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帶團順利,小美工作得認可
書名: 廬山之戀:愛與夢想的交織作者名: 文不橙武不舊本章字數(shù): 4010字更新時間: 2025-07-30 08:30:14
晨光剛漫過旅行社的玻璃窗,小美就把新設計的線路圖貼在了展示板上。圖上的“廬山美食文化二日游”用紅筆標得格外醒目,線路旁畫著小小的美食圖標:石鐘山蟹的螯鉗勾著蓮心糕,云霧茶的葉片裹著凍米糖,像把向陽做的點心都串成了項鏈。
“這線路圖做得真好看。”同事小林端著豆?jié){經(jīng)過,指尖在“凍米蟹包制作體驗”的字樣上點了點,“昨天有個深圳團說要連訂三周,就沖這個體驗環(huán)節(jié)來的。”她把一摞預訂單往小美桌上一放,“你看,這都是沖著你來的。”
小美翻開預訂單,游客備注欄里密密麻麻寫著需求:“想學做蓮心糕”“要去凍米糖鋪”“希望能見到做蟹包的向陽師傅”。最下面那張是位老奶奶寫的:“孫女說你們的導游姐姐講故事像說相聲,一定要來聽聽。”
“這就叫強強聯(lián)合。”小林撞了撞她的胳膊,“你把向陽的美食和景點結合得這么好,想不火都難。”她突然壓低聲音,“老板說要給你漲工資,還要讓你帶新人呢。”
小美剛把線路圖的邊角粘牢,手機就響了。是上周帶的親子團媽媽發(fā)來的照片:小女孩舉著自己做的蓮心糕,糕上的桂花印歪歪扭扭,卻笑得露出兩顆小虎牙。配文:“寶寶說這是她做過最好吃的點心,非要給導游姐姐寄塊嘗嘗。”
“不用寄啦,下次帶團來再做新的。”小美笑著回復,指尖在屏幕上頓了頓,添了句,“向陽師傅新做了桂花凍,下次讓寶寶嘗嘗。”發(fā)送成功的瞬間,她突然想起今早路過酒店時,向陽正往蒸籠里撒桂花,蒸汽裹著甜香漫出來,像把整個秋天都裝進了籠屜。
上午帶的銀發(fā)團剛集合,就有位拄拐杖的老先生舉著線路圖笑:“小姑娘,這上面的蟹包就是電視里說的那個吧?我特意讓兒子給我報的這個團。”老先生的拐杖頭在青石板上敲出輕響,“我年輕時常來廬山,還沒見過把景點和吃的結合得這么巧的線路。”
“爺爺您有口福啦。”小美幫他把背包往肩上提了提,“今天不僅能吃到蟹包,還能去石鐘山看漁民捕蟹,向陽師傅說剛捕的蟹做包最鮮。”她從帆布包里掏出個小布袋,“這是給您準備的野菊糖,爬山時含一顆,潤喉。”
老先生捏著糖紙的手指顫巍巍的,糖塊在掌心硌出細碎的紋路:“比我孫女還貼心。”他把糖放進嘴里,突然笑了,“這甜味正,像我老伴年輕時做的麥芽糖。”
往石鐘山走的路上,小美把景點故事和美食淵源串得像串珍珠。講到蘇軾夜游石鐘山時,她指著湖面的漁船說:“當年蘇軾聽著石鐘山的水聲像‘洪鐘’,現(xiàn)在我們聽著漁民捕蟹的槳聲,說不定能想起他寫的‘舟中夜起’。”她從包里掏出本《石鐘山記》節(jié)選,“您看這段,是不是和現(xiàn)在的場景很像?”
