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海峰市第二機械廠
- 開局收音機廠,你讓我造相控陣?
- 年輕的馬師傅
- 2115字
- 2025-07-30 18:00:00
趙副領導先是沉默了片刻,手指輕敲著桌面,發出有節奏的“嗒嗒”聲。
會議室里面的空氣似乎凝固了,連窗外工人們的說笑聲都顯得格外清晰。
“你想要第二機械廠?”
趙副領導轉過頭看向陳領導,眼神中帶著詢問。
這個廠子建于五八年,當時是為了響應大發展的號召匆忙上馬的項目。
占地面積足足有三百畝,擁有完整的機械加工生產線,還有自己的鐵路專線接入南北鐵路。
在那個年代來說,這樣的配置可以說是相當豪華了。
可惜好景不長,由于產品定位不準、設備老化嚴重,加上管理混亂,第二機械廠從七五年開始就連年虧損。
直到今年上半年終于撐不下去了,正式對外宣布停產。
三百多名職工全部轉崗分流,廠房設備全部閑置。
陳領導連忙點頭,臉上閃過一絲尷尬。
“是的,那個廠子確實停產了,設備老化嚴重,產品也跟不上市場需求,現在每個月還要市里貼補幾萬塊錢的維護費用。”
“紅星,分析陳領導的表情變化和語言特征。”
林濤在心中默念。
“分析完成:目標人物表現出明顯的負擔心理。語言中暴露財政壓力。判斷:第二機械廠已成為市里的沉重包袱,轉讓意愿度極高。”
“建議:適當表現出承擔風險的決心,增加談判籌碼。”
“趙領導,我知道第二機械廠的情況不太好,但我們新陽廠有信心把它盤活。那里有現成的廠房和鐵路專線,對我們擴大生產很有幫助。”
林濤端起茶杯輕抿一口,目光堅定的看著趙副領導。
趙副領導緩緩站起身,走到窗前。
秋日的陽光透過玻璃灑在他的身上,在地面投下一道長長的影子。
遠處第二機械廠的幾根煙囪清晰可見,但早已沒有了往日的煙霧繚繞。
“林濤同志,第二機械廠占地三百多畝,固定資產價值不菲。”
陳領導十分認真的看著林濤。
“你確定能接得下來?”
王紅林在一旁聽得心驚肉跳,三百多畝的大廠,那得多少錢?
他偷偷看了一眼林濤,卻發現廠長的神色依然平靜如水。
“我們廠現在每個月的利潤有十幾萬,而且訂單還在不斷增加。”
林濤的聲音平穩有力。
“只要省里和市里支持,我們有能力承擔這個責任。”
陳領導在桌下的手已經攥出了汗,十幾萬的月利潤,這個數字讓他都感到震驚。
新陽廠的發展速度遠超他的想象。
趙副領導轉過身,目光在林濤臉上停留了幾秒鐘。
這個年輕人的眼神清澈而堅定,沒有絲毫的虛張聲勢。
“好!我答應你。”
趙副領導重新回到座位上。
“第二機械廠的資產轉讓給新陽廠,具體的手續讓市里配合辦理。”
會議室里響起一片輕微的議論聲,考察組的成員們紛紛在筆記本上記錄著什么。
陳領導長出了一口氣,臉上的緊張表情終于放松下來。
“不過有個條件。”
趙副領導的話音一轉,會議室再次安靜下來。
“技術圖紙必須在一周內全部移交,而且要派技術人員到省里進行詳細講解。”
林濤點了點頭。
“沒問題,我會安排李明華和幾個技術骨干配合工作。”
“還有一點。”
趙副領導的眼神變得嚴肅起來。
“你們廠的技術保密工作要加強,這些技術在正式推廣之前,不能外泄。”
“明白。”
林濤的回答簡潔有力。
會議結束后,趙副領導一行人離開了新陽廠。
黑色的上海牌轎車緩緩駛出廠門,在秋日的陽光下漸行漸遠。
林濤站在辦公樓前,望著遠去的車隊,心中五味雜陳。
技術圖紙的上交是必然的,但第二機械廠的獲得卻是意外之喜。
“濤哥,咱們真的要接手第二機械廠?”
王紅林走到林濤身邊,聲音中帶著擔憂。
“那可是個大攤子啊。”
“紅星,分析第二機械廠的戰略價值。”
“分析完成:第二機械廠具備以下優勢:一、占地面積廣闊,可容納大規模生產線;”
“二、擁有重型機械加工能力,可生產精密設備零部件;”
“三、鐵路專線直通,運輸成本大幅降低;”
“四、熟練工人儲備豐富,可快速組建生產團隊。綜合評估:該資產對未來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是布局重工業的最佳跳板。”
林濤轉過身,看著廠區里忙碌的工人們。
午休時間即將結束,人們陸續返回車間。
機器的轟鳴聲再次響起,這是工業生產最美妙的音符。
“紅林,第二機械廠不是包袱,是我們的機會。”
林濤的聲音充滿了信心。
“那里有我們需要的一切,廠房、設備、還有經驗豐富的老工人。”
李明華從技術科匆匆趕來,手里拿著一摞圖紙。
“濤哥,省里要的技術資料我已經開始整理了,大概需要三天時間能全部完成。”
“辛苦了,明華。”
林濤接過圖紙掃了一眼。
“記住,該給的我們一分不少,但改進的工藝參數要有所保留。”
李明華點了點頭,眼神中閃過一絲理解。
技術共享是一回事,但完全透明又是另一回事。
夕陽西下,新陽廠的生產線依然在忙碌運轉。
車間里的燈光透過窗戶灑向廠區,工人們挑燈夜戰的熱情絲毫不減。
遠處海峰鋼鐵廠的高爐噴吐著火焰,將半邊天空染成橘紅色。
林濤獨自站在辦公室里,透過窗戶眺望著第二機械廠的方向。
那里的幾根煙囪在夜色中顯得格外醒目,雖然已經停止冒煙,但依然昭示著曾經的輝煌。
“紅星,制定第二機械廠的改造計劃。”
“計劃生成中:第一階段,清理整頓現有設備,恢復基礎生產能力;第二階段,引入精密加工設備,建立零部件供應體系;第三階段,發展重型機械制造,向高端裝備進軍。預計總投資需求:八十萬元,回收周期:十八個月。”
八十萬的投資,這在1979年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
但林濤心中有數,憑借新陽廠目前的盈利能力,這個投資完全可以承受。
更重要的是,第二機械廠將成為他布局未來的重要棋子。
在那個即將到來的開放大潮中,誰掌握了先進的制造能力,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