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案里的中國史
- 錫一作
- 21字
- 2025-08-01 15:26:16
第一章
從先秦到秦朝:文明伊始,法制萌芽初現
酷刑與神明并存,先秦時期的社會是什么樣的?
沒有法律的原始社會如何維持秩序?
我國在原始社會時期,還沒有出現階級、國家、財產和官吏等觀念。我是哪國人,我有多少錢,我能不能當官,這些在現代很基本的問題,在當時先民的心中并不存在。那么,缺乏國家和管理制度的約束,當時的社會如何維持秩序?比如說,我今天偷了別人一只羊,明天我揍了其他部落的小孩,在那個沒有法律的社會,我是不是不用受任何懲罰?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無論是農耕還是狩獵,都處在萌芽階段,所以收獲非常不穩定。如果糧食收成不好或者沒能打到獵物,人們就會餓肚子。因此,為了降低風險,同一氏族的人共同擁有生產資料,大家一起進行生產。然后,氏族為協調生產和管理內外事務,就產生了權力機關,選出了一位首領。氏族內部社會秩序的維持主要靠氏族首領的威望,如果首領能力出眾,就會形成“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的美好景象。當然,如果這個首領做得不稱職,人們也有權利將他趕下臺。
但僅靠這種無形的權威來維持社會秩序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氏族發展為部落之后。后來,人們通過戰爭等手段將幾個小部落合并成一個大部落。部落合并后就出現了如何融合的問題,不同部落的人在文化、宗教、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大家對于秩序沒有一個統一的觀念和標準。比如,同樣一件事兒在我們之前的部落是重罪,在你們部落是輕罪,在他們部落都不算個事兒,難以形成一個公平公正的評判標準。如何讓四面八方的人們都信服,就成了當時掌權者的難題,于是法治的萌芽就在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
《尚書·舜典》中記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舜在接受堯的禪讓之后,想依法治國,于是頒布了這些施刑方法。舜把五種常用的刑罰刻在器物上來警示世人,用流放的辦法代替五刑(墨、劓、剕、宮、大辟)以示寬大饒恕,用鞭笞來懲罰怠慢、貽誤公事的庶人、官吏。用荊條教育不服從教化的學生,還有用銅作為贖罪的刑罰。凡是過失犯罪,可以赦免;要是犯了罪又不知悔改,就要嚴加懲罰。后來,共工、兜、三苗、鯀等人因做了壞事而被懲罰,一時間天下誠服。舜所頒布的這些制度也是五刑的雛形,總體上還是非常人道的。
你不聽我的,神明會懲罰你
夏朝建立后,統治者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和法律。但當時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接觸法律,覺得這東西又限制這兒又限制那兒,有時甚至還要懲罰我們,那我們為什么要承認法律,像以前那樣生活不好嗎?
這個時候,統治者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早在原始社會時期,許多部落就信奉神明。他們相信,如果做了壞事,就會受到神明的懲罰。夏朝的統治者承襲了這種辦法,他們將自己的行為定為上天的旨意,一旦有人犯了錯誤,統治者就會代表上天對其實行懲罰。
這個時候,中國已經進入了奴隸制社會,夏朝已經產生了社會階級。為了維護統治,夏朝的刑罰簡單粗暴,非常殘忍,設有很多肉刑。夏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設立了司法機關,有了專門處理案件的機構。不過,夏朝的司法制度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已經有了監獄和司法官,但到具體執行的時候,有的執行者往往會控制不住自己,使刑罰變得很嚴酷。畢竟,統治者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他們代表的是上天的旨意,法律無法約束他們,他們就會變得肆意妄為,遇到他們厭惡的罪犯,就會任意地加重刑罰。
后來商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沿用了夏朝的刑罰制度,利用神權約束百姓,并且將五刑設得更加嚴密。但是刑罰的執行受統治者的影響很大,如果受刑者遇到那種殘暴的統治者,那就非常不幸了。當時的社會高度集權,其他人無法對統治者形成限制和制約。夏桀、商紂統治時期,經常有忠臣勸諫,但忠言都沒有被采納。
統治者借助神明的力量這種做法,總體上來說毀譽參半。當時,由于政治文化發展有限,統治者大多喜歡用這樣的方法來統治百姓。古人比較迷信,這種方法很好地維護了當時的統治。但也不乏統治者殘忍暴虐,肆無忌憚地剝削百姓、濫殺無辜,如夏桀、商紂。
