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印光大師《不可錄》敦倫理序

天為大父,地為大母。一切男女,皆天地之子女,皆吾之同胞。既是同胞,當盡友愛,保護扶持,以期各得其所[1]。如是,則為天地之肖子[2],無忝[3]所生矣。既能保護扶持天地之子女,則天地必常保護扶持于其人,令其福深壽永,諸凡[4]如意也。倘或肆意橫行,欺陵[5]天地之子女,則其折福減壽,滅門絕嗣,一氣不來,永墮惡道,經百千劫,莫復人身者。乃自取其禍,非天地之不慈也。

余且勿論,即如妻女姊妹,人各共有。人若熟視[6]己之妻女姊妹,己則憤心怒氣,即欲毆擊[7]。何見人之妻女姊妹,稍有姿色,心即妄起淫念,意欲污辱乎哉?夫同為天地之子女,是吾同胞,若于同胞起不正念,則是污辱天地之子女,欺侮同胞。其人尚得自立于天地之間[8],而猶謂之為人乎?況夫婦之道,與[9]乎三綱五常[10]。男女居室[11],人之大倫。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其有人倫[12]也。人若行蔑理[13]亂倫之事,則是以人身行禽獸事。身雖為人,實則禽獸不如也。何也?以禽獸不知倫理,人知倫理。知倫理而復蔑倫理,斯居禽獸之下矣。

然一切眾生,由淫欲生,故其習偏濃,須深堤防。作親,作怨,作不凈想,庶[14]可息滅邪念,而淳全正念矣。“怨”與“不凈”,前序已明。茲特約親而為發揮,冀諸閱者,同敦天倫,毋懷惡念。

《四十二章經》[15],示人見諸女云,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生度脫[16]心,息滅惡念。《梵網經》[17]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當生孝順心,慈悲心。如是則尚保護扶持之不暇,何可以起惡劣心,而欲污辱乎?

明有一生患淫,不能自制,問于王龍溪[18]。龍溪曰:“譬如有人謂汝曰,此中有名妓,汝可搴幃[19]就之。汝從其言,則汝母女姊妹也,汝此時一片淫心,還息否?”曰:“息矣。”龍溪曰:“然則淫本是空,汝自認做真耳。”果肯將一切女,作母女姊妹視之,則不但淫欲惡念無由而生,而生死輪回,亦當由茲頓出矣。

《不可錄》一書,法語巽言之訓,福善禍淫之案,與夫戒忌之日期處所,一一畢示。其覺世醒迷之心,可謂誠且摯矣!維揚張瑞曾居士,利人心切,即為刻行,命光發揮窒欲之要,因以怨,以不凈,而敘其大旨。繼因其堂兄正勛逝世,擬以此功德薦[20]其靈識,俾[21]罪障消滅,福智崇朗[22];出五濁[23]之欲界,生九品[24]之蓮邦。因居士孝友[25]之情,故復撰敦倫之序。祈見聞者,各詳察焉,則幸甚幸甚!

釋印光謹撰

【注釋】

[1]各得其所:各自得到其所需要的。

[2]肖子:在志趣等方面與其父一樣的兒子。與“不肖之子”相對。“不肖”指不像,指不能繼承祖輩事業、并將其發揚光大的沒出息的、品行差的子孫或晚輩。

[3]無忝:不玷辱,不羞愧。《尚書·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纘乃舊服,無忝祖考。”孔傳:“無辱累祖考之道。”

[4]諸凡:所有,一切。

[5]欺陵:同“欺凌”。欺壓凌辱。

[6]熟視:注目細看。

[7]毆擊:毆打。

[8]間:此字與上文一樣,有的版本因繁簡轉換就變成了“閑”,有誤。本書其他地方,若出現同樣的“閑”,可以類推,應予以糾正。

[9]與:在其中。此處指“夫婦之道”在“三綱五常”之中。

[10]三綱五常:我國封建社會中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合稱三綱。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君臣、父子、夫婦也。”五常,指五種倫常道德,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尚書·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孔穎達疏:“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11]居室:指夫婦同居。《孟子·萬章上》:“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

