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那些年的瘋狂與愛樂之城的沉默
- 華娛重生,專捧不紅演員
- 大頭帥哥
- 2456字
- 2025-08-15 01:41:52
2006年10月8日清晨五點半,洛杉磯Griffith天文臺的山路上還籠罩著薄霧。
劉燦站在蜿蜒的盤山公路邊緣,手中捧著一杯早已冷透的咖啡。他身后停著三輛低調的黑色商務車,車身上沒有任何劇組標識——這可能是好萊塢歷史上最隱秘的電影開機日。
“劉導,設備都調試好了?!?
攝影師曹郁從天文臺的臺階上快步走下來,手里拿著測光表,“日出時的金色光線能維持25分鐘?!?
他的聲音壓得很低,仿佛在策劃一場秘密行動。確實,整個劇組簽了嚴格的保密協議,連場記板都用了無標識的空白款。
景田裹著件的牛仔套裝從化妝車走出來,素顏的臉上還帶著晨起的困倦。她手里那本翻爛的劇本上貼滿了彩色標簽,英文臺詞旁邊全是拼音標注。
“導演,我昨晚又看了三遍《雨中曲》...”她的聲音有些發虛,不知是因為寒冷還是緊張。
“放輕松,今天只是試拍?!?
劉燦接過助理遞來的導演取景器,突然皺眉轉向舞蹈指導兼配角劉巖,“景田的站姿還是太'中國舞'了,百老匯的踢踏舞要更...”
話未說完,他的手臂突然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示范著爵士舞特有的松弛感。
就在這時,索尼經典的制片人大衛·林道夫帶著兩份文件匆匆趕來。這位捧紅過《臥虎藏龍》的金牌制片人,此刻像個普通場工一樣穿著皺巴巴的格子襯衫。
“好消息和壞消息?!彼鴼庹f,“壞消息是5號公路的拍攝許可每天只有三小時窗口期。好消息是...”他神秘地眨眨眼,“我搞到了洛杉磯交響樂團的檔期?!?
曼努爾·米蘭達突然吹了聲口哨;這位剛嶄露頭角的音樂才子,正蹲在路邊調試一臺老式卡帶錄音機。
“聽聽這個!”他按下播放鍵,一段融合了爵士與鋼琴旋律的demo流淌而出,“我重新編了開場曲的第三樂章?!?
劉燦閉眼聽了十秒,突然轉向景田:“還記得上周練的華爾茲嗎?就著這個節奏試試。”
令人驚訝的是,原本緊張的景田隨著音樂舒展身體,在晨光中完成了漂亮的連續旋轉。
米蘭達瞪大眼睛:“見鬼,她學得比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學生還快!”
天文臺的保安悄悄打開側門,沖劇組比了個手勢。曹郁立即指揮燈光組就位,十盞ARRI鏑燈在黑暗中亮起暖黃色的光。劉燦最后檢查了一遍分鏡腳本——那上面用紅筆圈出的第一個鏡頭,正是致敬《西區故事》的經典俯瞰長鏡頭。
“安靜!”北電塞進來的副導演申奧突然低喝。
整個劇組瞬間凝固,只有攝影機的電子音在寂靜中格外清晰。劉燦深吸一口氣,看向取景框里沐浴在破曉微光中的洛杉磯全景。
“《愛樂之城》,第一場第一鏡,開始!”
在萬公里外的BJ,此刻正是《那些年》最瘋狂的票房時刻。
.......
2006年國慶檔,《那些年》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兩岸三地市場。
內地院線經理們看著不斷刷新的票房數據目瞪口呆——這部投資僅800萬的青春片,單日最高票房突破1340萬,上座率維持在驚人的85%以上。
新影聯院線副總周鐵東在接受《中國電影報》采訪時坦言:“我們緊急調整了30%的排片,還是滿足不了觀眾需求?!?
香港《明報》用“陸片旋風”來形容這次觀影狂潮,銅鑼灣影院經理李志明表示:“很多觀眾是帶著紙巾來看第二遍的?!?
