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域四百年2:割據與融合
- 李東
- 3244字
- 2025-08-01 15:29:02
引言
匈奴去哪兒了?
我們在上一冊《西域四百年:漢匈爭奪戰》中寫到,從匈奴崛起到大漢雄起,兩強相爭,其中有一個焦點,就是對西域的爭奪。這場400余年的漢匈爭奪戰最終的結局,是匈奴消失。那么,匈奴人去哪兒了?
方向一:融入為中國北方漢人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南匈奴單于來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朝覲獻帝,曹操直接把呼廚泉單于安置在鄴城,再沒讓其回王庭。將匈奴首領與部落隔離,此事件意味著南匈奴歷史的終結。之后,曹操又將南匈奴一分為五,化整為零,每部立一名貴族為統帥,后降為都尉,朝廷派出武官監督。匈奴與當地漢人雜居,左部萬余戶駐茲氏縣(位于今山西省汾陽市),右部6000余戶駐祁縣(今屬山西),南部3000余戶駐蒲子縣(今山西省隰縣),北部4000余戶駐新興郡(治所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中部約6000余戶駐大陵縣(今山西省文水縣)。
曹魏代漢后,匈奴各都尉宣告:“我們的先祖是漢王朝劉姓皇族的外孫,身上有皇家血脈。現取消匈奴貴族的‘攣提’姓氏,改姓‘劉’。”南匈奴改漢姓有兩個原因:一是南匈奴的貴族已自小接受官辦的漢文化教育;二是儒家經典《左傳》中提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通漢學的南匈奴貴族們自然知道這句話的利害。這是匈奴歷史上首次以官方的形式宣布主動融入漢族,這極大地促進了漢匈融合格局的形成。而在民間,融合早已開始。匈奴南侵,搶掠邊塞居民,男為奴仆勞力,女為妻妾婢女。普通百姓的愛恨情仇不得而知,歷史記錄的名人故事則印證了這類事的真實存在。
東漢末年的公元195年,董卓、李傕(jué)相繼作亂,南匈奴趁機劫掠中原。當時著名文學家、左中郎將蔡邕(yōng)之女蔡琰(yǎn)被匈奴左賢王部擄走,她在匈奴生活了12年,為匈奴人生了兩個兒子。曹操與蔡邕是好朋友,蔡邕死后,曹丞相打聽到好友之女蔡琰身陷匈奴。于是,他將蔡琰贖回中原。
這位蔡琰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才女蔡文姬,她回歸后寫下了《悲憤詩》。在這首五言長詩里,她沒有提到她的匈奴丈夫,但提到了生不如死的被劫過程、戰亂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北地惡劣的氣候、與兩個兒子分離時的痛苦,以及與她一起被劫掠的同鄉女子送別她時的場景:“……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
張騫、蘇武、班超在匈奴、西域也都娶過當地女子。漢匈戰爭之始,投降漢朝的匈奴部落被安置在河西一帶,與漢人開始雜居,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時代。
公元304年,西晉“八王之亂”后,中原紛爭,南匈奴左部帥劉淵建立割據政權,自稱漢王,國號為漢,年號元熙,建造三祖五宗的神位祭祀。三祖五宗是八位劉姓皇帝的合稱,即劉邦、劉秀、劉備、劉恒、劉徹、劉詢、劉莊、劉炟(dá),他們的廟號分別為太祖、世祖、烈祖、太宗、世宗、中宗、顯宗、肅宗。此時,南匈奴已完全融入中原文化。
方向二:一部分匈奴人成為鮮卑人
鮮卑人原本在東北的大興安嶺一帶過著狩獵加游牧的生活。起初,他們未加入漢與匈奴的戰爭。匈奴分裂后,南匈奴依附了漢王朝,曾被匈奴欺壓的東胡各游牧部落站在漢王朝的一邊,向北匈奴展開攻勢。東胡因居于匈奴(胡)以東而得名,秦末被匈奴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為“鮮卑”。
光武帝劉秀時代,匈奴、鮮卑、烏桓屢次擾邊,祭肜(róng)到任遼東太守,廣設探哨,厲兵秣馬,大敗鮮卑軍隊,促使鮮卑、高句麗(轄境橫跨今中國東北地區及朝鮮半島北部)等陸續歸降,弱化了北匈奴勢力,并利用草場爭利形成的矛盾,聯合其他民族襲擊北匈奴。竇固、竇憲先后大破北匈奴,使其遠遷阿爾泰山脈的草原后,鮮卑人進入匈奴領地,留下的部分北匈奴部落歸附了鮮卑人,成為鮮卑的族群,使鮮卑的實力增強。
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人虔誠信奉佛教,在武州山(一作武周山)開山刻佛。
