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水車建成(求追讀)
書名: 全球獨居:從北極圈開始打野作者名: 辣子肌丁本章字數: 2218字更新時間: 2025-08-28 18:00:00
“書到用時方恨少啊!”
顧宇揪著頭發,他之前剪輯的獨居博主里面有過類似的。
但當時他只圖一樂,只能說腦子會了,但是手不會……
“讓我想想……”
顧宇正思索著,才想起火塘上的野兔湯。
他掀開鍋蓋,濃郁的香味撲面而來,兔肉已經燉得軟爛,用筷子一戳就能穿透。
竹筍吸滿了湯汁,野姜的辛辣恰到好處地去除了腥味。
他端著鍋蹲在一旁,吃著兔肉,腦海里還在不斷構思著水車的模型。
說實話,他起初覺得這玩意兒比較麻煩。
但回過神來一想,如果自己接下來要種植,那引水的東西肯定少不了。
而且他還有畜牧的打算,總不能都一鍋一鍋的去端吧。
想到這里,這更加堅定了他造水車的想法。
這個念頭一冒出來,顧宇再也坐不住,放下鍋抓起工兵鏟就往竹林跑。
亞馬遜雨林里的竹子多得是,之前挖竹筍時他就留意到,有不少手腕粗的硬竹,還有柔韌性極強的細竹,正好用來做水車的各個部件。
他先挑了四根一人多高的粗竹,這用來做水車的支架,得夠結實才能扛住水流沖擊。
又砍了一根三米多長、碗口粗的直竹,這是水車的主軸,必須筆直且堅硬。
最關鍵的“舀水件”,他選了十幾根半米長的細竹,每根都從中間剖開,做成一個個半圓形的“水斗”。
最后還扯了一大捆異葉地錦藤蔓,這種藤蔓曬干后比麻繩還結實,用來捆綁再合適不過。
著一大堆材料回到河邊,顧宇先沿著河岸找合適的位置。
不能選水流太急的地方,不然容易沖壞水車。
也不能太緩,不然帶不動輪子轉動。
最后他選定了一處河灣淺灘,這里的水流速度適中,河底是結實的泥地,正好能固定支架。
他先用工兵鏟在河兩岸各挖了兩個深坑,將四根粗竹分別插進去,用泥土和碎石壓實。
然后在頂部用橫竹交叉固定,做成一個穩固的矩形支架,用手晃了晃,紋絲不動。
接下來便開始著手處理水車主軸。
顧宇用鏟刃在主軸兩端各削出一個光滑的“軸頭”,又在支架頂部對應的位置,用藤蔓編織了兩個圓形的“軸承”。
把藤蔓擰成麻花狀,一圈圈繞成圓盤,中間留個剛好能卡住軸頭的孔。
將主軸架上去試了試,軸頭在藤蔓軸承里轉動自如,沒有絲毫卡頓,這讓他心里踏實了不少。
最費功夫的那一定是安裝水斗,這個過程他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找到些許竅門。
把十幾根剖開的細竹均勻地排在主軸上,每兩個水斗之間的距離都差不多,開口全都朝著同一個方向。
“水斗得斜著綁,不然水流一沖就翻,根本接觸不到太多的力,失敗太多次了。”
他一邊對著鏡頭解釋,一邊用藤蔓將水斗牢牢綁在主軸上,每纏一圈都用力拉緊,每個接頭都打兩個死結。
他可不想跟之前一樣,水流一沖,水斗全掉河里。
綁到一半時,他還特意將主軸抬起來,模擬水流沖擊的方向,調整水斗的傾斜角度。
直到每個水斗都能自然地“兜”住空氣,才繼續往下綁。
隨后他砍來一塊原木,將其起茬的地方磨平,修成一個木制輪胎的模樣。
在外胎的位置鑿出來一圈“軌道”,隔一段固定的距離楔進去一根木齒。
隨后在編織藤蔓的時候,每隔相同的距離就留一個孔洞,方便木齒輪咬進去,帶動傳送帶。
接下來便是在去往營地路上鋪設支架,一直延伸到營地外。
其結構有些類似我國古代簡易般的“筒車”,依靠水流驅動實現自主灌溉。
當然,顧宇畢竟沒有經驗,而且距離和落差也不是很高,所以沒有做的那么精致。
再一個,亞馬遜雨林多暴雨,萬一雨季來臨,河中的車體很有可能崩潰。
而簡易版的損壞了也不至于那么心疼,反正制作起來也沒有那么麻煩。
一切準備就緒,顧宇深吸一口氣,小心翼翼地將水車主軸往水流方向推了推,讓下方的幾個水斗剛好浸在水里。
湍急的河水立刻沖進半圓形的水斗里,靠著水的重量,主軸開始緩緩轉動起來!
“咔嗒、咔嗒”,隨著轉動越來越快,一個個水斗從水里舀起滿滿一兜水。
繩索開始轉動,帶著水往營地送去。
轉到頂部時,在棕櫚葉擋板的作用下,水“嘩啦”一聲全倒進了提前鋪設的竹管里。
管道延伸而去,水流最終流進了營地的魚池,濺起細小的水花。
“成了!真的轉起來了!”
顧宇興奮得跳起來,沿著陡坡一路跑回營地,趴在魚池邊看著清澈的河水不斷流進來,眼眶都有些發熱。
這可是他在雨林里親手造出來的“機器”,靠的全是身邊的自然資源,沒有任何現代工具。
同時,他也感嘆先祖們究竟是什么樣的智慧,能給后人留下這么寶貝的財富。
他又跑回河邊,蹲在水車旁仔細觀察,發現水流沖擊的力度還能再利用。
于是他便在水車下方加了塊大石頭,擋住一部分水流,讓更多水沖進下方的水斗里。
這么一來,水車的轉速明顯變快,竹管里的水流也更急了,不到一會兒,魚池里的水位就漲了一大截。
之所以引到營地之后還要再流經竹筒,是因為他打算用竹筒代替水管。
這樣引水比較靈活,灌溉也比較方便,可謂是一舉多得。
直到開始建造的第四天下午,也是他來到亞馬遜雨林的第二十三天,水車才算徹底修繕完畢,可以使用。
下午的時間,顧宇沒有閑著,換水的水車已經做好,完善魚池的工作也要提上日程。
畢竟這幾天收獲了不少魚,臨時的魚坑已經不能勝任,都有些魚有翻肚皮的跡象。
他先用工兵鏟另外挖了一個坑,這是提前就選好的位置,將魚池底部的泥土反復拍實,防止漏水。
又在魚池邊緣堆了一圈矮土坡,避免雨水沖刷時泥土掉進池里。
還從河邊撿了些光滑的鵝卵石,鋪在魚池底部。
這樣魚可以躲在石頭縫里躲避天敵,石頭還能吸附水里的雜質,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最貼心的是,他在輸水管下方的魚池里,用石頭圍了個小“沉淀池”。
讓從竹管流進來的水先在這里沉淀一會兒,再慢慢擴散到整個魚池,這樣就不會把泥沙帶進池子里。
陽西下時,魚池已經注滿了大半水,清澈的河水順著竹管不斷流入。
隨后又從魚池底部的排水口緩緩流出,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循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