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學習 學出真感覺》:“躺平”,是選擇還是問題
- 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第3版)
- 劉稱蓮
- 2995字
- 2025-08-07 10:28:00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不想去上學,這到底是一個問題,還是一種選擇?值得我們去思索。家長們可能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探索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從孩子的實際需要出發,然后再看看能用怎樣的方式去支持,讓孩子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這兩年我接到的個案和帶領的工作坊中,初高中孩子的家長占了絕大多數,其中有一部分家長遇到的問題是:孩子不愿意上學,經常逃學或者待在家里不去學校,現在的說法叫作“躺平”。經過疏導,有的孩子會回到學校順利完成學業,有的則不愿意再回到學校,寧愿在家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接待這些孩子的過程中,我有時候會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情景。當年,我和村里同齡的小伙伴上初中,要跑到離家10里的學校去。因為路途遙遠,早晨得早早起床,背著干糧往學校趕,下午放學回家又要走一個多小時山路。冬天白晝短,常常是披星戴月地上下學,加上寒冷,求學變成了一件異常辛苦的事情。沒多久,小伙伴們就紛紛不愿意去學校了,唯獨我對上學有一種特別的渴望。剛開始的時候,每天一早我都會背著書包,挨家挨戶去祈求小伙伴一起上學。起初只有幾個女生輟學,我還可以和男生做伴,到后來男生也都不愿意早起了。我一個人不敢走那么長的路,只好住到離學校近的姐姐家里,斷斷續續地讀了一年初一。如今想起來,學了什么一點印象都沒有了,內心留下的是當時深深的孤獨和無奈。幸運的是,在姐夫的建議下,第二年我又考了一次初中,考進了縣城的學校,才一步一步把學業完成。而我的那些小姐妹則在農村待了幾年,20歲左右就嫁人生子了。
我知道,現在家鄉的條件比我小時候好了很多,但很多女孩子還是一到初中就選擇輟學,除了因為遠距離就學,還有些孩子是因為父母在城里打工,不愿意在家鄉做留守兒童。唯一和以前有所不同的是,現在的年輕人也可以選擇去城市生活,而不是在村里等待婚嫁。
對于孩子不上學這件事,農村的家長很坦然,他們會自然接受:不去就不去,回家還可以幫家里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但是對孩子來說,由于資源有限而不得不早早中斷學業,甚是可惜。這可能也是導致高校里農村孩子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吧!我常常想,許多有天分的農村孩子就這樣早早輟學,給社會帶來了不小的損失。這些孩子不去上學,不單是個人和家庭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原本十幾歲的孩子就應該大部分時間待在學校里,學習做人的道理,學習生活技能,現在卻早早進入社會,在遭遇困難、誘惑的時候不知道如何處置,有的孩子或許會受到傷害,有的則走上了犯罪道路,給社會造成危害。
平日里,我所接觸到的不愿意上學的孩子大多數來自城市,他們的情況大致可以分成幾類。第一類孩子因為從小引導不足,對學業產生厭煩。比如,家長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得比一切都重要,除了學習之外,什么都不讓孩子做。孩子幾乎被學習綁架,痛苦不堪,如果成績不好,還會被老師和家長責怪。這樣的孩子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會感覺到極大的束縛,追求自由和自我價值感的內心需求又非常強烈,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他就會采取不上學的方式反抗。如果家長意識到孩子的生活除了學習其實可以更加豐富多彩,并努力改變孩子的生活模式,這類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疏導,通常是可以回到學校完成學業的,有的孩子甚至會發展得很優秀。
