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外交盛宴
- 朕的奧匈還能搶救一下
- 作家BbxnM8
- 5030字
- 2025-08-10 08:00:00
兩人聊了一夜,也不知道什么時候睡倒的,醒來的時候,弗朗茨躺著柔軟的天鵝絨臥床上,一問才知道拿破侖三世已經被普魯士人帶走了。他還有點遺憾,一夜暢聊,拿破侖三世在他眼中非常鮮活,拋卻那些傳奇,特殊的身份,弗朗茨覺得,本質上他就是一個典型的法蘭西兵痞。
車廂外馬吠聲此起彼伏。
“我們的人到了?”
弗朗茨三世能安心留在斯特拉斯堡,原因只有一個,他知道他的人會來找他。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在外面等待您的接見。”
弗朗茨翻身而起:“他怎么親自來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有這位大神坐鎮,才能壓得住如今的奧匈聯軍,弗朗茨才能放心。他雖然發電報讓奧地利軍隊來接應他,可沒讓大公過來啊,他走了會不會亂。
弗朗茨不是拿破侖三世,他十分謹慎。這場戰爭中,他一直留在維也納,就是不希望后方亂。他這次出來,一來是已經取得勝利,國內很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還將老成持重的阿道夫親王召回去才敢離開。反觀拿破侖三世,本身已經重病的情況下還被老婆逼著出征,留下的班底也沒有一個靠譜的,首相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作家、是律師、是法蘭西院士,這種人或許有某些方面的才能,但在執政上不可能是俾斯麥這種官場老油條的對手。
弗朗茨是不愿意冒一點險的。
“快讓大公進來。”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穿著一身呢子大衣走了進來,十二月的法國天氣已經有些冷了。
“陛下。”
“請坐。你怎么親自來了?”
“反正前線也沒什么事情。我擔心這里出意外。讓陛下被困斯特拉斯堡是我的疏忽。”
“這怎么能怪你呢。這是俾斯麥搞的鬼。如果我猜的不錯,他現在正在威逼巴伐利亞等南德邦國。”
這道理很容易想到,俾斯麥可不是拿破侖三世,他執政的每一步都有意義,都是向著戰略目標前進的。最終的目標就是統一德意志,當然,不包括奧地利在內,否則就不知道是誰統一誰了。讓哈布斯堡的皇帝進了德意志帝國,讓普魯士國王如何統治皇帝?別忘了,普魯士的王冠還是哈布斯堡家族給的。
俾斯麥打丹麥,是為了做局,讓奧地利入套。本來普魯士一個國家就能搞定丹麥,從丹麥手里奪回被合并的德意志領地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卻偏偏邀請奧地利一起干涉。這讓奧地利根本沒法拒絕,雙方是德意志地區的大哥、二哥,一直明爭暗斗,普魯士邀請,奧地利沒法不去,甚至不邀請都得主動參與,畢竟這事關在德意志邦國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打下來之后,又因為對兩個邦國的分配問題,引發了普奧戰爭。
事后看來,這簡直就是金刀計,一場逃不掉的陽謀。
現在推進到普法戰爭了,俾斯麥自然不可能不擴張,不進一步推進德意志的統一。普丹戰爭吞下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普奧各占一半,可這兩塊地方在丹麥南方,跟奧地利根本不挨著,是一塊飛地根本無法管理,奧地利當時的首相想通過加入德意志關稅同盟的方式避免過境問題,也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功,普魯士便提出兼并這塊領地,提出可以購買,奧地利皇帝認為這是羞辱,提出除非用普魯士最富庶的西里西亞來換,戰爭因此而爆發。
戰后普魯士不止兼并了這塊飛地,還切走了支持奧地利的黑森北方和漢諾威王國,面積大大增加的同時將普魯士東西兩部分領土連成一體。當時擴大的領土,占現在的普魯士領土將近三分之一。
這次普法戰爭,普魯士不可能不謀求領土,可如果對法國寬容的話,它想要誰的?
所以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很震驚:“這不可能。巴伐利亞、黑森、巴登和符騰堡公國是她的盟友。”
如果通過威逼巴伐利亞等國家割讓土地,俾斯麥就算開創了歷史,有史以來第一次,有戰勝國從自己盟友身上割讓土地了。
“沒什么不可能。沒有俾斯麥干不出來的事兒。這也是我來這里的目的,同樣也是他阻止我的目的。”
大公不由慶幸:“還好我已經做好了軍事準備。”
“什么準備?”
