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時,侍衛們為什么不沖上去?
把刑罰定得重一點,人們就不敢犯罪了
戰國時期,成文法剛剛誕生,在人們心中的分量還不是很重。統治者如何讓這些法律產生作用,讓人們遵守它呢?
讓我們穿越回去,來見識一下當時的統治者是怎么約束百姓的。
我們將穿越的地點設置為戰國時期的秦國,穿過時空隧道后,你發現你置身于朝堂之上。你成了一個侍衛,身邊還有許多穿著和你一樣的其他侍衛,你們一起站在臺下。這時,一個年輕人上臺給秦王獻上一份卷軸。看到這一幕,你感覺非常熟悉。突然,年輕人從卷軸中抽出一把匕首,另一只手抓住秦王的袖子。這時你才反應過來,臺上的秦王正是后來平定六國的秦始皇嬴政,而那個年輕人正是荊軻。說時遲,那時快,秦王立刻撕破了衣袖逃跑,荊軻立即追趕秦王。這時,你準備沖上去救秦王,旁邊的侍衛立刻攔住你,他們驚訝地對你說:“你不要命了嗎!就算你不要命,一家老小的命也不要了嗎?”一時你感到云里霧里。突然,一個官員用荷包打中了荊軻,秦王趁機拔出寶劍砍傷荊軻的腿,一場危機就這樣化解了。你無法理解周圍人當時對你說的話,只能回去惡補當時的法律知識。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但很多人對此心存疑惑。當時的秦法不允許侍衛私自帶武器上殿,所以行刺發生時,侍衛們只能在臺下袖手旁觀。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些侍衛真是頑固不化,畢竟如果他們救了秦王,那可是天大的功勞,說不定秦王一高興就免除了他們的過錯,他們從此便飛黃騰達,登上人生巔峰。但事實并非如此。這一切的緣由,都要從當時的法治思想說起。
從《秦律》中可以看到當時法律的特點,《秦律》奉行的是重刑主義,對那些微小的犯罪,秦國統治者也采取重罰。《秦律》懲罰的不僅僅是犯罪者,其親朋好友以及和他關系密切的人也會被殃及。
舉個例子,如果你偷了別人的桑葉,哪怕偷了不到一錢,你依然要服30天勞役。很多人覺得這僅僅是多勞動而已,至少沒有傷害你的身體。一個人偷竊的懲罰確實如此,但如果是幾個人組隊偷竊,后果可是相當嚴重的。如果5個人偷竊的數量超過一錢,所有人會被砍去左腳的腳趾。如果偷竊者不到5人,根據贓物的價值,偷竊者也會受到相應的肉刑。
對于打架斗毆,秦國的刑罰也非常重。打架者會被綁起來,眉毛和胡子被全部拔光。要知道在古代,胡子對男人來說可是非常重要的。殘酷的是不僅要承受這些身體傷害,犯罪者還會被拉去從事繁重的筑城工作。
看到這些,有些人一定會說,只有犯人才會受這些懲罰,那安分守己些不就行了嗎?可惜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商鞅在變法時制定這些重刑,是為了杜絕犯罪,所以他規定,凡是準備犯罪的人也要受到刑罰,正所謂“刑用于將過”(《商君書·開塞》)。
看到這里你一定會大吃一驚,犯了罪的人叫罪犯,他們在犯罪之前就是普通人,和大街上的每個人都沒有差別,那么秦國統治者如何辨別準備犯罪的人呢?因此,這個規定有很大的弊端,如果官吏真的想要傷及無辜,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條規定。畢竟,你可以證明你沒有犯罪,但是你無法證明你心里沒有犯罪的想法。
而真正會犯罪的人,他們的行為又具有隱蔽性和突然性,人們無法在他們犯罪之前就發現。比如,想偷東西的賊在偷之前自然不會讓你發現他的心思,這是犯罪的隱蔽性。又比如,兩個人在聊天,一開始聊得好好的,突然發生口角,雙方大打出手,由于事發突然,人們在之前根本無法預料,這是犯罪的突然性。“刑用于將過”對于這些犯罪行為自然起不到任何約束作用。
另外,連坐制度非常不人道,畢竟那些沒有參與犯罪的親朋好友都是無辜的,卻也會受法律的嚴懲。秦朝統治者之所以這么規定,一是讓罪犯的犯罪成本增加。一個人犯了罪想逃跑很容易,但一家人想逃跑就沒那么輕松了。一人犯罪,全家受罪,這就讓很多人不敢犯罪。二是能夠鼓勵人們相互揭發,因為揭發的人可以免除連坐,這也使罪犯更容易被抓住。
由于秦國變法較晚,秦國的刑罰又是建立在其他國家的基礎上,可以推測其他國家的刑罰同樣很重,甚至更重。在魏國的史料中就有“窺宮者臏,拾遺者刖”的記載。當時的刑罰很殘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時正值亂世,正好提倡“刑亂國用重典”。而且地主階級剛剛興起,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自然會把刑罰設得非常嚴酷。這些殘酷的刑罰使各個諸侯國很快迎來了自己的末日,即使是笑到最后的秦國,在統一全國后也僅僅存在了14年。可以說,嚴刑峻法是無法換來長治久安的。
當時的刑法如此嚴峻,也和一種學說有關。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連小孩子也能背出:“人之初,性本善。”可偉大的思想家荀子并不這么認為,他提出了性惡論,認為人性很容易轉化為惡。性惡論立刻衍生出重刑主義,荀子的繼承者韓非、商鞅等人將重刑主義貫徹得淋漓盡致。重刑主義很快形成了嚴密、完整的體系,成為維持統治者專制的理論依據。
主張變法的商鞅,最后卻死在自己制定的刑法之下
由于年代比較久遠,戰國時期刑法的很多具體內容都不得而知,我們只能從當時發生的案件來觀察當時的人們是怎么抓捕犯人的。
