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工藝超越設計
- 不是造車廠嗎?怎么改軍工廠了
- 云棲鳳歸
- 2663字
- 2025-07-29 15:58:18
“還不夠。”
陳明的聲音平靜,卻像一盆冷水,澆在了眾人剛剛燃起的狂喜火焰上。
李衛國臉上的激動瞬間凝固,他愕然地看著陳明:“小陳,這……這都有彈性了,還不成?”
“是啊,這不就跟那根洋玩意兒差不多了嗎?”劉師傅也湊了過來,不解地撓了撓頭。
陳明拿起那根微微彎曲的鋼塊,遞到他們面前。
“李師傅,劉師傅,你們看。”
他指著鋼塊的表面。
“它有彈性,是因為我們通過急速冷卻,在它內部形成了一種非常堅硬的‘骨架’。”
“但是,這種‘骨架’太硬了,也太脆了。”
“它現在能彈回來,可如果讓它在車上,每天顛簸個成千上萬次,用不了多久,它內部就會出現我們看不見的細微裂紋。
“到時候,不是彈不回來,就是‘咔嚓’一聲,直接斷掉。”
陳明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著“疲勞強度”這個核心概念。
“那……那怎么辦?”李衛國的心又提了起來,“難道這條路走不通?”
“不,我們已經走通了最難的一步。”
陳明眼中閃爍著自信。
“我們已經給了它一副‘鋼筋鐵骨’,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給它‘血肉’,讓它變得既強壯,又有韌性。”
他轉身,看向那臺剛剛熄火的加熱爐。
“我們需要進行第二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回火。”
“回火?”
這兩個字,李衛國和劉師傅都懂,這是熱處理的常規工序。
但他們從沒想過,能用在眼前這種“怪物”一樣的材料上。
“沒錯,回火。”
陳明拿起鉛筆,在筆記本上寫下一行字。
“把剛才那根淬過火的鋼塊,重新放進爐子里,加熱到四百二十度,保溫一個小時。”
“四百二十度?”
劉師傅的眉毛擰成了疙瘩。
“小陳同志,這個溫度……是不是太高了點?”
“按照我們的老經驗,普通碳鋼回火,一般也就二百來度,去去脆性就行了。”
“四百多度,那鋼都快被燒軟了,硬度不就沒了嗎?”
這又是經驗與理論的碰撞。
王浩站在遠處,本已心如死灰,聽到這里,眼神又活泛了起來。
對!回火溫度太高,會導致硬度大幅下降,這是教科書上寫得明明白白的!
這個陳明,難道連這么基礎的知識都忘了?
他強忍著沒有開口,他要親眼看著陳明再次失敗。
“劉師傅,您說的沒錯,硬度確實會下降。”
陳明坦然承認。
“但我們追求的,不是極致的硬度,而是硬度、強度和韌性的最佳平衡點。”
“我們就是要用這個溫度,犧牲掉一部分多余的硬度,來換取至關重要的韌性,也就是抗斷裂的能力。”
劉師傅看了一眼旁邊一臉信賴的李衛國,又看了看陳明那雙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眼睛,他心中的最后一絲疑慮也煙消云散了。
“行!”
他一拍胸脯,大聲應道。
“小陳同志,你說多少度,就多少度!我老劉今天就舍命陪君子,跟你把這個新工藝給摸索出來!”
老師傅的豪情,點燃了整個車間的氣氛。
剛才的沮喪一掃而空,所有人都圍了上來,眼中充滿了期待。
新的試驗再次開始。
那根成功淬火的鋼塊,被重新送入了已經降溫的加熱爐。
溫度被精確地控制在四百二十度。
一個小時的保溫,像一個世紀那么漫長。
當鋼塊再次被取出,放在地上冷卻后,它的表面呈現出一種均勻的、深藍近黑的色澤。
“來,再試試!”
李衛國已經等不及了,他親自拿起那根長鐵管,套在了鋼塊上。
還是三個人,還是同樣的位置。
他們再次合力,緩緩向下壓去。
鋼塊彎曲了。
這一次,它彎曲的弧度更大,幾乎形成了一個標準的九十度直角!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松手!”
陳明下令。
“嗖——!”
鋼塊以比上一次更快的速度,猛地彈了回去!
