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不是所有的聲音,都準備好被聽見
- 我的青春留在了深圳
- 郝才子
- 1651字
- 2025-07-29 07:45:53
“這個故事,是不是太極端了?”
林晚晴盯著屏幕上的投稿標題,猶豫著手指。
那是她們“她寫”計劃上線后的第八篇征文投稿,來自一個自稱“云遙”的女性。她說自己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家帶娃六年,從懷孕開始到第二胎出生后從未正式上過班。
丈夫是互聯網高管,收入穩定卻情緒極其冷漠,六年里,她被反復告知“你不賺錢,不要插手我決定的事”。
她寫道:
“我像被囚禁的員工,丈夫是上司,我是沒有工資的全職勞工?!?
“我有時候想:我愛過的人,怎么變成了不肯遞給我一杯水的陌生人?!?
文章最后,她提出離婚時,丈夫冷冷地說:“你離婚以后能去哪?誰會要一個36歲、無收入、兩個孩子的女人?”
她沒有回嘴,只是在當天晚上,打開了電腦,開始寫她的故事。
—
“這是真的。”晚晴一口氣看完全文,對陳夕說,“你看得出來,她不是為了博眼球。她是壓抑太久了?!?
“但我們準備好了嗎?”陳夕有些擔憂,“這個話題一旦發出去,肯定會被部分人攻擊,說我們是在煽動離婚,傳播負能量?!?
她頓了頓,又補充一句:“我們可能會被人肉?!?
晚晴沉默了幾秒:“如果連真實的痛都不能說,那‘她寫’到底算什么?”
—
她們還是發了那篇文章。
標題是:《當婚姻變成牢籠,她選擇把故事寫出來》。
開頭加了署名:“投稿人:云遙”。末尾附上聲明:
“‘她寫’接受任何女性的真實表達,故事不等于立場,但我們愿意給予每一個聲音一個被聽見的機會?!?
文章上線三個小時,閱讀破兩萬。
評論也很快炸開了:
支持者留言:
“我媽就是這樣活著的女人,從年輕到老,從未擁有自我?!?
“寫得太真實了!為全職媽媽發聲的人太少了,支持你們?!?
反對者留言:
“全職媽媽不賺錢就乖一點,別在這訴苦!”
“別帶節奏了,這種女人就是矯情,離婚了吃誰的喝誰的?”
“是不是寫公眾號賺流量啊?無語?!?
其中一條點贊最高的評論直接寫道:
“‘她寫’越寫越偏了,女性不是永遠的受害者,你們別裝?!?
晚晴那一晚幾乎沒睡。她一次次點開后臺,回復支持者的留言,也截圖下攻擊她們的評論。她的手指在鍵盤上顫抖,每一次回擊都像在用力劃過自己皮膚的傷口。
她也想反駁,但她知道,這場辯論,輸贏從來不是語言能決定的。
凌晨三點,她關掉了后臺通知,給自己倒了杯溫水,站在陽臺上,耳邊是鄰居呼嚕和汽車急剎的聲音,深圳的夜依舊嘈雜,卻也很清醒。
她突然想起云遙在投稿里寫的那一句:
“我寫出來,并不是為了指責誰,而是為了提醒我自己,我還存在。”
那一刻,她紅了眼眶。
寫作,不是為了取悅世界,而是為了喚醒自己。
哪怕這喚醒只有一人,也值了。
—
幾天后,她們收到了平臺官方編輯的私信。
對方說很關注她們的內容風格,正在籌劃一個“普通人的寫作計劃”,想邀請《她寫》參與一場播客訪談。
晚晴把這消息轉發給陳夕,對方半天才回復:
“你想去嗎?”
她想了幾分鐘,回答:
“說實話,我有點怕。”
怕聲音發出來被放大、怕被質疑“消費女性”、怕被問:“你們是不是只是幾個不成功的文藝女?”
但她最終還是打了通電話,接受了邀請。
—
播客錄制那天在南山一家創意工作室。
主持人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女性,名叫藍予,聲音溫柔但犀利。
“你們《她寫》的文章有很多現實性,但也被不少人說‘太悲觀’,你怎么回應?”藍予問。
晚晴沒有回避。
她說:“我們不是在販賣苦難,而是在拒絕沉默。”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完美人生。有人正在離婚,有人獨自帶娃,有人患病失業,有人被生活一寸一寸碾壓……但這些人,他們也有權發聲,也有尊嚴。”
“我們不代表所有女性,但我們想留下那些被忽視的聲音。”
—
節目播出三天,《她寫》的關注數漲了兩倍,更多投稿也如潮水般涌來。
陳夕調侃說:“你火了哦?!?
晚晴卻沒有笑。
她知道,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
寫別人的故事容易,承擔公共發聲者的責任,才是真正的“成人世界”。
她也開始練習拒絕、練習刪改、練習在平臺與初心之間尋找平衡。
不是所有的聲音,都準備好被聽見。
但她知道,她們必須繼續寫下去。
哪怕有風雨,有爭議,有誤解。
哪怕她們只是幾個不被主流看見的小女孩。
她們也要舉起筆,替彼此點燈。
—
本章金句:
“不是所有的聲音都被理解,但每一個敢說出口的她,都是勇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