商鞅變法讓秦國的國力變強,但也讓他成了秦國貴族的眼中釘。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失去了保護傘。貴族勢力趁機進行報復,誣陷他謀反,新即位的秦惠文王立刻下令抓捕他。商鞅只能逃跑,好不容易逃到了邊關,想找個旅店休整。然而在他進入旅店后,老板拒絕了他的留宿請求,并不是因為他沒錢付賬。原來,為了方便抓住逃犯,商鞅在變法時規定,旅客在住店時需要提供官府的憑證,店家若私自接待“無證”的客人,店老板就和犯人同罪。正如《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這個時候,秦國已經容不下商鞅了,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別國。商鞅想去魏國,卻被嚴詞拒絕,因為他之前得罪過魏國,這條路被堵死了。于是,商鞅只能回到封地起兵反抗,最終兵敗被殺,被施以車裂之刑。他們家也被滿門抄斬。諷刺的是,店家不得私自留宿客人的規定和之后的車裂、族誅全部是商鞅在變法時制定的。
商鞅倒下了,死在自己制定的刑法之下。
法家逃不掉的宿命——變法越成功,下場越悲慘
荀子之后,法家出了很多厲害人物,比如商鞅、韓非、李斯,他們在立法變法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悲哀的是,盡管他們生前一言九鼎,他們的下場卻非常凄慘。商鞅被秦國貴族陷害至死,韓非被李斯害死,李斯被趙高害死。其中,商鞅被車裂,李斯被腰斬,并且都被夷三族。
法家的代表人物最終都死于非命,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必然性。他們的立法變法得罪了舊貴族勢力,他們制定的殘酷法律得罪了老百姓,這讓他們成了所有政治勢力的公敵。其中,商鞅和李斯被殺都是在前一任君主去世、新君主登基后不久。可見,當支持他們的君主在位時,他們能有所作為;當他們的保護傘倒下后,新君主為了穩定政權,就不得不讓他們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這樣的事不僅發生在秦國的變法者身上,也發生在楚國的吳起身上。那時的楚國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在國內,舊貴族的權力過大,不干正事的官員太多;而對外,軍隊的戰斗力不強,屢屢被敵國擊敗。就在此時,之前在魏國立下大功的吳起因遭人排擠而投奔了楚國。于是,楚國國君打算支持吳起在楚國變法,以扭轉局勢。吳起把楚國舊貴族趕到了偏遠地區,一旦舊貴族遠離了權力中心,他們就算再有錢有勢,也很難干預朝政,無法對君權形成威脅。他還淘汰了一批不干正事的官員,并且舉賢任能。一時間,楚國的國力強盛起來了。然而,吳起和舊貴族之間的矛盾也變得不可調和。
后來楚國國君去世,吳起從前線回來奔喪。他沒料到的是,等待他的是死亡。那些舊貴族勾結在一起,想趁吳起奔喪時除掉他。在楚王的棺槨前,吳起被舊貴族用箭射殺。這些舊貴族派來的殺手估計平時沒怎么上過戰場,箭術非常糟糕,竟射中了楚王的遺體。在當時,射傷國君的遺體可是重罪,最后70多家貴族被滿門抄斬。隨著吳起去世,楚國的變法戛然而止,楚國很快就衰落下去了。
這些法家代表人物的下場特別悲慘,但毫無疑問他們是偉大的,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法治的進步,同時也換來了國家的進步。正是由于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天下離統一也越來越近。
商鞅之法不僅葬送了自己,還差點葬送了秦王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開頭的那個問題了。那些侍衛們之所以沒有沖上去救秦王,并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變通,而是如果真的這樣做了,后果非常嚴重。因為商鞅在變法時規定:“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敗于后,不為損刑;有善于前,有過于后,不為虧法。”(《商君書·賞刑》)大意是:首先,當時的法律規定,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誰都沒有特權;其次,功過不能相抵,犯法的人立下的功勞再高,也不能用他的功勞去赦免犯下的罪。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有侍衛敢沖上去,不管他沖上去干了什么,等待他的只有可能是死刑,甚至是株連三族。就算秦王想保他,也一定保不住。
商鞅制定的法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還差一點讓后來的秦始皇死在荊軻的刀下。可見,當時的法律雖然讓秦國變得富強,擁有了戰斗力極強的虎狼之師,但它的弊端也非常明顯。秦滅六國之后,這樣的法律也將葬送掉秦朝。法家的法治是以君權為基礎,而不是人權。因此久而久之,它變成了一種僵化的制度。貪官污吏利用這種僵化的制度迫害好人,便產生了暴政。
- 舉案說法:勞動和社會保險行政處罰典型案例評析
- 房屋買賣、租賃糾紛案件勝訴實戰指南:疑難案件辦案思路和實務要點詳解
-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案件裁判規則解析
- 仲裁案例選編.第4輯
- 網絡輿情應對與處置案例分析
- 人身侵權損害賠償實務問答與案例精析
- 案例指導:2016-2017年卷(總第八卷)
- 案例導讀:勞動合同法及配套規定e本通
- 行政協議判例精解與實務指引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指導性案例全書(精裝珍藏版)
- 利益的追逐與價值的維護:民辦教育機構IPO案例全景解析
- 中國法院2021年度案例:民間借貸糾紛
- 中國刑事審判指導案例01卷(增訂第3版):刑法總則
- 企業破產清算重整疑難問題與案例精解
- 走向資本市場:企業上市盡職調查與疑難問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