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圣心默衡,利弊之秤
- 大明:我真沒想當國師啊
- 蒙堤觀柳
- 2831字
- 2025-08-30 20:00:00
應天府,御書房。
初冬已至,窗外的梧桐葉盡染濃稠的金黃,在漸冷的風中簌簌作響。
朱元璋靜坐案前,目光沉凝。御案上整齊摞著四地新呈來的密報,這些卷宗,便是他那場重大嘗試的半年的結果。
杭州的“私心石”,開封的“膽魄石”,鳳陽的“鵝卵石”,以及云南那塊僅僅打磨出一角的“翡翠原石”。四地試點的結果,宛如四面明鏡,從不同方向映照出帝國深處的真相,也折射出那源于“天啟”的新制之下,潛藏的諸多可能與風險。
他緩緩向后靠上冰冷的龍椅,閉目凝神。他的心神飛速運轉,如操持一面精準的算盤,反復核計利與弊的兩端。
經由四地試煉,他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了。所謂的“成熟”,并非指陳立的方案是一份完美的方案,而是他已徹底看透其本質——利遠大于弊,而自己,有絕對的能力將其駕馭。
這決斷,背后是十大考量:
其一,信息渠道的極大拓寬。鳳陽鬧劇和杭州初期的扯皮讓他醒悟,縱有傳統奏報與錦衣衛監察,他仍難免受蒙蔽。而這“聯席參議廷”迫使各派官員同堂議事、相互揭短,水下真相與矛盾皆被動浮現,恰如毛驤所說“水落石出”。他自此從被動聽政者,轉變為居高臨下的“觀局之人”。
其二,決策風險的有效分攤。開封決河案彰顯此制最大優點。往日關乎生死的抉擇須他一人獨斷,成敗系于一身。而今“聯席廷”形成緩沖與分責之制:決策出于眾議,方案來自群臣,他只需在諸多選項中作出最終裁定。事成,則是“陛下圣明”;事敗,便是“臣等議事不周”。皇權的余地,因此寬闊許多。
其三,專業人才的精準識別。開封趙老先生、云南陳立,這些藏于民間的能人,皆借此舞臺嶄露頭角。他覺察到,科舉所選多為空談儒生,而此制恰似篩盅,能濾出真正做實事的干吏。
其四,對文官集團的深度掌控。杭州試點讓他覓得對付江南文官老油條的新方。從前他們官官相護,鐵板一塊;如今在新規則下,必須拿出票擬方案,內部必因利益政見相爭。他便可借此分化,行更精妙的權力平衡,將其牢牢握于掌中。
其五,對武將勛貴的有效約束。云南軍屯爭地案令他看見約束武將的新略。以往武將擁兵自重,常獨斷地方事務;現今布政使、按察使可借“聯席廷”名正言順地對武將施行程序性監督,比單憑錦衣衛監視更為高明穩固。
其六,皇權合法性的再次強化。此制表面是“從諫如流”、“集思廣益”,極大美化他的統治形象,有效沖淡“重典治國”帶來的暴君之名。他仍是乾綱獨斷的皇帝,而此后每一項決策,卻皆可冠以“廣納眾議而后定”的程序正義之光。
其七,行政效率的意外提升。開封與云南諸事證明,當問題擺在明處、與眾人烏紗帽掛鉤時,解決效率遠勝以往部門推諉。這種“集體負責”,于緊急復雜事務中頗具奇效。
其八,對“天啟”思想的驗證與成果。四地結果,尤以云南、開封為著,驗證了陳立日記中那套制度設計的可行性!這給他更大的信心:依“天啟”棋譜行子,能為帝國打下更強盛的根基。
其九,對錦衣衛的“敲打”與“再平衡”。陳立日記中“錦衣衛之害”的警告,始終是他心中一根刺。他深知離不開這把刀,卻也懼其反噬。而“聯席廷”制度中“重大刑獄需先合議”這條,正是他為這把私刃套上法理韁繩的完美方案。
其十,為未來儲君鋪路的深遠考量。他自知后世子孫難有他的雄才鐵腕,故必須在生前留下一個能夠自我糾錯、自行運轉的穩固權力構架。這“聯席廷”,正是他為后世之君預備的——安全閥。
然弊亦如芒在背。
最大風險莫過于“黨爭”!若官員慣于在廷上互相攻訐、拉幫結派,極易成黨成派,今日為國而爭,他日必為私利而爭,甚至為擁立新君而爭。屆時這為制衡而生的制度,反成動搖國本的禍根。
