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給賀飛找點事情干
- 秦法之上
- 歲月如夢
- 2277字
- 2025-08-17 06:53:59
“這,這,這!”賀飛卻是一驚,眉宇成川的起身盯著李鞅,驚問:“這些話,你,你怎么沒有對老師說?”
“哎,我爹或許早就看到了,也或許早就有想法,但是,我就算是說了,我爹,能聽得進去嗎?”李鞅苦笑著搖頭。
“額!”賀飛撓了撓頭,又十分尷尬的坐了下來,“那倒好像也是哦,儒家和法家有著本質的不同。”
“儒家是通過教學來提高影響,秦法本就為國法,不管教不教學,每年都會有成百上千的學子,換而言之,上至三公九卿,下至鄉里的法吏,都是隨著官吏而產生的。”
“只要國策之爭有定論,儒家的學問就威脅不到秦法。”
李鞅點了點頭,這一點他必須承認,卻不敢茍同的嘆口氣:“所以說,我懶得和父親講,畢竟,我剛回國從稷下學宮回來,說多了,反而令人生厭。”
“但從父親至你,至法家弟子,官吏與學問并行,已經從思想上認為,秦國一統天下后,天下自當實行秦法,秦法即是法家,法吏便是法家弟子。”
“儒家國策之爭落敗,就無翻身的可能。”
“這不對嗎?”賀飛兩手一攤。
“那你怎么明明對淳于越,叔孫通恨的咬牙切齒,卻還是忍著讓這兩人帶著儒家弟子在朝堂犬吠?”
“而且,我爹還集中所有精力的與儒家進行雄辯,爭奪國策?”
李鞅搖頭嘲笑了起來,“有時候,其實我也是有些許的感慨,自商君變法至今,一百三十余年,秦法與法家竟從未分家,看似昌盛,卻無半點根基!”
“什么意思?”賀飛眉宇一沉,還是沒有明白,李鞅這么貶低于法家,是為什么。
“博士宮啊,齊國有稷下學宮,陛下效仿昔日的齊國置博士宮以為天下學問,唯獨沒有法家博士,不是陛下不看重法家,而是即便是陛下,都把秦法和法學融為一體,當作融入秦國血脈的官吏學。”李鞅道:
“但是,學問與官吏,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法家維系于君王的國政,所以才有了與儒家的國策之爭,對淳于越而言,失敗了也沒有關系,因為其代表著一門學問,大不了發動第二次,第三次,第十次國策之爭而已。”
“可是法家卻不能失敗一次,因為一旦失敗,就失去了根本,你,我包括父親及眾多的法家弟子,都是滋生于秦國國策之上的官吏。”
“失去國策的支持,你我還有能力維系法家嗎,到時候,你被貶去巴蜀,我被貶去南蠻,父親被貶去幽州,大量的法家官吏失勢,秦國國法從上至下開始換血,而那些平時你眼中的法家弟子,扭頭就去學習新國法,還會是法家弟子嗎?”
李鞅說著說著,賀飛卻恍然大悟的張了張嘴,一副無所謂的瞅著李鞅:“哦,說這么多,你不就是在說,我們也開辦學宮嘛!”
“廢話,我要是我爹,早在擔任廷尉,受陛下信任之時,就會提議陛下效仿稷下學宮,修建秦國學宮,廣招天下學子。”李鞅氣沖沖的道:
“沒有那就權當沒有,那天下一統之時,為什么要邀請稷下學宮的學者來籌建博士宮?”
“就應該立刻修建秦國學宮,以秦國學問為正統官學,來讓天下學者入官學學習。”
“秦國官學是什么,不就是法學和墨學,儒學,儒學在齊國滅亡的那一刻起,就該隨著一起滅亡。”
“大師兄難道不覺得,陛下的博士宮在邯鄲學步嗎?”
“聽百家之言固然重要,卻因此忘記了一百三十年的秦國國學。”
賀飛認真的考慮一番,道:“小師弟,那還等什么,此等良策,上書陛下啊,或者去見老師,讓老師去上書陛下。”
“博士宮在陛下心中份量十足,此時提議秦國學宮已經失了先機,得不到陛下的重視。”李鞅直接搖頭,雖然他也詬病博士宮,但他必須得承認,博士宮中能人奇士真的很多。
在博士宮存在的情況下再去提議秦國學宮,純粹就是邯鄲學步后教人學步,落入后塵,不會有太大作用。
“那小師弟你的意思呢?”賀飛不由一愣,已經快要宕機了。
“你真要聽?”李鞅樂呵呵的一笑。
“聽啊,為什么不聽?”賀飛苦惱道:“我的確愚笨了些許,除了日常公務,我就聽老師的,老師讓我干啥我就干啥,至于這些,我就從沒思考過。”
“不過,既是為了老師,也是為了法家,有利于老師和法家的,我當然不會排斥。”
李鞅當即認真的道:“首先,法家和官吏,要有一個切割,換而言之,要有一批人專門做學問,而不是當官。”
“這應該不難,難的是,怎么說動現在是封疆大吏的法家巨擘,放棄官職去做學問。”
“反正,目前我人微言輕,肯定做不到。”
“然后呢?”賀飛眉頭緊鎖的問道。
“當然是自有法學大家為我辯經了,淳于越不過一亡國之人,如何能與大秦廷尉同堂辯經?”
“學問,就讓學問回歸學問的本身,而作為秦國官吏優勢,更為簡單粗暴,開宗立派,正秦之名,天下正碩,歸于秦學。”
“而契機嘛,就在國策之爭結束。”李鞅眸中透著冷光的笑道。
“秦學?”賀飛不由一頓,沒聽過。
“以前沒有,但以后就有了,所以,這第二步,不要急于求成的開辦什么秦國學宮,而是讓法家巨擘,出書建言,整理秦國崛起,治理與秦法,秦學的文章。”
“整理商君變法至天下一統秦法對秦國治理的文章。”
“整理天下一統之后秦法對天下治理的文章。”
“如同我爹的諫逐客令,出書立言,方有秦學,而這才能讓秦國學宮碾壓博士宮。”
“文章一出,一陳于陛下,二頌于天下,換做其他學問,或許很難,但對法家來說,這是最簡單操作。”李鞅繼續道。
“嗯,的確很簡單,這已經不是老師初入秦國之時,一旨令下,自有幾十萬法吏奔波于天下,人盡皆知也未嘗不可。”賀飛不由點頭道:“至于文章和法學大家,倒也不難。”
不過,賀飛還是微微有點遲疑:“只是如此,未免有點和陛下所置博士宮,分分庭抗衡。”
“所以,喊什么口號很重要,肯定不能是我爹或者你我來辦秦國學宮,只能是陛下。”李鞅笑了笑:“而能讓陛下改變政令的而廢弛博士宮的,只有一個理由。”
“興秦學,當以秦史為鏡,明變法之所以強;以秦法為綱,正天下之所以治;以秦制為基,固萬世之所以安!”
“虛言復古者,斥!空談禮樂者,棄!唯有秦之所學,才配稱天下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