[12]人倫:封建禮教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指尊卑長幼之間的等級關系。《管子·八觀》:“背人倫而禽獸行,十年而滅。”《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舜)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13]蔑理:藐視倫理。蔑:輕視,侮慢。

[14]庶:將近,差不多。

[15]《四十二章經》:后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共譯。為我國最早翻譯之佛教經典。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冊。全經共有四十二章,故稱四十二章經。每章內容簡短扼要,最長者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經中簡要說明早期佛教之基本教義,重點在說明沙門之證果、善惡諸業、心證、遠離諸欲、人命無常等諸義,闡示出家學道之要義,其說理方式,平易簡明,為佛教之入門書。

[16]度脫:超越生死之苦,解脫煩惱。為“得度解脫”之略稱。又作“得脫”。即脫離三界流轉之境界,而達涅槃之彼岸。

[17]《梵網經》:佛教大乘戒律書,全稱《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后秦鳩摩羅什譯。

[18]王龍溪(1498~1583年):王畿,字汝中,號龍溪,學者稱龍溪先生,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明代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年輕時協助王守仁指導學生,時有“教授師”之稱,為王守仁最賞識的弟子之一。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進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曾任南京武選郎中之職,因其學術思想為當時首輔夏言所惡而被黜。罷官后,往來江、浙、閩、越等地講學四十余年,所到之處,聽者云集。年過八十,仍舊周流不倦。其著述和談話,后人收輯為《王龍溪先生全集》。

[19]搴(qiān)幃:揭開幃帳。搴,通“褰”,揭起,撩起。

[20]薦:薦度。念經或做佛事,使亡靈脫難超升。

[21]俾(bǐ):使。

[22]崇朗:增高。

[23]五濁:佛教術語。指人壽二萬劫以后,有渾濁不凈的五種現象: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命濁是眾生因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眾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心身不凈,不達義理;煩惱濁是世人貪于愛欲,嗔怒諍斗,虛誑不已;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劫濁是生當末世,饑饉疾疫刀兵等相繼而起,生靈涂炭,永無寧日。

[24]九品:佛教術語。指往生極樂世界的九個等級,包括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位。

[25]孝友:事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詩經·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毛傳:“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

【譯文】

天是偉大的父親,地是偉大的母親。一切男女,都是天地的子女,都是我們的同胞。既然都是同胞,就應當互相友愛,保護扶持,希望各得其所。如此,就是天地的肖子,無愧于天地之所生了。既然能保護扶持天地的子女,那么天地必定會常常保護扶持這個人,使他福深壽長,一切如意。假使肆意橫行,欺凌天地的子女,此人必將折福減壽,滅門絕嗣,一氣不來,永遠墮入三途惡道,經歷百千萬劫,也難以恢復人身。這種人都是自取其禍,并不是天地對他不仁慈。

別的先不說,譬如妻、女、姐、妹,人們都有。假如別人不懷好意老盯著你的妻、女、姐、妹看,你必定會氣憤發怒,恨不得打他一頓。可為什么你看見人家的妻、女、姐、妹,稍有姿色,心里就胡思亂想,生起淫念,企圖污辱人家呢?既然同是天地的子女,都是我的同胞,如果對自己的同胞生起不正的邪念,那就是污辱天地的子女,欺侮同胞。這樣的人,還配活在天地之間,還能叫他是人嗎?況且夫婦之道,在“三綱五常”之中。男女同居,人之大倫。人之所以不同于禽獸,就是因為人有倫理。人若是做了蔑理亂倫的事,那就是以人身去做禽獸事。身體雖然是人,實際上連禽獸都不如。為什么?因為禽獸不知倫理,而人知倫理。知道倫理卻藐視倫理,當然是在禽獸之下了。

然而,一切眾生從淫欲而出生,所以與生俱來的淫習很重,必須嚴加提防。如能在淫念生起時,將其作親人想,作怨仇想,作不凈想,才可以熄滅邪念,而保全正念。“怨仇觀”與“不凈觀”已在前序中說明。現在特將“當作親人來想”一法加以發揮,希望諸位讀者,共敦天倫,莫懷惡念。

《四十二章經》開示,我們見到女人時,把老者想成母親,長者想成姐姐,少者想成妹妹,幼者想成女兒。生度脫心,熄滅惡念。《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今生前生無不從之受生,當生孝順心、慈悲心。”如此一想,則保護扶持她們都還來不及,怎么敢起惡劣心而污辱她們呢?