第二類孩子是因為家庭的關系。比如,有些孩子的父母關系長期不和或者家里有諸多困難,孩子內心常常處于不安和焦慮的狀態中,導致不能專心搞好學習。這類孩子也有可能以不上學的方式來對抗來自家庭的困擾。在這些孩子的頭腦里,或許覺得應該去學校好好學習,但就是控制不住地無法投入到學習中。他們內心非常矛盾,也很苦惱。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這類孩子的表現其實是其潛意識里對現實生活的應對方式,他們內心會以為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家長。因為從小到大,家長最在意的就是他的學業,只有當他放下學業的時候,家長才會在意。這類孩子,只要家庭環境得到改善,他就有可能放下這樣的應對方式。如果還能得到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他就可以厘清大人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慢慢放下焦慮和不安,再次回到學業道路上來。
還有一類比較獨特的孩子,像作家韓寒一樣,因為并不適合在傳統的學校里學習成長而選擇不去上學。在我朋友的孩子當中,就有這樣的情況,而家長的做法也令我十分敬佩。
一位朋友的兒子,現在二三十歲了。他當年14歲,也就是正上初二的時候,有一天告訴媽媽說不想上學了。這位媽媽非常震驚,甚至有些措手不及,她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自己的兒子有一天會這么說。因為這位媽媽是做心理學工作的,感覺自己和孩子的溝通交流非常好,況且她在工作中也疏導過輟學的孩子和家長,效果還不錯。
等冷靜下來,朋友問兒子為何有這樣的想法,兒子的話再一次令她震驚。兒子說:“現在的教育模式,就像國家需要蘋果了,大家趕緊種蘋果;第二年又需要草莓了,再趕緊種草莓。這樣培養出來的是果園,不是森林。”朋友很欣賞兒子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思考,她和兒子討論了不上學的后果以及將來需要承擔的代價。在確認兒子對自己的選擇篤定之后,便允許他不再去學校,用別的方式學習和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朋友承受了很大壓力,親戚朋友都不理解她,甚至一些有孩子的朋友還跟她斷絕了來往,唯恐自己的孩子被帶壞。但她毅然站在兒子這一邊,她說:“我的孩子需要一片天,我這個做媽媽的要給他支撐。”對于兒子交往的人、做的事情等,她幫忙把關,一直陪伴兒子。在兒子成年之前,她鼓勵他做了很多公益活動,比如去教會做義工、到姥姥開辦的學校里幫助小朋友等。兒子輟學4年后,當昔日的同學都忙著準備高考的時候,他說:“媽媽,和我一樣大的人大多數正在糾結考什么學校、選擇什么專業,而我現在正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成為自己喜歡的人。”聽到兒子這么說,朋友非常欣慰。如今,她的兒子已經長大,雖然沒有讀高中,也沒有大學文憑,但他很陽光,也有一份非常喜歡的事情在做。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上大學,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上大學。在孩子產生不想上學的想法,或者有行為表現的時候,家長要看看孩子屬于哪種情況。如果是像上面講到的朋友一樣,兒子有自己的思想和對自己未來的設想,家長是否可以支持孩子,并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切實幫助孩子?
無獨有偶,另外一位朋友15歲的女兒也在初二的第一學期輟學在家。這個女孩雖然沒有上學,但她花了很多時間讀書、去野外做觀察、寫作,文思好的時候最多一天可以寫出一萬字的小說。為了不落下學業,爸爸媽媽為女兒請了老師在家補習,女兒也欣然接受。要中考了,爸爸媽媽征求女兒的意見,要不要參加中考。女兒選擇了參加考試,并且非常努力地備考。女兒說,本來不去上高中也可以,但她想給自己多一個選擇。
這個女孩的媽媽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我清楚地知道她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從當初的焦慮不堪到坦然接受,再到后來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當我問及她如何看待孩子不上學這件事的時候,她說,家長可以真正從孩子的需求出發,放下“一定要上學”的執念后,孩子反而會變得靈活,沒有那么較勁了。
無論是缺乏教育資源的農村地區,還是教育資源優良的城鎮,每年都會有不少孩子萌生不上學的念頭,有些孩子甚至索性直接回家不再去學校了。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不想去上學,這到底是一個問題,還是一種選擇?值得我們去思索。家長們可能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探索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從孩子的實際需要出發,然后再看看能用怎樣的方式去支持,讓孩子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我的孩子不見得就得跟別人的孩子一樣”,孩子是多樣的,成長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