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軒七歲那年,傅恒帶著他去太廟祭拜。在蘇家的牌位前,孩子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稚嫩的聲音在大殿里回蕩:“曾外祖父,曾舅公,明軒會像父皇說的那樣,做個守護家國的人。”
傅恒看著兒子認真的模樣,忽然想起自己小時候,母親也是這樣帶著他祭拜蘇家先祖。血脈與責任,就在這一次次的祭拜中,悄然傳承。
從太廟出來,明軒拉著傅恒的手,仰著頭問:“父皇,曾祖母當年真的很厲害嗎?衛爺爺說,她一個人就扳倒了壞丞相。”
傅恒蹲下身,理了理兒子的衣襟:“是。你曾祖母不僅勇敢,還很聰明。她知道,對付壞人不能只靠蠻力,還要靠智慧和民心。”
“民心是什么?”明軒歪著頭問。
“民心就是百姓的信任,”傅恒指著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像你給乞丐分點心,他們會記得你的好;就像你母親改良織布工藝,織戶們能吃飽飯,就會支持我們。民心,是這天下最結實的根基。”
明軒似懂非懂地點頭,忽然指著街角的布幡:“那是蘇家布莊!娘說,曾祖母的娘家以前就是做布莊的,后來才從軍的。”
傅恒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布莊的幌子在風中飄動,上面繡著的纏枝蓮,正是蘇家的舊紋。蘇家平反后,蘇家旁支重開了布莊,如今已是京城最大的綢緞商,生意遍布六國。
“我們去看看。”傅恒牽著明軒走進布莊。掌柜的見是陛下和皇子,慌忙跪拜,傅恒卻擺擺手:“不必多禮,我們隨便看看。”
明軒看著貨架上琳瑯滿目的綢緞,眼睛亮晶晶的:“這些布好漂亮!娘說,好的布能讓冬天變暖和。”
“是啊,”傅恒拿起一匹繡著梅花的錦緞,“就像好的君王,能讓百姓的日子變暖和。”
離開布莊時,明軒手里捧著一匹素色棉布,是掌柜的送的。孩子說:“我要讓娘教我繡花,繡一朵梅花,送給曾祖母。”
傅恒的心微微一暖。有些念想,不必刻意提起,也會在孩子心里慢慢發芽。
這年冬天,秦國遣使來訪,帶來了秦國新君的國書,言辭間頗為恭敬,還特意提到了明齊的絲綢:“貴國絲綢技藝精湛,我國愿與明齊互通有無,永結同好。”
朝臣們都很振奮,說這是傅恒治理有方,才讓秦國不敢小覷。傅恒卻想起了那些塵封的往事——當年柳家勾結秦國,是為私欲;如今秦國企圖交好,是因國力。他忽然明白,所謂邦交,終究是“實力”二字。
“落雁,”晚膳時,傅恒對蘇落雁說,“秦國想通商,你覺得該答應嗎?”
蘇落雁正在給明軒喂湯,聞言想了想:“通商可以,但要有規矩。比如關稅要公平,貨物要查驗,不能讓他們借著通商的名義,做危害明齊的事。就像你說的,民心是根基,邊境安穩也是根基。”
傅恒點頭:“你說得對。明日朕會讓戶部擬定章程,既要顯我大國氣度,也要守好國門。”
明軒忽然放下勺子,舉著手里的梅花繡品:“父皇,娘,等我學好了繡花,是不是也能像曾祖母那樣,為國家做事?”
傅恒笑著摸了摸他的頭:“當然。無論是繡花,還是治國,只要心懷家國,做什么都是在為國家做事。”
日子就在這樣平淡而充實的節奏中流淌。傅恒和蘇落雁相濡以沫,一個主外,一個主內,將明齊治理得井井有條;明軒漸漸長大,不僅讀書刻苦,還常常跟著蘇落雁去女學、織坊,學著體察民生。
轉眼又是十年。明軒長成了半大的少年,眉清目秀,行事沉穩,頗有當年傅恒的風范。他十五歲那年,主動請纓去江南賑災——那里恰逢水患,災情嚴重。
傅恒起初有些猶豫,蘇落雁卻支持:“孩子總要歷練,溫室里長不出能經風雨的梅。”
明軒臨行前,傅恒將那枚“同心”玉佩交給他:“這是你曾祖母和曾祖父的信物,帶著它,記住無論遇到什么事,都要像梅花一樣,挺直腰桿。”
明軒接過玉佩,鄭重地掛在脖子上:“父皇放心,兒臣定會平安回來,不辜負百姓,也不辜負曾祖母的期望。”
看著兒子遠去的身影,傅恒和蘇落雁站在城樓上,久久未動。蘇落雁輕聲道:“他會做得很好的。”
傅恒點頭,目光望向江南的方向。那里有母親的故居,有兒子的歷練,仿佛一條無形的線,將過去與未來連在了一起。
三個月后,明軒回來了。他曬黑了,瘦了,眼里卻多了幾分堅毅。他不僅順利完成了賑災任務,還帶回了一份詳細的水利圖,是他和當地百姓一起繪制的:“兒臣發現,江南的水渠年久失修,若能重新疏通,以后水患會少很多。”
傅恒看著那份水利圖,上面的線條雖然稚嫩,卻標注得清清楚楚。他忽然想起母親當年在亂葬崗上,忍著傷痛規劃復仇的模樣——那份在困境中尋找出路的韌性,果然是會遺傳的。
“做得好。”傅恒拍了拍兒子的肩膀,“這份圖,朕會讓工部仔細研究,盡快動工。”
明軒的眼睛亮了,像得到了肯定的孩子:“兒臣在江南,還去了曾祖母住過的小院,那里的梅花還在開,王爺爺的徒弟說,每年都會有人去祭拜曾祖母。”
傅恒的心微微一顫:“百姓心里,自有桿秤。”
這年冬天,梅林又開得如雪覆枝。傅恒、蘇落雁、明軒站在老梅樹下,看著飄落的花瓣,像一場溫柔的雪。
明軒忽然從懷里掏出一個錦囊,里面是他親手繡的梅花:“兒臣把它埋在曾祖母的小院里了,旁邊還種了一株新的梅樹苗。等到來年,它一定會開花的。”
傅恒看著兒子,又看了看身邊的蘇落雁,忽然覺得,所謂圓滿,不是所有遺憾都能彌補,而是帶著遺憾,依舊能把日子過成想要的模樣。
母親和父皇的故事,有過傷痛,有過遺憾,卻也留下了最珍貴的傳承——對家國的責任,對百姓的仁愛,對真情的堅守。這些東西,像梅樹的根,深深扎在泥土里,就算經歷風雨,也能抽出新的枝芽。
“明軒,”傅恒輕聲說,“等到來年梅花開,我們再去江南看看吧。看看你種的梅樹,看看那里的百姓,告訴他們,這江山,我們會一直守護好。”
明軒用力點頭,眼里閃爍著堅定的光。
風吹過梅林,帶來陣陣清香,仿佛是跨越時空的回應。傅恒知道,這滿院的梅香,會一直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