明代有一學生,淫欲重而不能自制,就請教于王龍溪先生。龍溪說:“譬如有人對你說,這里有一個名妓,你可以揭開幃帳同寢。你聽從了他的話,揭開帳一看,竟是你的母親或女兒、姐姐、妹妹,此時你的一片淫欲之心,熄滅沒有呢?”其人回答道:“熄滅了!”龍溪說:“淫本來就是空的,只是你自己當真罷了!”如果人人都能將一切女人,作為自己的母親、女兒、姐姐、妹妹來看,那么不僅淫欲的惡念無從生起,而且生死輪回,也定會由此而頓時出離了。

《不可錄》一書,有法語巽言的訓示,福善禍淫的案例,以及房事戒忌的日期處所,一一詳示。作者覺世醒迷之心,可以說是既誠懇又真摯了!揚州張瑞曾居士,利人心切,為了印行此書,請我發揮止欲的要義。因此我就敘述了“怨仇觀”“不凈觀”的大意。接著因堂兄張正勛去世,準備把這功德超薦堂兄靈識,使其罪障消滅,福智高升,出離五濁惡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感于瑞曾居士孝友之情,我又寫了這篇敦倫之序。希望見到這本書的人,能詳細閱讀,認真領會,則幸甚幸甚!

【解說】

本文是印光大師應張瑞曾居士想要重刻印施《不可錄》而作的敦倫理序。

印光大師從“民胞物與”這個主題出發,闡述人與人之間要互敬互愛,哪能侵犯欺凌別人呢?宋張載《西銘》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簡述為“民胞物與”,意思是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泛指要愛人與一切眾生。印光大師認為,人類以天地為父母,都是天地的赤子,那么人與人之間都是同胞,就要互相友愛,保護扶持,才能不愧于天地之所生。也就是“民胞物與”的意思。天地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都是他的赤子,如果有人憑借自己的強大欺負弱小,奸淫婦女,那么天地能放過這個人嗎?抽象地來說,天道至公至正無私,善惡必有報應。從三界六道來說,上帝就是欲界的統治者,上天堂下地獄都要根據人的一生作為來決定。那么作為萬惡之首,若是犯了淫,上帝會放過這個人嗎?所以,印光大師得出結論:“此人必將折福減壽,滅門絕嗣,一氣不來,永遠墮入三途惡道,經歷百千萬劫,也難以恢復人身。這種人都是自取其禍,并不是天地對他不仁慈。”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貢說,我所不欲人加于我之事,我也不欲以此加之于人。這已經是仁者的境界了,所以孔子說“子貢你還難以做到,只有顏回能夠做到”。這句話有前后因果關系,因為我不想別人強加于我,所以由此推廣到別人身上,我也不能強加于人。這是《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里面的意思,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用曾子的話來說,就是忠恕而已。自己不愿望的,自己不高興的,也要想到別人也是不愿意的,不高興的,怎么可以勉強別人呢?這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也就是“恕”道。

那么,印光大師說:“人若熟視己之妻女姊妹,己則憤心怒氣,即欲毆擊。何見人之妻女姊妹,稍有姿色,心即妄起淫念,意欲污辱乎哉?”這也正是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里面的意思。別人不懷好意盯著你的妻女姊妹看一下都不行,那我們要是侵犯了別人家的妻女姊妹,別人會怎么想呢?這就叫作換位思考。聯合國大廳懸掛著一則孔子的名言,被認為是處理國家間往來的至高準則,這則名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與人之間要換位思考,國與國之間也是要換位思考。怎么可以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強加于別人呢?