戴老花鏡的老太太們湊過來,借著晨光慢慢念。有位穿藍布衫的奶奶突然說:“這么一聽,這山這水都活了。”她的拐杖往湖岸線指了指,“以前來就知道看風景,現(xiàn)在知道風景里還有這么多故事,有意思。”
到了石鐘山碼頭,漁民正把剛捕的螃蟹往竹筐里裝。青灰色的蟹在筐里張著螯鉗,水珠順著竹縫往下滴,在青石板上洇出小小的圓。小美剛給游客講完“石鐘山蟹為什么鮮”,就看見向陽拎著個竹籃站在岸邊,籃里的陶土模具閃著濕潤的光。
“給你帶的新陶土。”向陽把籃子往她手里塞,指尖在她手背輕輕碰了下,像片飄落的銀杏葉,“漁民說這是湖邊的膠泥,做模具最結實。”他往游客的方向瞥了眼,“老先生們要是累了,那邊有茶棚,我讓師傅泡了云霧茶。”
“你想得真周到。”小美把陶土放進帆布包,突然想起什么,“對了,張奶奶想吃軟點的蟹包,你等下做的時候多蒸兩分鐘。”她指著那位穿藍布衫的奶奶,“她牙口不好,但又想嘗嘗蟹肉的鮮。”
向陽點頭時,老先生們已經(jīng)圍了過來。有位戴眼鏡的先生舉著相機拍陶土模具:“這就是做蟹包的模具?紋路真像石鐘山的輪廓。”他突然轉向小美,“導游小姐,你能講講這模具和景點的關系嗎?我們想拍個視頻回去。”
“當然可以。”小美拿起模具,陽光透過指縫落在紋路上,像把湖光山色都拓在了陶土上,“這模具是按石鐘山的形狀刻的,蟹鉗的弧度對應著山上的鷹嘴崖,腹部的紋路和湖邊的水波紋一模一樣。”她舉著模具往山的方向指,“你們看,是不是很像?”
游客們的驚嘆聲驚飛了岸邊的水鳥。老先生們湊在一起討論模具的紋路,像在研究什么珍貴的文物。戴眼鏡的先生舉著相機追著拍,鏡頭里的模具、山影、湖光疊在一起,像幅流動的水墨畫。
“小美導游講得真好。”漁民大哥往她手里塞了只最大的螃蟹,“比我們村的講解員說得還生動,連我都知道這蟹為什么叫石鐘山蟹了。”他對著游客們笑,“等下你們?nèi)ゾ频瓿孕钒椭肋@蟹有多鮮。”
中午在酒店用餐時,張奶奶剛咬開蟹包,眼睛就亮了。橙紅的蟹肉在瓷碟里冒著熱氣,軟得能用勺子舀著吃。“這蟹包怎么這么軟?”她往小美碗里夾了只,“比我在家吃的蒸蛋還嫩,一點都不費牙。”
“向陽師傅特意給您蒸軟的。”小美幫她舀了勺蟹肉粥,“里面加了蓮子,又軟又補身體。”她看著張奶奶小口小口地吃,突然想起自己的外婆——每次帶團遇到年紀大的游客,總忍不住多照顧些,像照顧自家老人。
戴眼鏡的先生舉著相機拍粥里的蓮子:“這粥里都有故事,蓮子是康王谷的,泉水是三疊泉的,連柴火都是松針燒的。”他把鏡頭轉向小美,“導游小姐,能給我們講講這粥的做法嗎?我太太也愛喝蓮子粥。”
小美剛要開口,向陽端著新蒸的桂花凍走了過來。透明的凍體里嵌著整朵桂花,像把秋天的香都凍在了里面。“這是用小美說的野菊糖做的。”他把桂花凍放在張奶奶面前,“奶奶您嘗嘗,比布丁軟,不粘牙。”
張奶奶舀了勺凍,桂花的甜在舌尖化開時,突然握住小美的手:“小姑娘,你不僅故事講得好,心還這么細。”她從口袋里掏出塊手帕,里面包著顆曬干的蓮子,“這是我在鄱陽湖撿的,送給你,說能帶來好運。”
下午帶團去凍米糖鋪時,老板正往竹匾里撒芝麻。金黃的凍米糖在陽光下泛著油光,芝麻粒像撒了把碎星。“小美來了!”老板往她手里塞了塊剛做好的糖,“昨天有個游客說吃了你的講解,覺得這糖都變甜了,特意訂了十斤寄給孫子。”
游客們圍著竹匾拍照時,小美給他們講凍米糖的歷史:“這糖在九江有三百年了,以前是過年才做的稀罕物。”她指著老板揉糖的動作,“你們看,要把糖揉到能拉出絲,像廬山的云霧一樣綿密,才夠香。”
有位年輕媽媽讓孩子試著揉糖,小家伙的手掌沾滿芝麻,像只小棕熊。小美掏出濕巾幫他擦手時,媽媽笑著說:“我們報過很多旅行團,第一次遇到這么貼心的導游,不僅講得好,還把大家的需求都記在心里。”她往小美手里塞了包巧克力,“這是給你的,謝謝你照顧孩子。”
傍晚返程時,老先生們坐在車上還在討論今天的見聞。張奶奶把凍米糖分給大家,糖塊在齒間發(fā)出脆響:“明天我要讓兒子也來,說什么都要聽聽小美導游講的故事。”她突然轉向小美,“小姑娘,你有沒有考慮過開個講解班?我看比當導游有前途。”
