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逆襲就三步:革新狀態+重塑習慣+突破提分
- 周彤
- 2980字
- 2025-08-06 17:50:45
1 逆襲的本質:“先還債再創業”
一、人人都想逆襲:如何做到
自從考上北大之后,我就應邀進入全國各地數百所學校,分享我從年級700多名到考上北大的逆襲故事和學習方法。每到一所學校,我都會問臺下的同學們一個問題:“你們想逆襲嗎?”
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大聲地喊:“想!!!”
英國詩人塞繆爾·約翰遜說過:“進取是人生的要務。”即使身陷逆境,人們也會產生向上的期望,都向往高于當下的美好事物。所以,我一直堅信一點:即使再不堪、再想要放棄,每個人都一定有過那么一刻,產生過奮發逆襲的強烈愿望。
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逆襲。
說完逆襲的愿望,更多的人或許只是無奈一笑:逆襲逆襲,想想而已。大多數人不知道怎么開始,也不知道怎么把這個愿望長久地堅持下去。但我不僅想要逆襲,還要真正地做到這件事。否則,這永遠只是空想而已,不僅不會對人生帶來任何有益的改變,還會讓自己在日復一日的空想中不斷內耗,最終成為一具只會羨慕他人的空殼。
所以,每當有同學提問:“怎樣才能真的逆襲成功呢?”我都會這樣回答:“去做一個目標明確的野心家。”不是盲目埋頭苦學就能直接質變成超級學霸,如果不在思維方法上加以革新,你會變成以為自己能夠跳出井外的“井底之蛙”。也不是自我感動地大喊“逆天改命”“我命由我不由天”就足夠。如果不加以堅決有效的行動,你會變成一個紙上談兵的空想家,以為逆襲唾手可得,到頭來卻解不出一道題。
逆襲這件事,在于明確的思維,在于有效的行動。要真正理解逆襲的本質,不妨牢記六個字:先還債再創業。
二、改掉負面問題:先“還債”
1.一個驚奇的發現:“習以為常”的可怕
四年來,進行逆襲演講的同時,我也進行了一場深度調研。令我非常好奇的是,為什么我都把方法分享得如此詳細了,有些同學還是無法明顯進步呢?最后我發現,原來是因為他們早就已經“習以為常”了:習慣于自己身上各種負面問題的存在,比如粗心、畏難、假努力、內耗、填鴨式學習等。他們都非常焦慮又非常努力,認為自己成績沒有進步就是因為學得太少,于是更加拼命。可是當我要求他們去做成績分析的時候,交上來的不是寥寥數語、隔靴搔癢,就是對自己的優勢學科長篇大論,而對于自己不擅長的科目則閃爍其詞,解決方案一欄更是只會寫“多刷題、多背書”,令我哭笑不得。
而在這種“習以為常”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更可怕的“習以為常”,那就是習慣于自己糟糕的成績,習慣于自己的“學渣”身份,習慣于自己拖延、懶惰、消極的態度,認為自己根本做不到逆襲。如果長久地在這種“習以為常”中沉溺下去,無論外界如何提供幫助,都無法形成自我的蛻變。
2.從“打破常規”開始:勇于變得優秀
無論你現在的成績是糟糕還是平平無奇,你都可以完成一場自我的逆襲。因為逆襲要求的并不是和別人攀比,而是不斷向自己發起挑戰,每次都強于過去的“那個我”,永遠讓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一次次自我革新之后,你會發現,自己不自覺地就進步不小。變成學霸,就是這樣一件反復挑戰自我之后順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怎么做才算真正的“挑戰自我”呢?這件事一定與“打破常規”息息相關。試想,你確實很努力,每天不眠不休學習12小時,可是一直在練習自己早已掌握的內容,陷在并不高效的習慣里,這樣的“努力”會帶來任何突破性的成績提升嗎?很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完全與逆襲的“一次次進步”背道而馳了。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成績囿于無法突破的困境、想要逆襲卻無從下手時,不妨告訴自己“打破常規”。向拖累學習的負面問題發起挑戰,就是最好的方式。無論是低效的學習習慣,還是缺漏的知識內容,都可以成為逆襲的“入場券”。你不必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決掉自己的負面問題,一次只需要抓住任意一個。粗心也好,知識點不懂也罷,努力地為解決它付出行動,就一定會驚喜地在自己身上看到“改變”。而“改變”的下一步往往就是:變得優秀。