神明不管用了,就該拉攏民心了
由于三番兩次地改朝換代,神明在人們心目中就不那么靠譜了。夏朝的統治者聲稱有神明保佑,結果被商朝滅掉了;商朝的統治者聲稱有神明保佑,結果被周朝取代了。在武王伐紂的時候,甚至還出現了商人倒戈的現象,可見完全依靠神明去約束百姓已經不可行了。
于是,周朝統治者開始放寬刑罰以爭取民心。對于罪犯,他們不再是一味地誅殺,而是注重證據和動機,并且根據犯罪情節的輕重來判刑。在刑罰上,周朝也增加了一些較人性化的舉措,允許人們花錢贖罪。當時的統治者已經悟出了一個道理: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周禮·秋官·司寇》)其中,重典只針對那些謀反作亂的人。此外,周朝統治者還發明了訴訟制度,法官在審判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周朝還有專門審訊犯人的手段,對刑罰的使用也開始規范化。
《史記·循吏列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文公有個司法官叫李離,他不小心將一個人錯判了死刑。然后,他把自己關了起來,要求晉文公判他死刑。晉文公沒有答應,說:“由于官位不同,相應的刑罰也不同。這件事是你屬下的官員有過失,并不是你的錯。”李離不同意,他說自己平時拿的俸祿比手下高,出了這種事,要是把責任全部推給屬下,那自己就太卑鄙了。這時晉文公說,如果李離覺得自己有罪,那不就相當于晉文公也有罪了嗎?李離回道,晉文公能任命他這個官職,是因為晉文公覺得自己明察秋毫,但現在自己出了重大失誤。而按照規定,如果司法官員判錯了案,受的刑罰和錯判的刑罰相同。李離將人錯判為死罪,他認為自己就應該被判處死刑。說完他便拔劍自刎而死。
和這起案件相似的還有一起,同樣記載于《史記·循吏列傳》。事件的主人公是楚昭王的國相石奢,他為人剛正不阿,兩袖清風。有一次,他追捕罪犯,費了很大的勁兒才捉到,原本歡天喜地的石奢在看到犯人后大驚失色。原來,這個人正是石奢的父親。石奢左右為難,他要是把自己的父親捉拿歸案,那就是不孝;他要是私自放走了父親,那就是徇私舞弊,是不忠。最終,他把父親放了,把自己關了起來,并請求楚昭王判自己死刑。楚昭王或許是被他的孝心打動了,覺得他只不過是沒能成功抓住罪犯,罪不至死,想赦免他。石奢卻拒絕了楚昭王的赦免,最后自殺。
在這兩起案件中,李離和石奢都身居高位,他們的國君也都幫他們開脫了,如果他們想憑自己的地位把這兩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謂輕而易舉,實在不行,也可以接受一些象征性的懲罰。但受當時的思想影響,統治者要想拉攏民心,就不能隨便破壞法律規則。正所謂“將欲治人,必先治己”,這和三國時期曹操割發代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以上兩個案件都是官員自己主動要求處置的,隨著法制的發展,很多法律開始制約達官貴人。因為商鞅變法的影響力特別大,所以很多人以為,是商鞅變法開始打破“刑不上大夫”的傳統觀念,實際上并非如此,不少春秋及戰國早期的變法就早已開始打破這種觀念了。《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春秋時期的楚莊王立下過這樣一條規定,所有人在入朝時,如果馬踩到了屋檐下滴水處,駕車的人就要被處決,車子也會被拆掉。這讓一些貴族出身的人很不適應,就相當于現在一個富家子弟開豪車時不小心違章,不僅僅司機要被處死,豪車也要被拆了。楚國太子在入朝時還真發生了這種情況,他的“豪車”和“司機”都受到了相應的處置。太子很不服氣,就向父親楚莊王告狀,然而楚莊王告訴太子,這些依法辦事的人沒有錯。
統治百姓不僅依靠神明和人心,還有酷刑
古代的統治者要想有效地統治百姓,只靠神明和人心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畢竟世界那么大,肯定會有一些不信神的或有壞心思的人。要想鎮住這些人,就需要靠酷刑了。前文提到過,先秦的刑法以五刑為主,那么五刑究竟是什么?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割鼻子、割耳朵、在臉上刺字、割生殖器、割頸。最后一個割頸屬于死刑,另外四個雖然能保住一條命,但也讓人生不如死。被割生殖器讓人失去尊嚴,而割鼻子、割耳朵、在臉上刺字直接讓人毀容。顏值跌落谷底不說,一個人走在大街上,人家一看他沒了鼻子、耳朵或者臉上被刺字,就知道這個人是罪犯。若被人指指點點,受刑者估計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以上說的是五刑,但當時的酷刑還遠不止于此。商紂王曾發明了炮烙、焚等火刑,到了周朝,還有腰斬、車裂、砍頭等死刑。