弗朗茨驚呼。
“我重新調整了軍事部署,要求控制從巴黎到巴伐利亞一線鐵路。這事關我們的補給安全,是合理的軍事調整。從您的遭遇,證明我的調整是必須的。”
“糊涂。快收回這樣的要求。這會引起沖突的。”
法國已經敗了,如果要再打一場德意志加時賽,此時的奧地利根本不是對手。他突然意識到,或許這也是俾斯麥的目的,通過阻攔奧地利皇帝,逼奧地利搞摩擦。一旦奧地利出于擔心后勤問題,跟普魯士軍隊必然起摩擦。斯特拉斯堡是戰略要地,控制在普魯士軍隊的手中,這只軍隊不是俾斯麥想調動就能調動的,毛奇作為一個軍事家是不可能讓出戰略要地的,所以俾斯麥挑不起的摩擦,普魯士軍隊會幫他完成。
當然,也可能是他多心,不過俾斯麥的圖謀,多想幾層是不會錯的。
大公神色痛苦,很不愿意接受這個命令。
“如果這樣的話。恐怕普魯士真的可以吞并南德意志。因為我們的軍隊被切斷在法國境內,隨時都會被普魯士吃掉。”
“所以我才會來這里。放心吧,這件事用外交途徑解決,會比軍事更理智。”
有裝甲保護的專列再次開拔,緩慢行駛的火車兩旁,有騎兵護送。沿途很多火車站都是控制在奧地利軍隊手中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公不是冒進的統帥,當時長途奔襲的同時,沒少控制交通要道。此時掌握在奧地利軍隊手里的要地比普魯士手里的更多,雙方呈現犬牙交錯的局面,普魯士要切斷奧地利的補給,奧地利也能切斷普魯士的補給。只是法國跟奧地利不接壤,這是最大的不利,真開戰,絕對吃虧。
大公坐在車上跟弗朗茨談了一路,到巴黎前才讓他放心收回軍事調整。
此時的巴黎,交戰雙方第一輪談判剛剛結束,簽訂了停戰協議性質的《凡爾賽草約》。戰爭還沒結束,因為法國人在草約中堅持貝爾福要塞不包括在內,那里是雙方邊界附近孚日山脈地區的一處戰略要地,已經被普軍包圍,但法軍正在救援,法國人認為肯定能成功救援,所以談判的時候很堅持。沒想到俾斯麥輕易同意,法國人也不想想,皇帝帶的主力都能被分割包圍吃掉,以現在的法軍調動能力,怎么可能還能占到便宜。弗朗茨到了不久,貝爾福要塞就丟失了,趕去救援的幾萬法軍非但沒能起到救援作用,還差點被毛奇吃掉,慌不擇路竟逃入了瑞士境內。
貝爾福的陷落,讓法國人徹底丟失希望,請求開啟第二輪談判。
這次談判的對象,一方是法國代表,一方是普魯士、奧匈帝國、之后是南德四國,巴伐利亞、黑森、巴登和符騰堡。原本應該還有一個薩克森的,可普奧戰爭薩克森站在奧地利一邊被擊敗,次年就加入了北德意志聯邦,人家已經叛逃到北方去了,而奧地利卻不敢說薩克森不仗義,誰讓自己沒本事保護不了小弟呢。
幾國都是大使,俾斯麥親自出面,奧地利這邊則是他們的皇帝親自出面,之前的兩位,代表奧地利的阿道夫親王,代表匈牙利的安德拉希伯爵竟雙雙缺席。阿道夫親王大家都知道回到了維也納,安德拉希伯爵則生病了,閉門不出。
弗朗茨知道,安德拉西這會應該已經到倫敦了。
此時的倫敦,正召開一場國際會議。關于俄羅斯帝國宣布廢除黑海中立的通告的會議。
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之后,戰敗的俄國跟歐洲各國簽訂了協約,歐洲大國紛紛簽字,算是一份國際條約,從法理上來講,除非簽字國全部同意,否則沒人能廢除條約。但這世界是講實力的,哪個強國沒干過這種事。
俄國就是干了,能怎么辦。俾斯麥第一時間建議召開國際會議討論。在普法戰爭期間,召開國際會議,讓世界局勢變得非常復雜且微妙。
作為條約簽字國,奧地利帝國是有資格參會的。安德拉希伯爵到了倫敦之后,并沒有進入會場,跟本國談判團隊沒有任何接觸,悄悄住進了一個他在倫敦的朋友家中,開始秘密拜訪一些大人物。
因為就在幾天前,他的皇帝來到了巴黎,給了他一個任務,讓他務必將南德意志地區的問題提交到大會上,成為大會一項議題,最后得到英俄等列強的簽字支持。
久洛·安德拉西瞬間就領會了皇帝的意圖,皇帝并不想直接干涉,因為《布拉格條約》中,奧地利已經失去了干涉德意志邦國事務的權力,強行干涉勢必引起戰爭,皇帝不想跟普魯士開戰,因此要將南德意志問題變成一個國際問題。
這很無奈。卻又很巧妙。
此時法國人是有機會將普法戰爭問題提交到會議上的,可法國連代表都沒派遣。
巴黎。
法國代表來的人一點不少,法國各個派系幾乎都派人來了,有共和派的甘比大,奧爾良派的梯也爾,還有波拿巴派的,正統派的,以及軍隊的代表。
談判過程卻不順利,俾斯麥明顯沒有誠意,甚至沒有精神,會上他不斷邀請一臉疲憊的奧地利皇帝發言,皇帝總是擺擺手,讓人摸不著頭腦。最后竟然呼呼大睡起來,昨夜,他參加了許多德意志邦國君主的舞會,據說跟不少公爵、伯爵夫人相談甚歡。