逆襲的第一步一定是“先還債”,堅信一件事:只要我沒有做到最好,那我就一定可以做得更好。通過挑戰自己的方式彌補曾經的失敗和錯誤,勇敢地打破拖累自我的“習以為常”,才能開發出自己最大的進步空間。
三、培養正向循環:再“創業”
1.警惕“紙上談兵”:結果大于目標
談起逆襲,似乎所有人都形成了一個共識:必須一鳴驚人、做出成績,否則只是將自己變成一個不好也不壞的泛泛之輩,是絕對稱不上逆襲的。
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自始至終,我永遠是一個目標明確的“野心家”:要考出好成績,考到前五,考到前三,考上北大。
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盯著逆襲的最終目標,而不將全部的精力放在逆襲的過程中,就非常容易紙上談兵。人人都可以說“我要上北大”,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考上北大。這種“目標導向”的思維很容易讓我們的思維變得單一且盲目,忽略成就達成之前的種種努力與細節,沉浸在不屬于現實的假性興奮中,最終發現自己離那個目標越來越遠。
比起誤導人的“目標導向”,我更愿意把逆襲的思維定義為“結果導向”,即不斷地用已有的成果去激勵自己的行動。還記得逆襲要先“還債”嗎?在這個還債的過程中,我們改掉了自己身上習以為常的壞習慣,變得細心了、學習態度端正了、某科成績提升了……無論是多么微小的成果,都可以成為我們“結果導向”的開始。既然已經在第一步的挑戰自我中實現了看得見的有效結果,那么繼續挑戰、繼續進步就順理成章了。在這個不斷用結果去激勵自己的過程中,我不需要時時刻刻去重復那個虛無縹緲的大目標,只需要不斷地用現有的、實現的結果激勵自己繼續前進,注意調整方向,最終就能穩穩地實現目標,甚至超越目標。
2.“結果導向”的升級:停不下來的正向循環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產生疑惑:積極的結果固然有,可是更多情況下會失敗、會退步,這也是結果導向嗎?
這正是大家常問的問題。而我的回答是:寧可做跌倒很多次的阿甘,絕不做扶不起來的阿斗。既然已經想要改變現狀了,那么為什么要用消極的思維自己給自己制造麻煩呢?用正向的結果去激勵自己,同時對并不那么好的結果進行理性分析,告訴自己下一步該怎么做才能得到更好的結果,這才是結果導向的全貌。
每次演講開始,我都會非常明確地告訴臺下的同學們:逆襲絕不輕松,它需要你付出大量的努力,但最后的結果絕對配得上你一路以來的辛苦。別人只知道我從年級墊底最后考上了北大,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這個過程中的種種細節。我絕不可能一直積極樂觀地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而是學會了一次次從各種結果中去復盤和優化,去一次次“勇于變得更優秀”,而在這個過程中,我突然發現自己跑進了一個停不下來的正向循環。
在這個正向循環中,只要沒有到最后的高考,我都會運用好每一次的階段性結果(可以是一次月考成績,甚至也可以是一次課堂聽寫),去做細致入微的分析與總結,用其中的積極內容去自我激勵,用不盡如人意的部分去理性分析下一次如何優化。這樣下來,我永遠有切實可行的目標,永遠有堅持下去的動力,永遠有變得更好的期待,我怎么舍得停下來呢?到最后,我驚喜地發現,不是我在疲憊地努力,而是我早已對進步“上癮”了,不自覺地就能完成那些在別人看來如此辛苦和不易的學習任務。
逆襲也可以是游刃有余的。它不需要不停地搞勵志或打雞血,而是需要理性地思考和行動。所以逆襲“先還債”的下一步絕不是輕而易舉的“后成功”,而是用一步步的理性行動走出來的“創業之路”。世人往往只會驚嘆于偉大的成果,而在這個偉大成果中形成的自我正向循環,才是一直激勵著我們自己變得更好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