在這個時期受過刑的人中,最著名的便是孫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大意是說,龐涓出仕魏國后,嫉妒孫臏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陷害孫臏,對他施以臏刑和黥刑,就是挖去他的膝蓋骨和在臉上刺字。龐涓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孫臏無法行動且沒臉見人,從而被埋沒。但讓龐涓沒想到的是,孫臏身殘志堅,并且他的才華被人賞識。后來,孫臏逃到齊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完成了復仇。
這些酷刑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苦難,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畢竟,受重刑的人都成了殘疾人,基本無法從事體力勞動,但是這也抑制了官吏的橫行,還是有一定效果的。而且先秦時期,社會等級森嚴,君臣父子的倫理觀念使上級對下級有著絕對的支配權,這些酷刑為維護當時的統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百家爭鳴的時代,成文法誕生
西周滅亡后,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此時王權衰落,各地諸侯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于是,持續5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了。春秋戰國時期不僅僅是諸侯間南征北戰、群雄逐鹿的時代,也是各種學術思想百花齊放的時代。這個時期學術興起、思想開明,在禮崩樂壞的背景下,貴族們想壟斷法律是不可能了,在制度方面,統治者們需要“辭舊迎新”,于是就誕生了成文法。
在百家爭鳴中,法家逐漸崛起,他們的思想更加符合時代潮流,于是立法成為統治者施政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到了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都開始變法。其中,最早變法的是魏國的李悝,李悝變法很重要的一點是頒布了《法經》,這是中國第一部成文法。《法經》的施行不僅讓魏國的國力強大起來,也促進了中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逐步轉變。而后來的商鞅變法更具成效,《韓非子·定法》提到:“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法家的幾個重要代表人物,商鞅、李斯、韓非都效力于秦國,他們為秦滅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刑法制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明的進步,二是社會發展進入了不同的階段。先秦的刑法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法制的源頭。
在立法過程中也發生過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據《呂氏春秋·審分覽·離謂》記載,鄭國頒布了新法令后,鄭國大夫鄧析對新法令不服,他在一些交通要道和人群聚集的地方張貼諷刺新法令的文字。當時的思想比較開放,而且法律也沒有明確規定不允許諷刺法令,也沒說不允許張貼文字。大臣子產見狀,認為要制止這種行為,畢竟在當時讀過書的人非常少,搞不好廣大老百姓就真的被鄧析鼓動了,覺得新法令不好,于是子產下令不允許張貼文字。鄧析很聰明,他通過匿名書信將反對新法令的文字傳播給大眾。這個在當時也是合法的,子產得知后,立即下令不許投遞匿名信。鄧析就又想出了一招,他把這些文字附在物品上投遞給別人,就和現在打廣告一樣,當時法令也沒規定不允許在物品上打廣告。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子產的命令就改了一遍又一遍,鄧析就這樣樂此不疲地應對。
鄧析這個人非常聰明,但這種聰明卻用在了歪門邪道上。有一回,一個鄭國人掉水里淹死了,他的遺體被別人撈了上來,他的家人想買回尸體,但撈尸體的人卻提出了很高的價格。家屬無可奈何,只好去找鄧析求助。鄧析很從容地告訴他們,你們不用擔心,除了你們沒人會去買尸體,你們不買他就賺不到錢了,所以你們不要去求他,否則價格會越漲越高,等尸體賣不出去他就只能低價再賣給你們了。這一招還真管用,撈尸體的人眼見自己賺不到錢了,也去向鄧析請教。鄧析就告訴他,你不用著急,死者家屬除了在你這兒,也找不到別的地方買死者的尸體,你把價格一直定得這么高,他們又不能丟著家人的尸體不管,早晚還是要出高價來買的。鄧析總是不把聰明才智用在正道上,子產起了殺心,判鄧析死刑。這一做法讓老百姓更加順服,鄭國頒布的新法令這才得以順利施行。
先秦時期,中國的法治有很大的發展,為戰國時秦國及后來秦朝立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