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鐵證面前辦貪吏
- 我來大宋搞審計
- 關中老卒
- 2370字
- 2025-07-26 11:19:10
開封府門前的石獅子被晨霧裹著,口鼻間凝著細碎的霜花。
章衡勒住馬時,蹄鐵踏在青石板上的脆響,驚飛了檐角下的灰鴿。他懷里揣著個油布包,里面是連夜謄抄的賬冊,邊角被體溫焐得發潮,卻比任何時候都沉——那是三船工的供詞,還有他親自登船實測的載量記錄。
“章相公,李轉運使已經在里頭候著了。”
府吏引著他穿過儀門時,低聲提醒,
“方才李相公跟知府相公說,他與您同是福建老鄉,總要顧些情面。”
章衡沒應聲,只摸了摸油布包,里面的船工證詞可比自己的命還重要。
那是昨日在碼頭錄下的,三個老船工摁了指印的紙頁上,還沾著漕運糧米的糠粉。
其中姓趙的船工說,去年七月沉船那日,他親眼看見李嵩的表兄周富貴帶著家丁往蘆葦蕩里運糧,麻袋上印著的“楚州軍糧”字樣,在月光下看得真切。
開封府正堂的香燭燃得極旺,煙氣裹著檀香味漫到階下。
開封府府尹是二月永叔公(歐陽修字永叔)卸任時,向官家極力舉薦來的陳升之,陳旸叔,建州建陽人。歷知封州、漢陽軍,入為監察御史、右司諫,知諫院。以樞密直學士權知開封府。此人恩師歐陽修向他提及過,對其人品、學問皆是十分推薦,。從永叔公這里算起來,這新的開封府府尹陳升之,也算是自己的同門師兄。
想到這里,不僅莞爾,國家大事,豈能憑一己私情而定?
府尹案臺后的陳升之,此時已經正襟危坐,望著章衡龍行虎步地步入公堂。不由的也是想起了永叔公對自己這位小師弟的嘖嘖推崇。此時細細端詳,竟然也是氣度不凡。果然如用叔公所言:
“翩翩少年,正是大展宏圖之時。”
李嵩穿著緋紅官袍坐在側席,見章衡進來,竟起身拱手,卻看不出一絲的不自然:
“子平遠道而來,辛苦了。同鄉一場,有話不妨私下說。這是何必來哉?”
他指尖在案上的茶盞邊畫著圈,那茶盞是汝窯的天青釉,一看便知價值不菲。
章衡將油布包呈上公案上,聲音清亮:
“開封府乃公堂,下官只說公事。”
他解開第一層油布,露出三本賬冊,
“這是楚州三年漕運賬,每艘船損耗均為十五石,與實際航行情形全然不符;這是船工供詞,可證沉船實為運糧私藏;這是洪澤湖撈獲的船板,上面有周富貴木行的印記。”
李嵩忽然笑了,轉向開封知府:
“陳相公,章郎君年輕氣盛,許是被小人蒙騙了。我與他祖父章相公同朝為官,浦城老家的祠堂里,我還多次去拜謁過。”
他說著眼尾掃向章衡。
“子平,你初入仕途,莫要被人當槍使。”
陳升之捻著胡須沒作聲。他知道李嵩在朝中根基深,其岳父是戶部侍郎,而章衡雖為狀元,卻只是個從六品的三司檢校官。堂下的皂隸們都屏住了呼吸,看這局面要往哪處走。
章衡忽然彎腰從行囊里取出個布包,解開時露出一串銅秤砣,大小不一的秤砣上還沾著谷粒。
“李相公說我年輕,那便說些實在的。”
他拿起最大的秤砣,
“下官前日在楚州碼頭,親自登了周富貴的糧船。按規制,每船載糧不得超過三百石,可實測下來,三艘船都裝了三百四十五石——多出來的十五石,正是賬面上的‘損耗’。”
他將船載量記錄攤開在公案上,上面畫著詳細的船艙剖面圖:
“前艙裝三百石,后艙暗格里藏十五石,船板上有凹槽,正好能卡住特制的木箱。這些木箱昨日已在周富貴的倉庫里找到,內壁還沾著軍糧的谷殼。”
李嵩的臉色瞬間泛白,卻仍強撐著:
“不過是多裝了些,算什么大罪?”