不僅別人家的女人要尊重,就是自己家的妻子也要尊重,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妻子身上。印光大師說:“況夫婦之道,與乎三綱五常。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在歷史上,舉案齊眉傳為美談。夫妻房事,不可隨意放縱,即使為繼嗣著想,也要相敬如賓。唐朝薛昌緒與妻子相會,必有禮容,先叫女仆再三通話,然后拿著燈燭進入內室,高談雅論,茶果后退出。如果想要就宿,必請道:“昌緒以為繼嗣事重,想要約一次嘉會。”(出自《太平廣記》)這雖然也太迂了,但要矯枉必先過正。

印光大師說:“一切眾生,由淫欲生,故其習偏濃,須深堤防。”淫欲是六道輪回的種子,生命從淫欲產生。佛經認為,人死后他的神識就離開了軀體,叫做中陰身。中陰身有緣遇見自己父母的時候,竟然就是在父母交合之時。其中見父生歡喜心的,就成了女兒;見母生歡喜心的,就成了兒子。因此,若是斷除了淫欲的種子,則出六道輪回,成為斷惑證真的圣人了。

怎么斷除淫欲呢?印光大師說,將其作親人想,作怨仇想,作不凈想,才可以熄滅邪念。前序已經說明作怨仇想(將女陰作毒蛇口),作不凈想(四覺觀、九想觀等)。此文大師則重點說明作親人想。把一切眾生當成自己的親人,那么就能生起同體大悲之心,從而熄滅了淫欲之心。眾生輪回的根本就是有“我”的存在(我執),因為有“我”,就把“我”從宇宙這個整體分割成了自己這樣一個個體,就有了相對的一切眾生與事物(法執)。我們的本體是無我的,若要達到無我的境界,先就要視一切眾生都是我的親人。所以,《四十二章經》開示,我們見到女人時,把老者想成母親,長者想成姐姐,少者想成妹妹,幼者想成女兒。《梵網經》則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樣,對方都是我的親人了,我還怎么敢生邪念要污辱對方呢?

然后,印光大師舉了一個例子,是王陽明心學的傳播者王龍溪先生的弟子問如何戒淫。王陽明心學是有大智慧的,在戒除淫欲這個方面也是毫不含糊的。王龍溪先生是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他年輕時協助王陽明指導學生,時有“教授師”之稱,為王陽明最賞識的弟子之一。王龍溪先生的這個弟子淫欲心很重,不能自制,王龍溪先生就告訴他,如果你打開床帳看到的是你的母親或女兒、姐姐、妹妹,此時你的一片淫欲之心,熄滅沒有呢?這也就是把一切女人當作親想的例子。

《心經》說“色即是空”,可眾生有“我”,也就有了淫欲。如果知道“我”本來就不存在,那么淫念也不可能存在。所以王龍溪先生說:“淫本來就是空的,只是你自己當真罷了!”王陽明臨終時:“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來自內心的“良知”發出光芒,照徹寰宇。這是無量光,是永恒的光明,無邊無際,無始無終。這光就是天人合一,使人走向了生命的本源。當我們的心時刻發出光明,邪念就無處遁形。在光明的世界里,哪里還有淫念呢?

進不了王陽明的光明世界,那么不妨先看《不可錄》一書吧,它有法語巽言的訓示,福善禍淫的案例,以及房事戒忌的日期處所。這就是印光大師一再推薦此書的根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兰县| 乌海市| 昌邑市| 河池市| 乌兰察布市| 卓资县| 天祝| 瑞安市| 和平县| 黄陵县| 内丘县| 盐城市| 安达市| 岳阳县| 民勤县| 酒泉市| 前郭尔| 昭通市| 泸定县| 武陟县| 清丰县| 海伦市| 尼玛县| 揭西县| 明光市| 津南区| 长阳| 华阴市| 田东县| 辽阳县| 富民县| 寻乌县| 紫阳县| 确山县| 固阳县| 漯河市| 碌曲县| 灵璧县| 华坪县| 鸡西市|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