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聯網系統開發:從0到1構建IoT平臺(第2版)
- 付強 傅靜濤
- 1487字
- 2025-08-07 15:10:07
Chapter 1
第1章 什么是物聯網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這個概念讀者應該不會陌生。它最早于1999年被提出來,曾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到現在已經發展了20余年。如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可以接觸到非常多的物聯網產品,例如各種智能家電、智能門鎖等,這些都是物聯網技術比較成熟的應用。
物聯網最早的定義是: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當然,物聯網發展到今天,它的定義和范圍已經有了擴展與變化。下面是現代物聯網具有的兩個特點。
1.物聯網也是互聯網
物聯網,即物的互聯網,屬于互聯網的一部分。物聯網將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作為信息傳遞的載體,即現代的物聯網產品一定是“物”通過某種方式接入了互聯網,而“物”通過互聯網上傳/下載數據,以及與人進行交互。舉個通過手機App遠程啟動汽車的例子,當用戶通過App完成啟動操作時,指令從已接入互聯網的手機發送到云端平臺,云端平臺找到已接入互聯網的車端電腦,然后下發指令,車端電腦執行啟動命令,并將執行的結果反饋到云端平臺;同時,用戶的這次操作被記錄在云端,用戶可以隨時從App上查詢遠程開鎖記錄歷史。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物聯網場景,屬于互聯網應用的一種?!拔铩苯尤牖ヂ摼W,數據和信息通過互聯網交互,同時數據和其他互聯網應用一樣匯聚到了云端。
再舉一個例子,一個具有紅外模塊的手機,可以通過發送紅外信號來控制客廳的電視機,這種應用在功能機時代十分常見,那么它屬于物聯網應用嗎?看起來很像,同樣是用手機操縱一個物體,不過此時你的電視機并沒有接入互聯網,你的手機可能也沒有,手機和電視機的交互數據沒有匯聚到云端,所以這個場景不屬于現代物聯網場景。
2.物聯網的主體是“物”
前面說現代物聯網應用是一種互聯網應用,但是現代物聯網應用和傳統互聯網應用又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傳統互聯網生產和消費數據的主體是人,而現代物聯網生產和消費數據的主體是物。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上網娛樂的場景:刷微博、寫微博的是人,看微博的也是人;看短視頻是人,拍短視頻也是人;上淘寶買東西、下單的是人,收到訂單進行發貨的也是人;上在線教育網站寫課程的是人,學習課程的也是人。在傳統互聯網的應用場景中,生產的數據是和人息息相關的,人生產數據,也消費數據,互聯網平臺在采集這些數據之后,將分析和匯總的結果也應用到人這個主體上,比如通過你的偏好推送新聞、商品等。
不過,在現代物聯網的應用場景下,情況就有所不同了。數據的生產者是“物”,比如智能設備或者傳感器,數據的消費者往往也是“物”。這里舉個例子,在智慧農業的應用中,孵化室中的溫度傳感器將孵化室中的溫度周期性地上傳到控制中心。當溫度低于一定閾值時,控制中心按照預設的規則遠程打開加溫設備。在這一場景中,數據的生產者是溫度傳感器,數據的消費者是加溫設備,二者都是“物”,人并沒有直接參與其中。
當然,在很多現代物聯網的應用場景中,人作為個體,也會參與數據的消費和生產,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打開加溫設備的規則是人設置的,相當于生產了一部分數據。同時,在打開加溫設備時,設備可能會通知管理人員,相當于消費了一部分數據。但是在大多數場景下,人生產和消費數據的頻次和黏度是非常低的。例如,筆者可能會花3個小時來寫一篇博客,但只會花幾分鐘來設置溫度的閾值規則;筆者可能會刷一下午抖音,但不會花整個下午的時間一條條地看孵化室的溫度記錄,只要在特定事件發生的時候收到一個通知就可以了。在這些場景下,數據的主體仍然是“物”。
這就是現代物聯網和傳統互聯網最大的不同:數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主要是物,數據內容也是和物息息相關的。
- Spring Boot開發與測試實戰
- arc42 by Example
- Mastering Articulate Storyline
- aelf區塊鏈應用架構指南
- The Computer Vision Workshop
- MySQL數據庫管理與開發實踐教程 (清華電腦學堂)
- Python面向對象編程:構建游戲和GUI
- Mathematica Data Analysis
- 從零開始學C語言
- Java系統化項目開發教程
-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ith Java and LingPipe Cookbook
- Android驅動開發權威指南
- Fast Data Processing with Spark(Second Edition)
- Unity 3D腳本編程:使用C#語言開發跨平臺游戲
- Java程序設計與項目案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