“算不算大罪,要看這些糧食去了哪里。”
章衡讓章平呈上另一份賬冊,
“周富貴每月往您岳父的莊園送糧二十石,去年一年共送二百四十石,正好是十六艘船的‘損耗’。莊園的收糧記錄,下官也帶來了。”
他指著賬冊上的簽名,
“這收糧人的筆跡,與您府中管家的筆跡,陳相公不妨比對一二。”
陳知府取過賬冊,指尖在字跡上一比對,頓時沉下臉:
“李嵩,這些你作何解釋?”
李嵩猛地拍向公案,官帽上的珠串都震得亂響:
“章子平!你莫要欺人太甚!同鄉情誼,祖父輩的交情,你都不顧了?”
“李相公可知,洪澤湖的船工昨日來報,去年冬天有艘沉船的糧米,原是要送往宿州賑災的。你我祖輩交情甚篤不假,但在蘇州嗷嗷待哺的災民面前,卻都什么都不是。那都是人命啊!”
章衡的聲音冷得像檐角的冰,
“那里的百姓吃著觀音土等死,你卻把救命糧藏進倉庫。這樣的同鄉情誼,下官要不起。”
他忽然從懷里掏出半片蘆葦,正是歐陽修那本弊案錄里夾著的,
“我恩師說,做官要學蘆葦,根在泥里,心卻要向著天光。你這根,早就爛在泥里了。”
李嵩看著那片蘆葦,忽然癱坐在地上。他知道再辯無益——賬冊、船工證詞、實測記錄、倉庫糧箱,還有莊園收糧賬,這環環相扣的證據,早已把他釘在了貪腐的柱子上。
陳知府當即拍板:
“來人,將李嵩收監!即刻查封其府宅與周富貴倉庫,追繳所有貪墨糧米!”
三日后,抄家的消息傳遍汴京。
李嵩府中搜出的糧米竟有萬石之多,其中六千石是歷年克扣的漕運糧,還有四千石是挪用的賑災款。
章衡親自押著糧車送往宿州時,災民們跪在路邊,捧著陶碗要給他遞水,碗沿還沾著沒洗干凈的野菜渣。
“這些本就是你們的糧。”
章衡扶起最老的災民,老人枯瘦的手抓住他的衣袖,指節像老樹根一樣硌人。章平在一旁偷偷抹淚,忽然明白公子為何非要查這案子——那些賬冊上的數字,原是活生生的人命。
回汴京的路上,章衡把李嵩的案宗整理成冊,放進歐陽修送的弊案錄里。夕陽落在卷宗上,“鐵證”兩個字被鍍上金邊。
章平忽然問:
“公子,以后會不會還有人敢貪?”
“總會有的。”
章衡望著遠處的汴河,糧船正順流而下,帆影在水面上移動得穩穩當當。
開封府的告示前,百姓圍著新貼的布告議論。有讀書人念著
“追繳糧米萬石,李嵩革職抄家”,忽然有人指著三司衙門的方向說:
“那位狀元郎也是個狠人啊,連船板都稱過重量,真是半點不含糊。”
章衡路過公告欄時,聽見這話只是笑了笑。
斬貪吏不是目的,是要讓后來者看看——賬冊里的數字會說話,船板上的凹槽會作證,只要鐵證在手,再深的根基,也護不住貪腐的根。
晚風里帶著新麥的香氣,章衡緊了緊懷里的弊案錄,那片蘆葦在冊頁間輕輕作響,這世間的公道,從來都藏在最實在的證據里,藏在不肯放過分毫的認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