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音樂文學課,編寫歌詞集

大概在2025年5月份的時候,開始考慮如何把創作的歌詞進行分類整理,以形成歌詞集,進而成為中小學語文和音樂教育的交叉革新教材。

這就是AI音樂改編教程(初稿)的由來。

當時,騰訊音樂的運營人員D4加我好友,說改編的納蘭詞《春風不赴月》要推廣展示。

“你有合適的個人生活照片或者音樂背景圖片么?”

“沒有”

“那好,我們這邊拍攝一下,到時候看看行不行”

“好的”

這首歌是根據納蘭性德《采桑子·謝家庭院殘更立》的改編,說實在話,當時AI還沒有完善,生成的歌曲我挺不滿意的,屬于硬性推廣的。因為那個活動是微信讀書日,很多粉絲為了拿徽章,不得不聽歌單里的歌。

有粉絲評價說:“可惜是AI技術,不然就火了”

《春風不赴月》的歌詞,來源于前一個首改編《西墻淚月》,而《西墻淚月》的播放量差不多10萬了,歌雖然很短,但是非常好聽。

“雖然是為了徽章來的,可是真的很驚艷”

《西墻淚月》的歌詞如下:

[主歌]

誰家孤燕宿雕梁

舊夢照殘墻

花香不赴月

雨歇微涼形單影只耕生響

[副歌]

錯把風月閑掛十年夢一場

春風不得淚月垂垂下西墻

此情隨花去落的滿地傷

強說歡期何其長

別后無語處獨自漸凄涼

[副歌]

錯把風月閑掛十年夢一場

春風不得淚月垂垂下西墻

此情隨花去落的滿地傷

強說歡期何其長

別后無語處獨自漸凄涼

也就是在這首的評論里,把《AI音樂教程》的提綱整理了出來。

我感覺這里面的粉絲,很多都是學生,希望這些歌詞生成的音樂,可以帶給他們不一樣的感覺,至少是在語文和音樂的結合點上,給予他們更多的樂趣吧。

整個教程,大概分了23個章節,分別是:

一、首先是版權聲明,引用豆包音樂的用戶協議,并聲明這個改編覆蓋了的年代都是公共版權領域,從彈歌和詩經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

二、簡單入門,介紹了最基本音樂處理流程。

三、工具介紹,極簡工具集合,目前從流程和工具的角度,抖音音樂平臺基本上都做到了集成。跟我編寫的教材,基本功能都是一致的。

四、唐詩改編。

五、五代詞改編。

六、宋詞改編。

七、元曲改編。

八、詩經改編。

九、明代詩詞改編。

十、清代詩詞改編。

十一、明代小說改編。

十二、清代小說改編。

十三、古代才女系列。

十四、古代才子系列

十五、武俠傳奇人物。

十六、音樂微小說原創。

十七、音樂微劇原創。

十八、元宇宙小說改編。

十九、文物景區類。

二十、有感而發即時創作。

二十一、騰訊魔音AI創作。

二十二、AI音樂公益流程的革新試驗。

二十三、新時期傳統文化復興預測和展望。

列這些提綱,就是給讀者一個比較完整的音樂文學視圖。也是打算分享給教育領域的領導和老師們,如果這些內容對于教育在AI時代的革新有幫助,你可以聯系我,我們一起把這個事情做起來。我也期待,這些內容在教育革新試驗中的反饋,把教育革新實踐的過程也如實地記錄下來。

大語文教育,千萬要重視詩歌的作用。

我曾經在小紅書上,針對十年前,高考唯一排斥詩歌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雖然過去了十年,但是現在雖然明面上不限制了,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依然在限制。

即便是高考可以寫詩歌,但是能寫出相當于800字的詩歌行數,對于高考學生來說是巨大的風險。

“詩歌要800字,能寫史詩了”

“學生素養普遍達不到寫詩歌的水平,要知道15%-20%的學生連議論文都寫不明白。經典詩歌作品也就300字左右”

“高考閱卷需要標準化,詩歌鑒賞主觀性太強”

“全國語文卷,根本沒有詩歌除外這句話”

“就算現代詩人也寫不出好詩”

“不讓寫詩歌,也是對學生的一種保護”

“古詩是要講究格律的,如果學生要寫古詩,每個字音都對上,我敢說一萬個高中生里面,沒有一個會寫古詩的,感謝就判0分了”

“《儒林外史》里,有個秀才交完卷,要作詩顯示才華,被主考官叉出去了”

“就算是唐宋,也不是通過詩歌來科舉”

“高考的核心是客觀公正的選拔,只有標準化才能實現相對客觀”

“詩歌可以寫,但是有幾個人能在一小時內寫出既符合主題又押韻的長詩歌?”