臺灣《聯合報》則注意到一個有趣現象:影片中“傳紙條”“課桌刻字”等細節,讓當地觀眾直呼“原來兩岸學生的青春記憶如此相似。”
《南方都市報》娛樂版用整個頭版報道:“《那些年》改寫青春片歷史”,配圖是王珞丹在雨中告白的經典鏡頭。
《新京報》則聚焦行業影響:“火山影視三連爆:從《爆裂鼓手》到《127小時》再到《那些年》,小成本電影的新范式?!?
網絡上的討論更是熱火朝天,新浪娛樂專題頁面訪問量突破3000萬,天涯論壇影視版塊關于影片的討論帖累計回復超50萬條。
某知名影評人在博客中寫道:“這部電影最厲害的地方,是讓30歲的觀眾哭著走出影院,20歲的觀眾笑著開始戀愛?!?
王珞丹的經紀人在接受采訪時手機響個不停:“目前有17個代言在談,包括兩個國際品牌?!?
某廣告公司總監透露:“她現在的代言報價已經是《奮斗》時期的十倍,直逼一線女星?!?
這也引發了業內對“四小花旦”重新洗牌的討論,《時尚芭莎》甚至做了專題:“王珞丹VS劉亦菲:新生代女演員的格局之變?!?
羅涇的經歷更堪稱夢幻,這位剛畢業的北電學生,貼吧粉絲一周內從3000暴漲至80萬。
他的班主任王勁松教授笑著告訴記者:“現在表演系招生簡章都準備用他做封面了?!?
最戲劇性的是,某知名導演在采訪中透露:“華誼開價300萬要簽他,結果被告知違約金要8000萬?!?
在某慈善晚宴后臺,記者捕捉到耐人尋味的一幕:幾位當紅小生看著大屏幕上播放的《那些年》片段,表情復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演員坦言:“說不羨慕是假的,我拍多少古裝劇都換不來這樣的觀眾緣?!?
導演圈的反應更為微妙,田壯壯在采訪中表示:“路陽的成功證明了好故事的力量?!?
而某商業片大導則在私下抱怨:“現在投資方開口閉口都是'要拍《那些年》那樣的',哪有那么容易?”
華誼兄弟內部流出一份緊急會議紀要,顯示王中磊要求“必須在三個月內推出同類項目?!?
博納于東親自帶團隊赴臺,試圖購買原著小說其他作品的改編權。
最夸張的是光線傳媒,直接在公司大堂豎起倒計時牌:“距離青春片項目啟動還有57天?!?
這股跟風熱潮催生了不少荒誕現象:某公司宣布要拍《那些年》姊妹篇《這些年》,盡管根本沒有取得版權;另一個劇組更直接,把片名定為《我們的那些年》,海報設計都如出一轍。
就在全行業瘋狂追逐《那些年》熱度時,締造這個神話的核心團隊卻集體“消失”。
寧浩面對媒體追問時無奈攤手:“路陽閉關寫劇本去了,劉導在美國拍戲,我現在就是個看門的。”
這種反常舉動反而增加了神秘感;某資深制片人分析:“他們越低調,行業就越瘋狂。現在一個標著'火山影視儲備項目'的文件夾,在圈里能賣到七位數?!?
《那些年》的成功正在重塑產業規則:
1.資本市場開始重新評估青春片價值,多家基金設立專項投資。
2.影視公司紛紛成立“新導演計劃”,北電導演系畢業生突然變得搶手。
3.廣告商調整策略,校園風代言費普遍上漲30%。
4.視頻網站開始高價收購校園題材網劇。
正如《電影世界》主編在社論中所寫:“《那些年》給行業最大的啟示,是讓我們重新相信電影最本質的力量——真誠的情感永遠能打動人心。”
而在洛杉磯的片場,劉燦正看著監視器里景田的表演,露出滿意的微笑?;蛟S,下一個奇跡正在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