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觀園的病根:《紅樓夢》人物的身心困局
- 李遠達
- 2709字
- 2025-07-29 15:35:38
三、后四十回中黛玉的郁癥描寫
按照《諸病源候論》的講法,“憂愁思慮傷心”[5]。林黛玉心血暗耗,肝陰易致虧損。小說第八十三回中,王太醫所謂“關脈獨洪”,當是提示黛玉肝邪偏旺,是為郁癥。所以,黛玉得的是抑郁癥嗎?顯然無法確診。道理很簡單,傳統醫學歸納的郁癥范圍比現代醫學抑郁癥要大出不少。傳統醫學所謂郁,乃停滯之意。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三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6]到了明代,張景岳將《黃帝內經》中“五氣之郁”分為怒郁、思郁與憂郁三種進行論述,更為體系化。[7]這些顯然比現代臨床診斷中的抑郁癥范圍要更寬。盡管如此,林黛玉的郁癥,在小說中也有著非常充分的描摹。
早在前八十回中的第七十六回,四更天色,林黛玉與好姐妹史湘云在凹晶館聯句時,黛玉就曾透露出自己終年失眠。用小說里的話說是“大約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滿足的”,要知道此時的林黛玉不過是十幾歲的少女,便已失眠到如此嚴重的程度。《景岳全書·不寐》中認為:“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8]《血證論》也說:“寐者,神返舍,息歸根之謂也。”[9]黛玉之失眠,本質上是神魂不安所致。
那么,熟悉《紅樓夢》的讀者一定明白,導致黛玉神魂不安的,只能是對木石前盟、對寶玉不負自己,抱有的一絲幻想。信念成為黛玉的“心理支柱”。這也是為何后四十回林黛玉郁癥描寫增多,甚至到了鬧自殺的地步。小說第八十九回描寫黛玉一腔心事,又竊聽了紫鵑和雪雁關于寶玉定親的話,“雖不很明白,已聽得了七八分,如同將身撂在大海里一般”。這時的黛玉,“思前想后,竟應了前日夢中之讖,千愁萬恨,堆上心來。左右打算,不如早些死了,免得眼見了意外的事情,那時反倒無趣。又想到自己沒了爹娘的苦,自今以后,把身子一天一天的糟踏起來,一年半載,少不得身登清凈”。
耐人尋味的是,黛玉糟蹋身子的方式十分獨特,她選擇了舍被而眠:“紫鵑進來看時,只見黛玉被窩又蹬下來,復又給他輕輕蓋上。”(第八十九回)可能黛玉本就體質單弱,信念崩塌,尋常的著涼,也足以要了她的性命。如此求死,也極有黛玉特色了。小說中頗為出彩地呈現了黛玉糟蹋身子,寶玉已有覺察,卻不敢實言相告,因此親極反疏的微妙情感變化:
原來黛玉立定主意,自此已后,有意糟踏身子,茶飯無心,每日漸減下來。寶玉下學時,也常抽空問候,只是黛玉雖有萬千言語,自知年紀已大,又不便似小時可以柔情挑逗,所以滿腔心事,只是說不出來。寶玉欲將實言安慰,又恐黛玉生嗔,反添病癥。兩個人見了面,只得用浮言勸慰,真真是親極反疏了。
小說后四十回的描寫如何評價,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多數讀者看來,從整體上說,小說續書的藝術水準確實不如前八十回原著。不過,此處寶玉和黛玉二人因誤會各存心事,各懷芥蒂,日日見面,卻只能以浮言相勸,這就是最遙遠的心靈距離,用我們中國式的含蓄表達,正是“親極反疏”了。這一筆情感狀寫,竊以為是具有涵蓋力的。
正是由于寶黛二人情愫的難以直言,含蓄隱晦,所以雖然賈母、王夫人皆知二人之事,然而終不知此次黛玉發病的心因款曲。在小說敘述中,黛玉的疾病是一日重似一日,眼看就要不起了:
那黛玉雖有賈母王夫人等憐恤,不過請醫調治,只說黛玉常病,那里知他的心病。紫鵑等雖知其意,也不敢說。從此一天一天的減,到半月之后,腸胃日薄,一日果然粥都不能吃了。黛玉日間聽見的話,都似寶玉娶親的話,看見怡紅院中的人,無論上下,也像寶玉娶親的光景。薛姨媽來看,黛玉不見寶釵,越發起疑心,索性不要人來看望,也不肯吃藥,只要速死。睡夢之中,常聽見有人叫寶二奶奶的。一片疑心,竟成蛇影。一日竟是絕粒,粥也不喝,懨懨一息,垂斃殆盡。