公元477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祖母馮太后的支持下,開始全面推行漢化改革,史稱“太和新制”,118個鮮卑復姓改成漢族單姓,從此復雜的拓跋鮮卑祖姓在歷史上消失,穆、陸、劉、賀、樓、于、嵇、尉成為“八大家族”的姓氏。之后的設律法、說漢話、穿漢服、分土地,以及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的改革,使鮮卑人逐步融合到漢民族中。
公元493年,借南征為名,孝文帝帶領20萬大軍從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向中原開進,定都洛陽。這位對開鑿石窟意猶未盡的皇帝,下令在洛陽龍門山上開鑿了第二處石窟,即龍門石窟。就這樣,鮮卑這個馬背上的民族,1500多年前隱沒在了從平城到洛陽的歷史古道上。
歷史上的慕容鮮卑、乞伏鮮卑、拓跋鮮卑、宇文鮮卑在中國的土地上先后建立過吐谷(yù)渾、前燕、后燕、西燕、西秦、北魏、南涼、南燕、北周等眾多割據政權。來自草原的風,給中華大地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促成了大唐盛世的到來。
北魏時始見契丹族名,為宇文鮮卑后裔。契丹族于五代時建立政權,國號為契丹,后改稱遼。公元1125年遼亡,部分族人西遷,建立西遼政權。其疆域東起哈密,西至咸海,北達葉尼塞河上游,南抵阿姆河,成為中亞一大國。西遼的創立者、宇文鮮卑的后裔、契丹人耶律大石,在他西征統治西域和中亞時期,契丹族人已成為當時西域最強大的勢力,將漢文明播揚到中亞大陸。至此,“契丹(kitai)”成為俄語、阿拉伯語、拉丁語民族對中國的稱謂。西域所稱的“桃花石汗”就是“拓跋氏汗”的轉音。
在眾多的鮮卑部族向蒙古草原和黃河流域遷徙的過程中,有一些人留了下來,錫伯族的先人就是其中的一部。他們留在了嫩江、松花江一帶,以狩獵和捕魚為生。
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王朝征調錫伯營到新疆的伊犁河南岸駐防。錫伯官兵連同家屬從遼陽、開原、義州會聚沈陽,踏上了從東北到西北的民族大遷徙征程,他們成為新疆近代屯墾戍邊的先驅。
方向三:融入其他民族
進入西域的北匈奴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與西域當地的烏孫人、塞人、月氏人、羌人融合,形成了其他族群。
《新唐書》記載,在西域的伊吾(亦稱伊吾盧,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之西、焉耆以北,天山腳下,生活著黠戛斯人,民眾數十萬,士兵八萬。他們曾是被匈奴征服的眾多游牧部落中的一支。當年李陵遠擊匈奴,矢盡糧絕、寡不敵眾,被俘降匈奴,封為右校王,娶匈奴公主,管轄堅昆一帶,屬下的漢人軍士與堅昆人通婚,形成了黠戛斯一部。匈奴并不是一個單一族群,而是由多個游牧部落形成。郅支單于曾攻堅昆,于是一部分堅昆人隨匈奴西遷至今新疆天山和中亞一帶。
公元648年,一支來自葉尼塞河的黠戛斯朝貢團來到長安認親。這些人長著黑發黑瞳,其酋長自稱是漢朝將軍李陵的后裔,與唐朝皇帝李世民是同宗。李陵是李廣之后,隴西成紀人,而唐朝皇帝祖上也是隴西成紀人,且自認為是李廣后人。黠戛斯酋長受到了唐太宗的熱情款待。宴會上,酋長開懷暢飲,請求歸附。之后,唐朝在黠戛斯轄地設立堅昆都督府,隸屬燕然都護府,封黠戛斯酋長為左屯衛大將軍、堅昆都督。黠戛斯部自葉尼塞河流域不斷地向南遷徙,到達西域。
讓我們把目光再向西移,更令人驚異的情形出現了。據歐洲人的記載,公元4世紀,歐洲大陸突然沖進了一個彪悍的游牧部落,擊敗了阿蘭人和哥特人,一度建立了強大的阿提拉帝國,這支游牧部落被歐洲人稱為匈人。在歐洲的記錄中,這些人有著明顯的東方人的身材、面龐和祭土拜天的習俗。
但匈人沒有文字,他們從哪兒來,只存在于推測之中。18世紀,法國歷史學家德金提出一個猜想,出現在歐洲的匈人就是中國漢代的北方游牧部落的匈奴人。這個猜想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而廣泛傳播。
也有很多學者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匈人應該是一群居住在里海北岸的游牧民族,與匈奴人無關,古羅馬地理學家托勒密在《地理學指南》一書中提到過這個民族。
寬廣的歐亞大草原上,生活著習俗、性格、服飾相近的游牧民族,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雖強盛一時,但野蠻終被文明融合。
縱觀歷史,中華民族大一統,排除了狹隘的族群概念,以文化為水,凝合散雜黏土,經過“禮”的修整和“義”的洗禮,把廣大地域內的眾多民族合為一邦,牢固地筑成了共同的民族精神文化價值觀。
我們即將開始講述魏晉南北朝至隋近400年間,中華大地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年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