此外,此制極考驗“最終裁決者”的智慧與駕馭力。他自問尚能掌控,可若后世之君孱弱或偏信,反會被制度架空,重蹈趙宋舊轍。
還有效率悖論:日常事務若“事事議處”,反添扯皮,徒降行政效率。
朱元璋睜開雙眼,眸中已無半分猶豫,唯余一片冰冷靜徹的帝王心緒。
他決意“部分接受,核心掌控”——他本就是極致實用者。
他將采納“三司會審、聯席參議、票擬方案”這一核心議事流程,因這對他利遠大于弊。
但他必加以改造:嚴格限定議事范圍于“跨部門重大軍政、財政、刑獄”,絕不允其成為新中書省;允準“五品以上官員案件須合議”,然對謀逆等天字大案,仍為錦衣衛留“密奏專線”,可繞開程序直達御前;更將以《大明律》與《祖訓錄》明定“最終批紅權獨歸君上”,不留任何架空皇權的余地。
他知道該怎么做。
他要將陳立所獻的新制從頭細捋,審慎權衡,務必取其利而棄其弊,使之完全合乎帝王統御之道。
他提起朱筆,在一張素白宣紙上寫下那經過反復推敲的最終改制方案:
第一,定其“名”,限其“權”。
他寫下“五軍都督府暨六部聯席參議廷”數字,隨即批注:“此廷非常設衙署,僅為‘議事’之臺。所議之事,嚴格限于‘跨部院之重大軍政、財政、刑獄’三項。六部日常政務,一概不得干預!”
他要的是一具“解難之器”,而非又一個可總攬政務的“新中書省”。
第二,限其“刀”,縛其“爪”。
他落筆寫道:“凡錦衣衛偵辦五品以上官員案件,結案陳詞須交‘聯席廷’合議。”
緊跟著,又以濃墨續寫一句:
“然涉‘謀逆’、‘通敵’等大案、要案,錦衣衛可持朕金牌,越過所有廷議,直奏御前,先斬后奏!”
他既要借“聯席廷”這道“法理之韁”約束錦衣衛這頭猛獸,防其濫傷無辜;也要為這猛獸,留下最鋒利的那對獠牙。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條:定其“本”,歸其“宗”。
他在宣紙末尾,以不容置疑的筆觸寫下這套新制的根本歸屬:
“凡‘聯席廷’所議之事,無論票擬幾何,其‘最終批紅裁決之權’,獨歸于君上!”
“此條寫入《祖訓錄》,為萬世不易之鐵則!”
“后世子孫,但有敢將此權旁落臣下者……”
“——天下共擊之!”
寫完最后一字,朱元璋長長吐出一口氣。
他注視著眼前這份經他親手改制、臻于完善的制度綱目,臉上露出深沉的笑意。
他知道,自己已成功將那年輕人帶有“理想”色彩的“天啟”,鑄成了一件更合己意、也更穩固朱家天下的利器。
他緩緩起身,心知時機已至。
下次廷議,一場由他親手推動、必將銘刻史冊的政治變革,即將來臨。
PS:感謝書友20210301106514358754、八云夢紫、書友20181231015145333、111010201314725、20181231015145333、150120000845872、20190114203523257等大佬投出的月票!
感謝劃水摸魚絕贊中、一錢白云舞清風、啊啊啊喔喔喔等大佬投出的推薦票!
今天起點系統出問題了,我現在看不到本書的熱度和排名,也無法向各位大佬匯報今天的成績。本章說目前也發不了,希望明天能恢復吧。
兄弟姐妹們,這本書到今天剛好滿一個月,字數也突破18萬了。真的很感謝大家這一個月的陪伴和支持,每一張推薦票、每一次追讀、每一條評論,我都記在心里。
估計到9月1號,咱們就要下新書榜啦。無意中看到系統給我貼了個“日更六千”的標志,掃了一圈新書榜,好像還真沒幾個人有這個標簽——說明我至少是拼盡全力那一撥的,哈哈!能拿這個標志,離不開大家每天的追更和鼓勵,真的謝謝你們。
不知道最后能不能沖上總榜,但不管結果如何,能走到這一步,已經特別知足。最想說的還是感謝——謝謝你們愿意給我這個機會,讓我把心里的故事講給你們聽。
接下來我會繼續穩住更新,踏實把故事寫好,不負每一份喜歡。咱們江湖路遠,一起慢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