遂落至含羞的皇后與滿意的不其侯、執金吾伏完,最后,又看了看尚且在寬慰皇后的天子。
他好像明白了什么,突然一笑,對身邊的伏完道:“帝后情深,眼下雖是艱難之際,卻不掩金玉之緣,待到漢室復明,帝后可成伉儷佳話。”
聽了楊彪低語,伏完心情舒暢,想他那兒子果然未曾騙他,陛下對待中宮,頗有情深。
伏完笑著,撫摸自己的胡須,一時間更堅定了心中所想。
——需得匡扶漢室,以續正統。
此番由白波軍負責斷后,朝廷自然也為斷后部隊留下了能渡河的船只,只是需得等待點燃三道烽煙過后,方才撤退渡河,若人人皆提前撤退,將如潰散之軍,難以御敵。
除了與山澗,塬面上的伏兵,田芬,鄧淵,宣璠則各率軍留守河邊,負責看守余下為白波軍準備撤退的船只。
待人大致到齊,楊奉一聲令下,留守河岸的鄧淵拔除佩劍,手起刀落,一劍將綁系船只的船繩砍斷。
船只進發,幾人凝目送行,待徹底看不見時,鄧淵回身,看了一眼周圍軍卒,對田芬,宣璠道:“我有一計,愿請二位移步相商。”
田芬,宣璠知道鄧淵所謂何事,又見這里人多眼雜,便紛紛應下,二人跟隨鄧淵,去了一隱秘之處。
·····
這廂李傕,郭汜率軍急進,忽有前鋒騎兵回報,只說在不遠處發現了小股隊伍,看樣子,應是匈奴輕騎。
李傕聞言,當即大喜,謂身側郭汜道:“匈奴乃王師援軍,此番在前,必為護駕撤退之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