俾斯麥的大半注意力都放在奧地利皇帝身上,如果皇帝不是來談判的,他到底有什么目的。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他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理解,掌控這位傳統貴族的行為了。這種感覺,在普奧戰爭前從未發生過。
還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奧地利的外交大臣也在巴黎,卻不見出席會議。普魯士對那位大臣也十分重視,雖然這位大臣不是奧地利人,俾斯麥卻將其視作強硬的對手。
奧地利外交大臣,名叫弗里德里希·斐迪南·馮·博伊斯特,是一位薩克森人。普奧戰爭前,是薩克森王國首相。執政期間,一直努力避免德意志南部邦國被普魯士吞并,嘗試建立了薩克森和漢諾威聯盟,意圖讓德意志中部地區邦國保持獨立,從而隔絕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大邦國,保持長久的和平。
普奧戰爭中,博伊斯特堅定站在奧地利一方參戰,最后奧地利戰敗,他的國家薩克森被普魯士占領,并在普魯士逼迫下,薩克森王國罷免了他的首相職務。奧地利則邀請他到奧地利當了外交大臣,后來一度做過首相,負責過處理匈牙利問題,參與了參與跟匈牙利的談判工作。
這次則被任命為大使,之前配合阿道夫親王參與談判,直到這次皇帝過來之后,反倒失去了蹤影。
一日無聊的談判結束,俾斯麥拖著疲憊的身軀返回住處,得到了一個好消息,那位博伊斯特伯爵還在巴黎,有密探看見他送醫生出門,看來他確實病了。
俾斯麥此時無比焦慮,戰爭已經勝利,繼續戰爭不過是勝大勝小的問題。他擔心的是他的目標無法實現,博伊斯特伯爵沒有出席,出席的卻是一位皇帝,讓他不由懷疑,這位伯爵肩負起了重要使命。畢竟此時在巴黎的南德邦國官員眾多,各國的國王甚至都來了。來的目的他們自己或許都不知道,但俾斯麥卻知道,因為他們是俾斯麥請來的,除了那位奧地利的皇帝。
俾斯麥要靠著這場戰爭,逼迫這些國家加入德意志帝國,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
他有幾張牌,一個是這場戰爭激勵起來的強烈的德意志民族情緒,這股情緒,在南德意志區域洶涌奔流,統一德意志民族的呼聲是每個國家都不敢忽視的,除非他們想倒臺。最大的牌面,當然還是普魯士的軍事力量。他確實威脅這些國家,如果不跟普魯士結盟,就要吞并他們,這是為了德意志統一的大業,無數中高層精英不斷奔走呼吁,比如符騰堡公國那位著名的大學教授。
可民族主義情緒,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共享的,可以說這份天命,我與彼共。現在各國呼喊的聲音中,既有讓普魯士統一全國的,也有讓奧地利統一全民族的,還有讓奧地利和普魯士一起統一全民族的,那與回到以前的德意志邦聯有什么不同,最多是建立一個大號的神圣羅馬帝國,且帝國的皇帝還有可能不是普魯士的國王。
所以最大的阻礙,還是奧地利帝國。面對這個有實力的帝國,那兩張底牌不能說沒用,只是能起到的作用沒有其他國家那么明顯。
關鍵是,至少目前來說,他還不敢吞并奧地利。就算現在日子不過了,跟法國人草簽協議,達成和平,然后借著法國的土地將奧地利的軍隊殲滅,之后長驅直入占領奧地利,肢解奧地利的其他民族區域,將上下奧地利,最多加一個波西米亞并入德意志,那然后呢?在這個新的德意志帝國中,有一個奧地利的皇帝,普魯士的國王?到底是誰統一誰啊!
所以排除奧地利的統一方案是普魯士唯一能實施的,如果有其他任何一個可能,精明如俾斯麥不會想不到,不會通過一場輝煌的普奧戰爭后,還以死相逼國王和毛奇對奧地利極為寬容,不割地,不賠款。
不能吞,只能談。這點倒是普魯士占便宜,普奧戰爭的寬容合約中,至少剝奪了奧地利干涉德意志邦國的權力。只要奧地利敢干涉普魯士對南德邦國的處置,普魯士就有權力發動戰爭報復。但現在奧地利人并沒有這么做,這才是俾斯麥焦慮的原因。他不相信奧地利會無動于衷,可卻沒發現他們在干什么,似乎他們真的不打算干涉德意志問題了。
皇帝、外交大臣都在眼皮子底下,其他國家的外交官和國王也都在,怎么可能不發生點什么?
更讓俾斯麥弄不懂的是,明明有一位強有力的外交大臣不用,皇帝卻親自出席,會議上又一言不發,俾斯麥無法理解。直到幾天后,倫敦的國際會議上,英國代表突然提出,希望討論南德意志四國問題,俾斯麥這才反應了過來。
原來皇帝來到巴黎,就是為了迷惑他的,當他的目光停留在巴黎談判上的時候,皇帝已經派人在倫敦做好了工作。
“談談吧。尊敬的弗朗茨陛下。”
俾斯麥覺得,必須正面面對這個問題了,要解決南德意志四邦國問題,一份布拉格條約根本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