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深度開發(晚上還有一章)
- 開局收音機廠,你讓我造相控陣?
- 年輕的馬師傅
- 2131字
- 2025-08-03 14:00:00
第二天上午九點,海峰市政府的轎車緩緩駛進新陽廠的大門。
車輪碾過地面上的積雪,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
陳領導從后座走下來,身穿厚重的軍綠色棉大衣,臉色略顯凝重。
林濤站在辦公樓門口迎接,身后跟著王紅林和李明華。
三月的海峰市依然寒冷,呼出的白氣在空中快速消散。
“林廠長,打擾了。”
陳領導摘下棉帽,露出花白的頭發。
“今天來是想和你商量一下鋼鐵廠的事情。”
“陳領導請進,里面暖和。”
林濤側身讓路,引導陳領導走進辦公樓。
辦公室里的暖氣片散發著溫熱的氣息,墻上貼著各種技術圖紙和生產計劃表。
陳領導坐在沙發上,接過王紅林遞來的熱茶。
“林廠長,鋼鐵廠現在確實遇到了困難。”
陳領導放下茶缸,聲音中帶著疲憊。
“庫存積壓嚴重,工人工資都快發不出來了。”
“陳領導,當初他們漲價的時候,可沒考慮過我們的困難。”
林濤點燃一根煙,白色的煙霧在辦公室里緩緩上升。
“我知道,我知道。”
陳領導連連點頭,從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
“但現在鋼鐵廠如果垮了,全市三千多名工人的生計都成問題。”
文件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海峰鋼鐵廠的財務狀況,虧損數字觸目驚心。
林濤掃了一眼,心中已經有了計較。
窗外傳來汽車引擎聲,一輛破舊的北京吉普停在辦公樓前。
海峰鋼鐵廠的老陳和廠長老趙從車上下來,兩人的臉色都很難看。
“陳領導,鋼鐵廠的領導也來了。”
王紅林從窗戶看到外面的情況,小聲提醒道。
幾分鐘后,老陳和老趙被引進辦公室。
老趙是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穿著褪色的藍色工裝,手里拿著一頂破舊的棉帽。
“林廠長,這次是我們錯了。”
老趙一進門就主動道歉,聲音有些哽咽。
“當初漲價的決定確實欠考慮,現在我們想重新合作。”
老陳站在一旁,低著頭不敢看林濤的眼睛。
辦公室里的氣氛有些尷尬,只有暖氣片的水流聲和遠處車間的機器轟鳴。
“老趙,當初你們可是很硬氣的。”
林濤彈了彈煙灰,煙灰在煙灰缸里散開。
“現在又想起合作了?”
“林廠長,都是為了海峰市的發展。”
陳領導站起身,走到窗前。
“鋼鐵廠和新陽廠都是我們的支柱企業,應該互相支持。”
遠處的鋼鐵廠煙囪依然在冒著黑煙,但產量已經大幅下降。
幾個月前還氣勢洶洶的巨無霸,現在卻要低頭求人。
“每噸580元,一次性采購3000噸。”
林濤最終開出了條件,聲音平靜但不容商量。
“貨款半年后結清,以后的合作按照市場價執行。”
老趙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580元一噸也就勉強能夠算是成本價。
但看著陳領導期待的眼神,他最終還是點了點頭。
“成交。”
老趙伸出顫抖的手,與林濤握手。
“希望我們能重新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下午兩點,新陽廠技術科的實驗室里,李明華正在研究一塊綠色的電路板。
這塊板子只有火柴盒大小,但上面密密麻麻布滿了細如發絲的銅線。
“濤哥,這個多層電路板的工藝確實復雜。”
李明華戴著放大鏡,仔細觀察著電路板的結構。
“現在咱們只能做單層板,要想做多層的,設備和工藝都得升級。”
林濤拿起一塊樣品,在燈光下仔細端詳。
這是從日本進口的隨身聽上拆下來的電路板,工藝精湛,集成度很高。
“紅星,分析多層PCB板的制造工藝。”
“分析完成:以當前技術條件,可采用簡化工藝制造雙層至四層板,成本可控制在單層板的1.5倍。”
實驗室里擺放著各種化學試劑,玻璃瓶在日光燈下反射著不同顏色的光芒。
蝕刻液散發著刺鼻的氣味,即使開著排風扇,空氣中依然彌漫著化學品的味道。
“紅星,設計一套適合國內現有工藝水平的層壓機方案。”林濤在心中默念。
“設計完成:采用液壓系統提供壓力,電阻加熱提供溫度,機械結構簡化為鋼板焊接框架。預計制造成本8萬元,性能可達到進口設備的70%。”
實驗室里的化學味道越來越濃,李明華打開了所有的排風扇。電風扇的葉片在日光燈下快速旋轉,帶走了部分刺鼻的氣味。
“濤哥,還有個問題。”
李明華指著桌上的一張技術圖紙。
“咱們現在的電路設計都是手工繪制,聽說國外有種激光打印機,能直接打印電路圖。”
林濤點燃一根煙,白色的煙霧在實驗室里裊裊上升。
1980年的激光打印機還是個新鮮事物,國內幾乎沒有相關設備。
“激光打印機多少錢一臺?”
“我托人打聽過,進口的要十五萬人民幣,還有更貴的要二十萬。”
李明華翻開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上面記錄著各種進口設備的價格信息。
辦公室外傳來腳步聲,王紅林推門而入,手里拿著一份剛剛收到的電報。
黃色的電報紙在他手中微微顫抖。
“濤哥,廣交會那邊來消息了。”
王紅林將電報遞給林濤。
“說是有好幾個外商對咱們的隨身聽很感興趣,想要大批量訂購。”
“紅林,立即聯系廣交會,告訴他們我們有現貨供應。”
林濤將電報放在實驗臺上,聲音中帶著不易察覺的興奮。
“另外,聯系大連港務局,咱們需要租用專門的出口倉庫。”
王紅林點點頭,匆匆離開了實驗室。
他的腳步聲在走廊里回蕩,顯得格外急促。
下午四點,二機廠的機械加工車間里傳出陣陣金屬切削聲。
幾個技術工人正在制造層壓機的關鍵部件,火花在車床上飛濺,照亮了工人們專注的臉龐。
車間主任老張穿著油污斑斑的工裝,手里拿著一張技術圖紙。
圖紙上密密麻麻標注著各種尺寸參數,每一個數字都要求精確到0.1毫米。
“小王,這個壓力缸的內徑一定要控制在50毫米,誤差不能超過0.05。”
老張指著圖紙上的一個部件,聲音在車間的機器轟鳴中顯得有些模糊。
操作車床的小王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戴著安全帽,全神貫注的控制著刀具的進給速度。
金屬屑像雪花一樣紛紛落下,在地面上堆成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