如果按照正常敘事邏輯,黛玉即將內心憋悶地死去。然而續書敘述者在此筆鋒一轉,描繪了事情的轉機——小說第九十回中,小說讓紫鵑、雪雁的消息源親口轉述了老太太的心意。侍書說:“老太太心里早有了人了,就在咱們園子里的。……又聽見二奶奶說,寶玉的事,老太太總是要親上作親的,憑誰來說親,橫豎不中用。”如此,黛玉的一片疑心,化作漫天煙云,消散不見。解鈴還須系鈴人,也再次向園中之人證明了黛玉的心病之源。
然而在后四十回中受讀者詬病最多的“調包計”之后,第九十六回黛玉終于從傻大姐處獲悉了寶玉結婚的真相,小說描寫黛玉的身心反應也頗為真實:
那黛玉此時心里竟是油兒醬兒糖兒醋兒倒在一處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說不上什么味兒來了。停了一會兒,顫巍巍的說道:“你別混說了。你再混說,叫人聽見又要打你了。你去罷。”說著,自己移身要回瀟湘館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兩只腳卻像踩著棉花一般,早已軟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將來。走了半天,還沒到沁芳橋畔,原來腳下軟了。
身子沉重,腳卻軟了。黛玉的精神支柱垮了,因此“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聲,一口血直吐出來”。這段描寫膾炙人口,令人想起了《葬花吟》里“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名句。也同時引出了黛玉之死的病根。在小說第九十七回中,詳細描摹了賈母等人眼中黛玉的病癥:
賈母道:“且別管那些,先瞧瞧去是怎么樣了。”說著便起身帶著王夫人鳳姐等過來看視。見黛玉顏色如雪,并無一點血色,神氣昏沉,氣息微細。半日又咳嗽了一陣,丫頭遞了痰盒,吐出都是痰中帶血的。大家都慌了。只見黛玉微微睜眼,看見賈母在他旁邊,便喘吁吁的說道:“老太太,你白疼了我了!”賈母一聞此言,十分難受,便道:“好孩子,你養著罷,不怕的。”黛玉微微一笑,把眼又閉上了。外面丫頭進來回鳳姐道:“大夫來了。”于是大家略避。王大夫同著賈璉進來,診了脈,說道:“尚不妨事。這是郁氣傷肝,肝不藏血,所以神氣不定。如今要用斂陰止血的藥,方可望好。”
林黛玉此時已經面無血色、神氣昏沉、氣息微細、痰中帶血,用賈母的話講“不是我咒他,只怕難好”。請來的王大夫給黛玉做了臨終診斷:“郁氣傷肝,肝不藏血,所以神氣不定。”有的中醫研究者就此給出了黛玉疾病的另一種解釋:人參養榮丸等補藥過量,迫血妄行,導致了黛玉的吐血之癥。按照《內經》所記,“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10]黛玉臨終前的吐血,很可能與一直以來的服藥不對癥有關,但更關鍵的因素顯然來自情志方面。可以說,后四十回對于黛玉郁癥的描摹延續了前八十回的疾患特征,又做了一些與小說情節相匹配的延展,為讀者完整呈現了林黛玉愛戀成疾的完整生命流程。
如果以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林黛玉的疾患是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的必然結果。身體基礎、心理基礎與環境因素都是誘因,情志因素導致的身心交瘁、精神崩潰是黛玉之死的主因。為情而生,還情之債,愛戀成疾,心疾早夭,當可以概括林黛玉疾病在小說文本中的豐富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