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手搓感應爐
- 開局收音機廠,你讓我造相控陣?
- 年輕的馬師傅
- 2086字
- 2025-08-08 14:00:00
一張寫得密密麻麻的清單,被她輕輕放在了林濤的辦公桌上。
秦思源一夜未眠,雙眼帶著血絲,但精神卻異常亢奮。
清單上的字跡清秀工整,從“高頻感應爐”到“單輥急冷裝置”。
再到“高壓汞燈紫外曝光機”,每一項后面都標注了她能查到的最基礎的性能參數。
這些名詞在1980年的工廠里,聽起來就像是天方夜譚。
“清單上的這些設備,我查了很多的資料,國內只有少數幾個重點研究所才可能配備。”
秦思源的聲音有些干澀,她指著清單上的第一項。
“就說這臺感應爐,不光是爐子本身,配套的真空系統和高功率電源,不光是海峰市根本買不到,就算去省城,也需要部委的批文。”
她昨晚的興奮,在清晨接觸到現實的陽光后,迅速冷卻成了理性的憂慮。
理論的翅膀再華麗,也需要現實的跑道才能起飛。
林濤拿起那張清單,目光平靜的掃過。
他沒有去看那些陌生的設備名稱,而是直接在腦海中下達了指令。
“紅星,以這張清單為目標,進行全廠及國內現有工業資源匹配,將所有設備分解為可制造的最小單元,生成采購清單與自制藍圖。”
淡藍色的數據流在林濤的視野中飛速閃過,復雜的設備被瞬間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零件。
每一個螺絲,每一段線圈,每一塊耐火磚,都被系統與國內現有的工業產品目錄進行比對。
那些無法采購的個體,系統則立刻開始進行替代方案設計和工程圖紙的生成。
幾十秒鐘后,一份全新的,更加詳盡的方案出現在林濤的腦海里。
“走,去車間看看。”
他將那張寫滿難題的清單折好,揉了揉好像有些過載的腦袋。
兩個人來到車間里,那臺自制的柴油發電機正在新建的隔音房里發出沉穩的低吼。
工人們已經習慣了這顆強勁心臟帶來的穩定光明,生產線的節奏明顯比以前快了不少。
林濤徑直走向車間一角的廢料堆,李明華正指揮著工人將一些報廢的機床底座和鋼材分門別類。
“明華,停一下手里的活。”
林濤的聲音不大,卻讓周圍幾個工人都停下了動作。
“這種磚,咱們廠的鍋爐房還有多少?”
他從廢料堆里撿起一塊厚重的、帶著銹跡的耐火磚,在手里掂了掂。
“這是高鋁磚,耐一千四百度高溫,鍋爐房里還有一些備用的,濤哥你要這個干嘛?”
李明華有些摸不著頭腦。
“把這個拆了,里面的銅線圈小心別弄斷,我有用。”
林濤沒有直接回答,他用腳尖踢了踢一個報廢的大型變壓器外殼。
“那臺車床的底座留下,其他部分拆掉,我們需要一個穩固的平臺。”
他又指了指不遠處一臺閑置的老式車床。
李明華和周圍的工人們面面相覷,完全不明白廠長要做什么。
這些都是要當廢鐵賣掉的東西。
秦思源跟在后面,看著林濤熟練的在廢料堆里挑揀著各種看似無用的零件,心中的困惑越來越深。
她清單上的那些精密設備,難道能用這些廢銅爛鐵造出來?
林濤似乎看穿了她的疑惑,他拿起一根粉筆,在車間一塊空曠的水泥地上,開始畫起了草圖。
他的動作很快,線條簡單卻精準。
一個爐體的基本輪廓,線圈的纏繞方式,冷卻水管的走向,都在他筆下迅速成型。
“我們自己造一臺感應爐。”
林濤畫完最后一筆,直起身子,看著目瞪口呆的李明華。
“自己造?”
李明華的聲音都變了調。
“濤哥,那可是感應爐!高頻高壓的,要專門的電子管來控制,咱們哪有那個技術?”
“電子管我們沒有,但晶閘管,市無線電一廠不是引進了生產線嗎?”
林濤拍了拍手上的粉筆灰。
“我去想辦法弄一批過來,至于控制電路,沒那么復雜。”
林濤說的輕巧,高頻感應爐最核心的部件,就是高頻電源。
當時國內外使用的還是電子管高頻電源,而林濤提到的晶閘管,則是進入了半導體電源的先進時代。
“按這個圖來,用多路晶閘管并聯觸發,雖然笨了點,但功率足夠了。”
他說著,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本子,撕下一頁紙,迅速畫了一個電路圖遞給李明華。
李明華接過那張圖紙,上面的電路符號他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的方式卻聞所未聞。
他看不懂其中的原理,但他看懂了圖紙的嚴謹和清晰,每一個元件的參數都標注得明明白白。
他想起了前幾天林濤憑空畫出渦輪葉輪加工參數時的情景,心中的疑慮頓時消散了大半。
“行!我這就帶人去拆變壓器!”
李明華把圖紙小心翼翼的折好,揣進胸口的口袋,轉身就去叫人了。
工人們的行動力是驚人的。
在李明華的指揮下,那臺巨大的變壓器很快被大卸八塊,一圈圈泛著暗紅色光澤的銅線被完整的取了出來。
老式車床也被拆解,只留下一個沉重的鑄鐵底座。
秦思源站在一旁,看著眼前這熱火朝天的景象,感覺自己像是在做夢。
她腦海里那些關于設備引進、技術論證的復雜流程,在這里被簡化成了最直接的兩個字:制造。
她走到林濤畫的草圖前,蹲下身子仔細研究。
這個設計非常巧妙,它避開了所有難以獲得的精密部件,用最樸素的材料和工藝,去實現一個復雜的功能。
雖然實際的使用效果會有所減弱,整體的體積也會增加不少。
但卻實打實的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比如爐體的隔熱,沒有用昂貴的陶瓷纖維,而是用了高鋁磚和石棉板的多層復合結構。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一種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將工程智慧發揮到極致的藝術。
她抬起頭,看向那個正在指揮工人搬運耐火磚的年輕廠長。
他的白襯衫袖子卷到了手肘,手臂上沾著油污和灰塵。
在車間嘈雜的背景音中,他的身影顯得異常沉穩。
秦思源忽然明白,她留下來的決定,或許是她這輩子做過的最正確的一件事。
在這里,她學到的,將遠遠不止是書本上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