不偏不倚,筆直如初!
仿佛它從未被彎曲過。
“我的天……”
一個年輕的學徒工忍不住驚呼出聲。
“成了!真的成了!”
李衛國扔掉手里的鐵管,雙手顫抖地捧起那根鋼塊,像是捧著一件稀世珍寶。
他用粗糙的手指在上面反復摩挲,感受著那冰涼卻又充滿了力量的質感。
劉師傅也激動得滿臉通紅,他繞著鋼塊轉了好幾圈,嘴里不停地念叨著:“神了,真是神了……”
王浩站在人群的最后,臉色蒼白如紙。
眼前這根恢復筆直的鋼塊,像一柄無形的重錘,將他心中殘存的最后一絲驕傲,徹底擊得粉碎。
他明白了。
他輸了。
輸得徹徹底底,毫無懸念。
他和陳明的差距,不是經驗,不是理論,而是對知識理解和運用的維度上的差距。
自己還停留在背誦公式和模仿復制的階段,而陳明,已經站在了創造和優化的層面。
“還不夠。”
就在眾人以為大功告成,準備歡呼的時候,陳明的聲音第三次響起。
“啊?”
李衛國和劉師傅的笑容僵在了臉上。
“小陳,這……這都跟原版的一模一樣了,還不夠?”
“性能上,已經非常接近了。”
陳明肯定了他們的成果,然后話鋒一轉。
“但是,我們還可以讓它更好,更耐用。”
他走到工作臺前,在一張新的圖紙上畫了起來。
“我們解決了材料內部的問題,現在,要解決它表面的問題。”
“彈簧的疲勞斷裂,往往是從表面一個極小的缺陷開始,慢慢擴大的。”
“如果我們能讓它的‘皮膚’變得更致密、更堅韌,就能大大延長它的使用壽命。”
“怎么讓‘皮膚’變堅韌?”李衛國好奇地問。
“用這個。”
陳明在圖紙上畫出了一排排細小的圓點,像雨點一樣打在鋼板彈簧的表面。
“這是……什么?”劉師傅看不懂。
“噴丸處理。
陳明說出了一個在這個時代,這個車間里,所有人都聞所未聞的詞匯。
“簡單說,就是用無數顆米粒大小的鋼珠,像噴沙子一樣,高速地、均勻地去噴射彈簧的表面。”
“什么?!”
劉師傅驚得差點跳起來
“小陳同志,你沒搞錯吧?好不容易做出來的東西,你還要拿東西去打它?那不給打壞了嗎?”
“是啊,這不是畫蛇添足嗎?”
“越弄越聽不懂了……”
工人們議論紛紛,這個操作,再次超出了他們的理解范圍。
“恰恰相反。”
陳明微笑著解釋。
“每一次撞擊,都會在鋼材表面形成一個微小的凹坑,并且在凹坑的周圍,形成一個強大的‘壓應力層’。”
“你們可以把它想象成,我們用無數個小拳頭,把鋼材的‘皮膚’給錘煉得無比緊實。這樣一來,外部的力量就很難在它表面撕開裂口了。”
“用我們自己的力量,去抵抗外部的力量。”
“用設計,彌補材料的不足。用工藝,超越原有的設計!”
陳明的這番話,已經不僅僅是技術講解了。
它像一道光,照亮了在場所有人心中的迷茫。
原來,工業制造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
原來,在材料和設備的背后,還有著如此廣闊,如此充滿智慧的天地!
李衛國怔怔地看著陳明,眼神里充滿了震撼與狂熱。
他仿佛看到的不是一個青年技術員,而是一位正在開啟新時代大門的宗師。
“好!好一個‘用工藝超越設計’!”
李衛國激動地一揮手,聲音因為激動而有些嘶啞。
“咱們廠,就缺這個!咱們華夏的汽車工業,就缺這個!”
“噴丸的設備,我們沒有,那就自己造!用壓縮空氣,用高壓風機,辦法總比困難多!”
“這一次,我們要做的,不是仿制品!”
李衛國環視全場,目光如炬,一字一頓地說道:
“我們要做的,是一個比‘嘎斯51’的鋼板彈簧,更強,更耐用,而且是用我們自己的普通碳鋼造出來的——全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