“我就喜歡帶團。”小美笑著說,指尖摩挲著口袋里的干蓮子,“能把家鄉(xiāng)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比什么都開心。”她看著窗外掠過的湖光山色,突然覺得自己像條紐帶,把游客、風景、美食、故事都連在了一起。
剛到旅行社,老板就舉著面錦旗迎了上來。紅綢上的“妙語傳山水,真情待游客”燙得發(fā)亮,邊角還系著金色的流蘇。“這是上午那個銀發(fā)團送的。”老板把錦旗往她手里塞,“他們說你是‘廬山活名片’,還說要給我們旅行社寫表揚信。”
小美摸著錦旗上的金字,指尖能感覺到絲線的紋路。同事們圍過來看,小林在旁邊笑得合不攏嘴:“我就說你能行!這下咱們旅行社的名氣要更大了。”她往小美手里塞了份文件,“這是市旅游局發(fā)的,說要評你當‘金牌導游’。”
文件上的“推薦理由”里寫著:“將地方美食與景點文化深度融合,講解生動有趣,服務細致周到,收到游客表揚信二十余封,為廬山旅游注入新活力。”下面蓋著鮮紅的印章,像朵盛開的花。
正看著,手機響了。是向陽發(fā)來的照片:廚房的墻上掛著塊新牌子,上面寫著“小美推薦?游客最愛的菜”,下面列著蓮心糕、凍米蟹包、桂花凍。配文:“老板說這是給你的專屬板塊,以后游客點這些菜,就說是你推薦的。”
小美笑著回復:“那我可得常來更新菜品,不能辜負這個板塊。”她把錦旗掛在辦公桌旁,剛好能看見窗外的廬山輪廓,心里突然滿滿的——就像向陽做的蟹包,把所有的努力、認可、溫暖都包在了里面,沉甸甸的,卻很踏實。
同事們起哄要她請客,小美笑著答應:“明天請大家吃向陽師傅做的桂花凍,讓你們也嘗嘗‘金牌導游推薦菜’的味道。”她看著大家雀躍的樣子,突然覺得,這份工作的意義從來不是獲得多少表揚,而是能把熱愛的家鄉(xiāng)、喜歡的故事、在乎的人,都變成值得分享的風景,讓每個來過的人,都能帶著溫暖的回憶離開。
下班時,夕陽把旅行社的玻璃窗染成了蜜糖色。小美抱著錦旗往家走,帆布包上的銀杏葉晃得輕,像在哼著歌。路過酒店時,她看見向陽正站在門口等她,手里舉著塊新做的桂花凍,透明的凍體在夕陽下泛著金,像把今天的榮耀都凍在了里面。
“恭喜你。”向陽把桂花凍往她手里塞,指尖在錦旗的流蘇上碰了碰,“我就知道你能行。”他的聲音很輕,卻帶著真誠的喜悅,“老板說以后你的團來吃飯,都給最前排的位置,能看見廚房的操作間。”
小美舀了勺桂花凍,甜香在舌尖漫開時,突然覺得眼眶有點熱。她知道,自己能獲得認可,離不開向陽的美食加持,離不開游客的包容喜愛,更離不開這份把故事講進人心的熱愛。就像這桂花凍,要經(jīng)過選材、熬煮、冷藏,才能凝成透明的美好,她的工作也是如此,要經(jīng)過用心、積累、打磨,才能獲得認可。
“以后我們繼續(xù)合作。”小美舉著桂花凍,像舉著獎杯,“你做更好吃的菜,我講更好聽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廬山的好。”
向陽笑著點頭,夕陽把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像條通往未來的路。他知道,小美的認可不是終點,是新的起點——就像她帶的團,每次結束都是新故事的開始,而他們的故事,會在廬山的山水間,一直延續(xù)下去,帶著美食的香,帶著故事的暖,走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晚風里傳來酒店后廚的香氣,桂花、蓮子、凍米糖的味道混在一起,像把今天的喜悅都裹在了里面。小美看著手里的錦旗,突然覺得,這不僅是對她工作的認可,更是對所有像她一樣,用心守護家鄉(xiāng)風景與故事的人的肯定。而這,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