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精惟一:《人民中國》70載年輪紀略
- 王眾一編著
- 1503字
- 2025-07-18 14:29:15
自序
日文版月刊《人民中國》創辦于1953年,2023年迎來創刊70周年。1989年我加入《人民中國》工作團隊以來,在老一代熱心的傳幫帶下成長為一名對日傳播骨干,一輩子致力于做這本期刊。
1998年起,我全面接手雜志編務工作,算來已有25個春秋,被正式任命為總編輯也有16個年頭。一路走來,這本我為之奉獻畢生的刊物,她的發展歷程中的三分之一我得以見證,并在新世紀里和團隊將《人民中國》20 世紀的輝煌繼承下來發展到今天。
這本刊物見證了新中國70多年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滄桑歷程;見證了中日關系從民到官,從涓涓細流到匯成洪流,從恢復邦交到走向深入的曲折起伏的70年發展歷史;也見證了70多年來中國人民的時代表情與奮斗故事;更見證著幾代對日傳播工作者和日本同事一道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為持久有效說明中國,為推進兩國人民友好,為促進民心相通而付出的70年心血。
作為一本只用一種語言,只針對一個國家的國際傳播刊物,《人民中國》可謂絕無僅有,不可復制;透過70年雕刻時光所記載下來的時代年輪,可以看到不同時期期刊團隊艱辛探索,精品辦刊,保持刊物內容“骨密度”的不懈努力。
討論中日關系時,我們往往會仰望“歷史的天空”,緬懷那些做出歷史貢獻的璀璨星漢。而我構思此書時,翻閱著浩瀚的文本史料,想象著無數人參與其中推動兩國關系發展的時代瞬間,腦海里浮現出“歷史的年輪”的影子。《人民中國》70 多年版面及不同時代的讀者、作者與期刊團隊的“時代感言”,佐證了“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這一論斷。
于是我想到這本書的兩大構成來源。
一是逐年精選信息豐富的圖文并茂的版面,提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年代話題串聯成措辭精煉的個人點評。年度點評文字大都在900字以內,交代時代背景,解讀策劃意圖,總結傳播效果,形成版面與點評交織而成的“年輪紀略”,通過刊物的成長歷程,聚點成線地呈現這本紙刊從文字為主的黑白印刷,逐步發展為文字、圖片、設計三條語言線索并重的全彩雜志的演進過程,以及獨特的《人民中國》圖文版面美學的形成始末。
二是每逢5周年或10周年策劃的紀念特輯,有名人撰寫的紀念文章,有日本讀者寫來的感想,有紀念活動的詳細報道,也有幾代雜志團隊成員的辦刊暢談,內容豐富,時代特點鮮明,是有關我國國際傳播期刊的寶貴證言。
精選版面與紀念特輯文字,與點評互成經緯,勾勒出“歷史的年輪”的輪廓。選用的版面聚焦在普通人層面的內容上,更加能夠反映本書要表達的敘事主題。全書以每10年為一個時期,共設七章,下設節、篇,使時代感得以清晰地凸顯出來,也便于讀者檢索、查閱。
關于書名,源自《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段話,取其中“惟精惟一”一句,既寓意《人民中國》堅守“一國一策,精品辦刊”的不變初心,也體現了《人民中國》說明中國立場努力爭取多數,堅守人民友好,維護中日關系大局的歷史使命。
希望此書問世具有回顧歷史,昭示未來的意義;特別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今天,鼓舞后來者不忘根本,保持本色,守正創新,擦亮傳統品牌,再創新的輝煌。也希望此書具有傳播學研究的文獻價值,可為研究中日交流史和對日傳播史提供豐富生動的案例參考。
最后,感謝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林崇珍、錢海澎、尹莉、徐崢榕等在編輯資料收集整理以及歷年創刊紀念號的翻譯等方面作出的貢獻;感謝新星出版社姜淮、汪欣、李界芳等朋友為此書出版付出的心血;感謝冷暖兒女士為本書所做的精彩設計;感謝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陳文戈主任和新星出版社馬汝軍社長對本書編寫與出版給予的全力支持;特別感謝《人民中國》的創刊員工、93 歲高齡的文化部原副部長劉德有先生為本書作序,使此書的完整性具有了特別的意義。
王眾一
2024年10月31日記于山水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