“學生寫詩,就會鬧出’舍弟江南殆,家兄塞北亡’的笑話”

“我覺得你是在故意黑化詩歌”

評論太多了,我就不一一摘錄了。因為討論的人太多,我大概能感覺出這些評論的意思了,就關閉筆記了。

我的意思是,詩歌既然放開了,也沒有多少人寫,可能的原因就是這些了。但是這樣下去,詩歌這個題材,難以改變“會讀不會寫”的現狀,更別說發揚光大了。

我個人就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我沒有接受過格律的嚴格訓練,自己寫出來的古詩,都很蹩腳。甚至在紀曉嵐《草堂筆記》的一次改編中自嘲了一下,就是說自己寫的古詩連平仄都不對。

但是這不妨礙我寫啊,這也是我在論述互文綜合體的時候,提出降低格律的平仄要求,只要押韻就行,而且可以換韻。

我個人認為,高考和中考中詩歌題材的主要問題,還是因為出題的方式不對。沒有把詩歌和其他題材結合起來,如果要是考詩歌,就應該參考互文綜合體這樣的思路:詩歌記敘一體化或者詩歌議論一體化。

具體的操作方式就是:300字的詩歌+500字的記敘文。或者300字的詩歌+500字的議論文。這才是可行的,既考查了寫詩歌的能力,也考查了記敘文或者議論文的能力,這種變化更是考察了漢語的互文能力,在文言和白話文的結合上引導學生繼承傳統文化,在文白之間探索漢語的創新融合發展。

自從五四運動以來,漢語在書面表達上,基本上成了文白的分水嶺。尤其是現代詩歌的發展,完全舍棄了傳統詩歌框架,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發展境地。更別說港臺新加坡引導的華語樂壇了。更是漢語中摻雜英文,一首歌里沒有幾個英文單詞,就不洋氣,就不符合國際潮流,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漢語和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根,我們所有的文化和精神,都在文字里承載和傳承。歷代文人,都在持續總結前人,整體當時的文集。有的是那個年代的官方發起文化工程;有的是個人行為,窮其一生都在做這個事情。

比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全唐詩,全宋詞,明代詩、明代詞、清代詩、清代詞以及個別文人刊印自己的詩詞。

我曾經看過清朝一個故事,這個人叫做厲鶚,你看到很陌生吧?

厲鶚(1692-1752),字太鴻,號樊榭,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浙西詞派中堅人物,終身未仕卻以學術與文學成就名垂青史。

生于貧寒之家,少年喪父,靠兄長賣煙葉為生,曾險被送入寺廟,因堅持讀書而作罷。

弱冠時師從杭可庵,與杭世駿結為摯友,酷愛山水,游歷江浙時“遇勝境必登,目之所睹必入詩”,奠定詩風根基。

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舉,受考官李紱盛贊“此必詩人也”,但屢試進士不第。

乾隆元年(1736)博學鴻詞科考試,因誤將《論》置于《詩》前違程式落榜,遂絕意仕途,自謂“吾本無宦情”。

愛姬朱滿娘病逝后典當償藥費,自身患肺疾齒痛,生活依賴友人接濟,納妾劉氏亦因貧離去。

1752年病逝前,托付弟子汪沆為未刊文集作序,葬于西溪交蘆庵,友人悲嘆“江淮吟事衰矣”。

《宋詩紀事》100卷:采摭宋詩3812家,注引浩博,被《四庫全書》譽為“考宋詩話之淵海”。

《遼史拾遺》24卷:補注遼史,參校300余典籍,開創“注補結合”體例,媲美裴松之《三國志注》。

與查為仁合編《絕妙好詞箋》,系統箋釋南宋詞,成為繼朱彝尊《詞綜》后最具影響力的宋詞文獻。王士禎去世后,厲鶚以布衣身份主持揚州“邗江吟社”,聯結金農、全祖望等文人,重振江南風雅。將宋元“學問化”傳統引入清代考據學,啟導袁枚、同光體詩人,被譽“髯金瘦厲”(與金農并稱)。

我在清代詩詞的改編中,才知道《宋詩紀事》,才知道宋詩的龐大,共收錄了宋代詩人3812家及其作品。

明代文人推崇唐詩,對宋詩多持貶抑態度,導致宋人別集散佚嚴重。厲鶚在自序中痛陳:“前明諸公剽擬唐人太甚,凡遇宋人集,概置不問”,故立志效仿計有功《唐詩紀事》,全面搜羅宋詩,存人存詩。

我在改編中,對于唐詩、宋詩、元詩、明詩和清詩做過一些對比和感悟,都非常好,而不是傳統認為唐詩就一定是唐朝最好。這是一個不斷傳承和發展的過程,對于現代來說,詩還要繼續單獨發展,也可以融合發展。利用互文綜合體的方式,來復興唐詩,繼承唐宋元明清的發展,結合AI音樂,必然能夠誕生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詩歌框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市| 朝阳县| 临清市| 淮阳县| 安岳县| 屏东市| 绥滨县| 莱阳市| 天峨县| 陆河县| 镇康县| 绿春县| 沧州市| 怀来县| 木兰县| 莱西市| 光泽县| 抚远县| 乌苏市| 甘谷县| 大埔县| 彭泽县| 固阳县| 高邑县| 宕昌县| 武隆县| 湖州市| 池州市| 城固县| 册亨县| 静安区| 永顺县| 应城市| 泰顺县| 德昌县| 长乐市| 罗田县| 耒阳市| 天津市| 安阳市| 定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