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研究磁頭
- 開局收音機廠,你讓我造相控陣?
- 年輕的馬師傅
- 2059字
- 2025-08-08 08:00:00
三天后的深夜時分,秦思源依然在辦公室里埋頭計算。
桌上的茶水早已涼透,配發的加班糕點還擱在搪瓷盤里。
她面前攤開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各種磁性材料的性能參數。
日本進口的磁頭之所以音質出色,關鍵在于磁隙的精度和磁性材料的選擇。
國產磁頭普遍存在磁隙過寬、材料磁導率不均勻的問題,導致頻響特性差,失真嚴重。
她用圓珠筆在紙上畫著磁頭的結構示意圖,每一個尺寸都標注得極其精確。
磁隙寬度必須控制在2-3微米之間,這對加工精度的要求幾乎達到了極限。
“還沒休息?”
林濤敲門而入,手里端著一杯熱騰騰的牛奶。
夜班保安剛剛巡邏完畢,整個廠區只有這間辦公室還亮著燈。
“睡不著。”
秦思源接過牛奶,溫熱的液體讓她僵硬的手指稍稍緩解。
“這個磁頭的技術難度比我想象的還要大。”
林濤走到辦公桌前,看著那些復雜的計算公式。
秦思源的字跡很工整,每一個字母都寫得端端正正,像是印刷體一般。
“遇到什么困難了?”
“還是材料的問題。”
秦思源揉了揉疲憊的眼睛。
“傳統的鐵氧體磁性材料磁導率雖然高,但頻響特性不理想,而坡莫合金雖然頻響好,但加工性能差,而且價格昂貴。”
林濤點燃一根煙,在辦公室里踱著步。
窗外的夜風吹動著樹枝,發出沙沙的響聲。
車間里的發電機依然在轟鳴,那道獨特的渦輪嘯叫聲已經成為新陽廠夜晚的背景音。
“紅星,分析磁頭材料的最優解決方案。”
他在心中默念。
林濤的最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廠區的內部規劃上,磁頭的生產問題僅僅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檢索中,目標:高磁導率、低損耗、易加工的磁性材料。”
“分析完成。建議采用非晶態合金材料,具體成分為Fe78Si9B13。該材料具有優異的軟磁性能,矯頑力極低,磁導率可達8萬以上。制備方法:急冷凝固技術,冷卻速度需達到每秒100萬度。”
“另外,磁隙對位精度問題可通過光刻技術解決,建議制作光刻模板,利用紫外線曝光定位,精度可控制在1微米以內。”
紅星提供的解決方案雖然超前,但基本原理并不復雜。
關鍵是如何在1980年的技術條件下,實現這些工藝。
“思源,你聽說過非晶態材料嗎?”
林濤在她對面坐下,煙霧在昏黃的燈光下緩緩上升。
“非晶態?你是說玻璃那種無規則原子排列的結構?”
秦思源放下圓珠筆,眉頭微皺。
“對,就是那種。”
林濤彈了彈煙灰,秦思源果然是見多識廣。
“如果用非晶態的鐵硅硼合金做磁頭材料,會怎么樣?”
“非晶態金屬?”
秦思源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
“這個想法很有意思,從理論上來說,非晶態合金沒有晶界,磁疇結構更加均勻,磁導率應該會很高。”
她重新拿起筆,在紙上快速計算著。
“但是怎么制備?金屬的非晶態需要極高的冷卻速度,實驗室里都很難做到。”
“急冷凝固技術。”
林濤壓低了聲音。
“用高頻感應爐把合金熔化,然后噴射到高速旋轉的銅輥上,瞬間冷卻成薄帶。”
秦思源的筆停在了紙上,她抬起頭,目光中帶著震驚。
這種工藝她在國外期刊上見過,但那是最先進的材料制備技術,連哈工大的實驗室都沒有相關設備。
“你從哪里了解到這種工藝的?”
她的聲音有些顫抖。
“看過一些資料。”
林濤模糊的回答。
“關鍵是磁隙的加工精度問題,你有什么想法?”
秦思源重新低下頭,在紙上畫著磁頭的剖面圖。
傳統的機械加工方法根本無法達到微米級的精度,必須想其他辦法。
“光刻技術。”
她突然抬起頭,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用照相制版的原理,先制作一個精確的模板,然后用紫外線曝光定位。”
林濤滿意的點了點頭。
“具體怎么操作?”
秦思源的技術直覺確實敏銳,能夠很快理解他提供的思路。
“首先需要感光材料,可以用重鉻酸鹽明膠。”
秦思源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然后制作掩膜版,用高精度的照相技術把磁隙的形狀記錄在玻璃板上,最后通過紫外線曝光,在磁頭材料表面形成精確的圖案。”
辦公室里的鐘表指針指向了凌晨兩點,但兩個人的討論卻越來越熱烈。
秦思源不停的在紙上畫著示意圖,林濤則在一旁補充著各種技術細節。
“感應爐的功率需要多大?”
她問道。
“50千瓦應該夠了,銅輥的線速度要達到每秒30米以上,這樣才能保證足夠的冷卻速度。”
“紫外線光源用什么?”
“高壓汞燈,365納米波長的紫外線效果最好。”
窗外的夜色開始泛白,春日的黎明帶著一絲寒意。
秦思源的筆記本上已經記滿了密密麻麻的技術參數和工藝流程圖。
“設備清單我明天就能列出來。”
她合上筆記本,臉上帶著疲憊但興奮的笑容。
“雖然難度很大,但確實有實現的可能。”
“經費方面你不用擔心,需要什么設備盡管提。”
林濤將煙頭掐滅在煙灰缸里。
“那些設備恐怕很貴。”
秦思源有些擔心。
“感應爐加上輔助設備,至少要幾萬塊錢。”
“技術突破需要投入,這個我明白。”
林濤站起身,走到窗前。
“廠里有激光打印機,可以隨時給你使用。”
林濤的話說的輕描淡寫,好像那臺價值十五萬的激光打印機,就像一個電飯鍋一樣。
秦思源這才明白,林濤是一個真正懂得,并且尊重科學和技術的人。
“而且我們一旦成功,咱們就能擺脫對進口磁頭的依賴,這個價值是無法估算的。”
晨曦透過玻璃窗灑進辦公室,將桌上的圖紙照得一片金黃。
秦思源看著那些密密麻麻的計算公式,心中涌起一種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她知道,這將是一場艱難的技術攻關,但也可能是改變整個國產音響行業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