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誰來斷后?
- 漢末:陛下何故造反?
- 有道長言
- 2051字
- 2025-08-17 22:03:55
“陛下深謀遠慮,臣深為欽佩,渡河避險既然是陛下的意思,臣等敢不聽從?”
此話一出,表明了楊奉支持天子的態度。
董承,楊奉二人麾下各有兵馬,亦有將軍名號,李樂等人畢竟初來乍到,根基不穩,且此行目的便是尋求政治上的合法化,自然要爭取天子的認同。
彼時漢室尚有余威,天子此次又親自決策渡河之計,他們自然不會在此事上心生不滿。
“臣等謹以陛下之言為準。”
李樂,韓暹,胡才,去卑等人紛紛俯身一拜,緊跟著楊奉做出表率。
“只是……”
李樂沉思片刻,順著劉渙定下的渡河策略思考。
“既是要躲過李,郭二人追擊,那為何不乘船向東,直接抵達孟津,而后再以精簡行裝,直驅洛陽。”
以李樂看來,渡過黃河前往河東郡雖然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阻斷敵軍,但還需再經歷一次渡河,如此以來,抵達洛陽的時間就要向后推遲。
但倘若直接順流東下,直抵孟津,不僅速度快,而且可以快速抵達東都洛陽。
“不可。”
太尉楊彪此時出列,拱手道:“吾乃弘農人也,熟知此地地貌,從此而東大小約有三十六險灘,如此險境,斷不可使陛下乘舟涉險。”
方才言明自己曾任陜縣縣令的劉艾亦于此時出言。
“太尉所慮極是,吾嘗為陜縣令,知險灘之危,舊時有商隊乘船東行,不幸觸礁而亡,乘船尚危,何況如今又無大舟?”
不能乘船東行,那就只能按照天子所說的道路,北渡黃河,抵達河東郡。
經過密議,決定由李樂密造船只,遣人收買民戶木板,另外拆除皇室車架為木材,由大匠梁邵帶領,制作簡易木筏與船只,待船只造成后,李樂先帶一些人馬渡河,在河對面建立接應點,同時遣人通傳河內太守張楊,河東太守王邑派軍接應。
“另外,朕會親自下詔,公開李傕,郭汜劫掠宮人之罪,以及其在長安所犯下的種種罪行。”
劉渙說罷,復又看向文臣一側為首的太尉楊彪。
“太尉乃弘農人士,弘農楊氏乃東京名族,可聯絡本族,散布李傕,郭汜欲屠曹陽之訛言,動搖其民心與糧餉之基。”
楊彪聽罷,瞬間會意,起身拜道:“臣謹遵圣旨。”
歷史上的渡河因為決定太過倉促,加之李傕,郭汜二人領兵在后追殺,導致船只籌備不足,僅有十數只,大臣,軍卒爭相上船,渡河場面極其混亂。
現如今既已提早做下渡河決定,第一批次渡河必然為天子,皇后以及三公大臣等一眾朝廷核心人員,第二批次則為虎賁,御林軍以及宮人與護送的皇室物品,第三批次可渡一部分軍隊精兵,但不管以何種方式渡河,都要有留下斷后的軍隊。
而曹陽地處黃河南岸,北為天險,無船無法渡河,南又有李傕,郭汜追兵,呈背水絕地,倘若渡河期間遭遇追兵襲擊,則斷后部隊極有可能遭遇重創。
面對這樣冒險又易丟命的差事,自然很少有人愿主動請纓斷后。
果不其然,在董承第三次詢問誰人負責斷后時,仍舊無人應答。
畢竟現在支撐他們堅持跟隨天子逃難的支柱便是東遷后有護駕之功,受封受賞,可若是連命都丟了,豈不是一場空?
場內一片寂靜,左側的梁紹兩手無意識的相互摩搓著,細密的汗珠從額前滾落,侵入眼中,模糊了視線。
他慌忙去擦,生怕耽誤自己看到朝中有誰愿意在此時站出主動承擔斷后之責。
可當視線重新歸于一片清明之時,卻見眾人依舊沉默不語。
梁紹心中一空,泛起陣陣慌意。
劉渙那小子,性子太急了,雖然想法是好的,但對于政事還是一知半解。
若是正常東行,則鑾駕在前,后面由各部將領一同保護,雖然之間各不相屬,有些混亂,但好歹目標一致,都是為了保護天子安危。
可今日定下的渡河之策,短時間根本無法造出那么多的船只,需要分批次渡河,這樣一來,負責斷后的部隊就要單獨承擔風險,眼下各部互不統帥,誰又愿意冒險呢?
看著一言不發的眾臣,梁紹既理解,又心寒。
正在沉默之際,白波軍將領胡才此時出列,拱手道:“臣雖不才,愿擔斷后之責。”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投去目光,韓暹見胡才竟主動請纓,承擔斷后御敵這種可能有去無回之事,不免嗤笑一聲,緊接著,心中又泛起一絲竊喜。
原先楊奉在時,便與李樂,胡才二人交好,待楊奉離開后,李樂與胡才關系更為緊密,他雖一同為白波將帥,卻像是個外人,軍中做決定時常常被二人推著走,而如今胡才愿意主動斷后,勢必會重創其麾下兵力,無兵則無權,到時其在軍中的話語權定會低于自己。
不過此時不同于韓暹的不屑,匈奴人去卑卻心思活躍,隱有主意。
方才李樂等人以幾百人請戰時自己因膽怯而沉默不語,總得在這時賺些顏面回來,何況前有胡才的白波軍坐鎮,他所率輕騎也不必單面應敵,尚且可以互相配合一二。
想及此,去卑便亦隨之出列,拱手請命道:“臣來此救駕,專為護陛下安寧,今需斷后拒敵,臣愿當其先。”
斷后需要有軍隊,而軍隊的指揮權在董承,楊奉,李樂,胡才,去卑等人的手中,其他官員即便有心斷后御敵,也敗于無權指揮軍隊。
現如今聽到白波軍胡才,匈奴軍去卑愿領兵斷后,剎那間,眾官員中當即站出十余位,其中包括光祿勛鄧淵,衛尉宣璠,少府田芬等人,拱手請命:“臣等亦愿斷后,抵御敵軍。”
“大漢有諸君在。”
“何患不興!”
當著群臣的面,劉渙對面前這些大臣極盡贊揚。
但其實,即便無人愿意站出擔下斷后之責,董承,楊奉二人也不會坐視不管,只因他二人目前在軍中擁有絕對話語權,定不會親自涉險,這等差事遲早,也只能落到李樂,胡才,去卑等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