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夜襲李傕大營,集結兵馬劍指洛陽
- 三國:這個小霸王,謀略無雙
- 橫江校尉
- 2058字
- 2025-08-05 00:23:10
孫策留華雄小命,并非一時仁慈,實則有三方面考慮。
第一,華雄不僅勇武,還兼具智謀。
他能派出細作,時刻探查孫堅軍動向,還能利用地形優勢,繞后偷襲孫堅軍大營。
這便是其智謀的體現!
如果不是孫策穿越而來。
華雄的計謀,肯定就成功了。
并且,華雄能夠獨自領兵五萬,也是一員帥才。
孫堅手下,程普、黃蓋、韓當之流,雖然勇猛,但智謀不足,更不能帶領一軍,坐鎮一方。
對于孫家軍來說,華雄若是能降,自然是如虎添翼。
目前,華雄之所以未降,皆因董卓軍主力近在咫尺,且勢力龐大。
待到董卓西去長安,孫堅軍東歸豫州。
華雄沒了念想,自然投降。
況且,兩軍交戰,各為其主。
華雄至今未降,也證明其是一位忠義之士。
如若對華雄稍加威逼利誘,就迅速投降。
孫策還未必肯用呢!
第二,孫家軍主力自吳郡而來,雖驍勇善戰,但少有騎兵。
董卓麾下主力西涼軍,不僅有大量的騎兵,還有精銳長槍兵。
這些兵種,可以彌補孫家軍戰法之不足。
孫策始終保留華雄,與其兩萬降卒,就是為了東去豫州之時,將其重新改組,編入孫家軍中。
華雄作為西涼大將,自然熟悉西涼騎兵與槍兵戰法。
豫州處于天下之中,雖土地肥沃,人才濟濟,然是四戰之地,并無險要,且地勢平坦,一馬平川。
如若沒有騎兵與槍兵。
僅憑東吳兵,怕是不好打!
第三,城中降卒已有造反之勢。
若是此時胡亂殺人,后果恐難預測。
孫策求穩為主,暫時渡過危機。
今日之事,確實是華雄主動挑釁。
但孫策扎傷華雄肩膀,并用言語怒斥,以示警告。
華雄若是有義之人,自當引以為鑒,安分守己,不再上躥下跳。
如若不然。
待到城墻那邊的戰事,稍有緩和。
孫策定當斬殺華雄,震懾降卒!
果然!
孫策沒有看走眼。
聽聞孫策之言后。
華雄自覺羞愧,面紅耳赤,低頭不語,任憑左右軍卒將其帶走。
……
汜水關城墻那邊。
李傕自辰時出兵,戰至戌時,幾乎打了12個小時,已然筋疲力盡。
再看城墻之上。
孫字大旗依舊高高飄揚。
大旗之下。
孫家兒郎雖然勞累,但斗志昂揚,戰意不減。
李傕無奈,只得命令麾下士卒,撤出汜水關外二十里,安營扎寨。
當晚月黑風高。
正是殺人放火之時!
李傕軍苦戰一整天,力氣與斗志全無。
孫家軍雖然士氣不減,但傷亡也是不小。
李傕料定孫堅,不敢出城偷襲。
但為了防患未然。
李傕派遣細作,于汜水關城外隱蔽,監視城上動向。
誰知!
典韋率領五百死士,利用關城附近的山野小路,悄悄來到李傕軍大營背后。
是夜丑時。
李傕軍士卒大多睡去,鼾聲震天。
典韋先留下大隊人馬,于林中隱蔽。
他孤身一人,潛入營寨之中,接連暗殺數名哨兵。
直至營寨一側,哨兵全無時。
典韋揮動火把,向營外伏兵發出信號。
五百死士見典韋得手,迅速出擊,突入營寨之中,四處放火,高聲吶喊,制造聲勢。
李傕睡夢正酣,卻被呼喊驚醒,嚇得一身冷汗。
透過帳篷窗簾,李傕看到營中火起,頓時大驚失色。
他胡亂披上衣服,正欲沖出大帳。
忽然一人自帳外飛奔而來。
李傕猝不及防,被來者撞倒。
他以為是敵人,正欲拔劍迎戰,卻在火光之中,看清來者顏面。
那人正是副將郭汜!
原來,郭汜先于李傕醒來,卻見營中火起,當時就慌了神,只得來找李傕商議。
眼見面前之人是郭汜,李傕心中稍定,但營中大火,卻愈發猛烈。
誰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突然!
營門之外,喊殺聲震天。
李傕沖出營帳,向外一看。
好家伙!
孫堅親自率領大軍主力,殺進大營!
李傕軍苦戰一整天,已是疲敝不堪,現又遭遇劫營,軍心大亂,不能再戰。
李傕見無力回天,只得帶著郭汜與親兵衛隊,闖出大營,連夜奔洛陽而去。
董卓軍雖有五萬,但沒了主將,更遭遇夜襲,陣腳大亂。
孫堅軍借助火攻,前后夾擊,殺得董卓軍兵馬潰散,四面奔逃。
第二日上午,戰斗結束。
孫堅軍斬敵三萬有余,俘獲一萬,殺散一萬。
奪得糧草輜重五萬余斛,戰馬三千,牛二十,羊五百,兵器甲胄無數。
李傕軍自潰散以后。
汜水關到洛陽之路,暢通無阻。
孫策立刻命令親信騎快馬,與邙山之中,召回祖茂。
同時留下黃蓋與趙寵,領四千兵馬,駐守汜水關。
他親自帶隊,率領五千兵馬,即刻出發,前往洛陽。
……
再看洛陽那邊。
李儒見李傕和郭汜,只堅持了一天,就帶著五百親衛,灰溜溜的返回洛陽。
他自知以攻代守之計,已經失敗,雖有悔恨,但也是無奈。
如今。
汜水關方向防守空虛,關東聯軍隨時攻入洛陽。
撤退計劃只能提前啟動!
李儒火速派遣親信,飛馬前往虎牢關,向董卓報告情況。
他與李傕、郭汜兵分兩路。
李儒帶兵進宮挾持皇帝,李傕、郭汜于洛陽城中,抓捕文武百官及商賈富戶。
董卓既然要走,就絕不可能,將皇帝百官與金銀財寶,留給關東聯軍。
當董卓軍離開之時。
偌大的洛陽城,只能是一片白地!
……
董卓軍兵敗如山倒。
李儒都毫無防備,皇帝與百官諸卿更是手足無措。
司徒王允有意除掉董卓,但懾于董卓強權,只得表面歸附。
李傕帶兵抓捕百官之時,并未對王允采用暴力手段,反倒是派了一隊兵馬,前去王允府上護衛。
王允知城中劇變,府庫之中典籍恐遭遺失。
他一面組織家仆收拾行裝,準備出發,一面安排親信之人,前往皇宮大內,轉移圖書典籍。
但此時的洛陽城中,已然大亂。
王允雖調度有方,卻無法獨善其身,慌亂之中,難免有所疏漏。
大隊人馬即將出城之時。
王允環顧左右,高聲呼喊道:“吾女貂蟬,現在何處?”
“何人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