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精惟一:《人民中國》70載年輪紀略
- 王眾一編著
- 5358字
- 2025-07-18 14:29:15
序言
著名媒體人王眾一同志最近推出兩部著作,其中一部,就是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惟精惟一》。付梓前,眾一同志囑我作序。我自知不配,深感惶恐,但卻之不恭,欣然承諾,信筆亂揮,以塞其責。
眾一同志為何要我來寫序?我想,這可能與這本書的主題——我國編譯出版的一本面向東鄰日本讀者的月刊——日文版《人民中國》有關吧。
說到《人民中國》雜志,王眾一同志1989年由吉林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后即來北京,在外文局《人民中國》編輯部從事編譯工作,長達34年之久,其中在總編輯的崗位上運籌帷幄,奮斗了15年,于2023年夏光榮卸任。而我本人則在70多年前—1952年由大連調至北京,參與了《人民中國》的創刊,并工作了12年。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和眾一同志是“前后同事”,也是忘年之交。
俗話說,先睹為快。這本書在付梓前,我有機會看到大樣。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書名:“惟精惟一”,典雅,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惟精惟一”一語,出自《尚書·大禹謨》:“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為:精益求精,只做獨一無二的事;而做事一定要符合規律,要一心一意行正道,冷靜平衡,避免走極端。此言,可謂飽含人生真諦和哲理。據作者告訴我,他之所以要選此作為書名,是因為《人民中國》日文版是我國編譯出版的唯一一本只用一種語言(日語),并只針對一個國家(日本)的國際傳播刊物。它寓意《人民中國》堅守“一國一策,精品辦刊”的不變初心,同時也體現了《人民中國》堅守人民友好,爭取多數,維護中日關系大局的歷史使命。
《人民中國》的創刊有一個大的背景:“二戰”后,美國軍事占領日本,對中國實行遏制政策。日本政府死心塌地追隨美國,敵視中國,而廣大日本人民則普遍強烈要求跟中國友好,但也有許多人對新生的中國尚不甚了解或存有疑慮。
據我所知,在20世紀50年代初,根據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并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對日工作的實踐,中國逐步形成了一條對日政策的總方針。這條總方針概括起來就是:“發展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孤立美國,或使日本逐步擺脫美國控制,間接地影響日本人民,給日本政府以壓力,迫使日本改變對中國的關系,逐步實現中日關系正常化。”(見《中共中央關于對日政策和對日活動的方針和計劃》)我認為,在中日復交前的1953年《人民中國》日文版誕生,是完全符合這一總方針的精神的。記得在雜志創刊初期,上級確定的具體的辦刊方針是:“報道新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成就和中國人民的自由幸福生活,宣傳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反對侵略、保衛和平的斗爭,以爭取日本人民對中國有正確的認識,增進中國和日本兩國之間的友誼,為保衛遠東和世界和平而共同斗爭。”
平心而論,初期的《人民中國》日文版的針對性不強,總的來說,時事性的成分過重,空泛和一般化的議論文字較多,而有系統地介紹中國人民各方面生活與中國基本情況的文章少一些。當時中國被西方稱為“竹幕國家”,如前所述,受到帝國主義者的“遏制”和封鎖,又由于親美反華的日本當局無理阻撓,從日本到中國來訪的人寥寥無幾。因此對于日本來說,中國既是近鄰,又是很“遙遠”的國家。在那樣一種情況下,《人民中國》日文版成為日本人了解中國信息的一條重要渠道。除了“北京對日廣播”,就只有這本日文版的《人民中國》了。如何提高日文版《人民中國》的針對性,進一步擴大讀者,是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課題。
《人民中國》自創刊以來,70年間隨著形勢的變化,辦刊方針在表述上雖有某些調整,但總的精神始終沒有改變。
縱觀眾一同志《惟精惟一》這部新作,我認為,這本書實際上是他對《人民中國》70年光輝歷程的一次總回顧,也是他站在今天的高度,為中國的傳播學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和中國對日傳播史研究提供的寶貴史料和值得珍視的模板。
眾一同志說,他在回眸歷史時有一個重要發現:《人民中國》在長達 70年的漫長歷程中,每逢5周年和10周年,都策劃了反映時代特點的紀念“特輯”,而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特輯”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和圖片,用一句話來概括,可以說是以點帶面地勾勒出了“歷史的年輪”。
“年輪”,多么生動的比喻啊!“年輪”象征著生命力,象征著剛強、勇氣和毅力!眾一同志在這本書中,不僅回顧了70年來《人民中國》的發展歷程,而且還分階段進行了梳理和小結,并畫龍點睛地進行了點評。這是以往沒有人做過的工作,應當說這是眾一同志第一次完成的這樣一項工程。我覺得這一點難能可貴,很有意義,這說明眾一同志是一個由衷熱愛《人民中國》的媒體人,而且還是一個有心人。
我一向認為,一本在中國編輯出版的專門面向日本一個國家的綜合性月刊,竟一期不少地堅持出版發行70年,是一個奇跡。據我所知,《人民中國》創刊號運至日本后,引起轟動,立刻被一搶而光,不得不加印1000冊,此事一時成為奇聞。“文化大革命”前,《人民中國》的發行量最多時曾達到 12萬冊,這也許可以算作世界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吧!不消說,這是編輯部全體人員潛心努力,付出勞動和心血的結果,但最重要的還是有中央領導的一貫關懷和有力支持。在《人民中國》創刊10周年時,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親臨慶祝會現場,充分肯定了《人民中國》在對日傳播中取得的成就,極大地鼓舞了所有從業人員。據我所知,郭沫若和廖承志等同志也曾多次為《人民中國》撰稿,還經常為如何辦好這本對日刊物給予指示,出點子,提選題。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央領導對《人民中國》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如今,中國已進入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習近平同志一向非常重視我國的國際傳播事業。他在多次講話中,要求從事對外傳播工作的同志們一定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要接地氣,講實話,語言要大眾化、平民化,應該符合老百姓的思維習慣、接受能力和審美情趣,并且特別強調“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
關于這一點,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指出,我們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我個人的粗淺體會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這個“好”字,就是要求我們在堅守中國立場不動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傳播的藝術性,為我們進一步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明確地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講好中國故事”絕不單單是一個技巧問題,它首先有遠大的戰略思考和深邃的含義。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講好中國故事的目的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要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掌握國際傳播的規律,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主動設置議題,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內宣外宣一體發展,著力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不斷提高塑造國家形象、影響國際輿論場、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與水平。
根據習近平同志上述一系列重要論述精神,我認為當前我們面臨的迫切課題,是要在新時代大大提高對講好中國故事的戰略意義的認識和執行這一任務的自覺性。
《惟精惟一》的出版,正是王眾一同志認真學習和領會習近平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的具體落實。我本人通讀眾一同志的新書并結合自己在《人民中國》工作時的實踐,回望過去,立足當前,覺得《人民中國》一以貫之地注意了以下幾點:
第一,不忘當年的辦刊初心,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
《人民中國》辦刊的初心是什么?那就是:實事求是,講真話,說實話。這同時也是雜志一直保持下來的優良傳統。《人民中國》從創刊的那一天起,70年如一日地報道了等身大的中國,報道了中國的真實情況,既不夸大,也不縮小。與此同時,它以如實地反映和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同一切歪曲、丑化中國以及污蔑、敵視中國的言行進行斗爭為己任。這就充分體現了這本月刊的權威性、真實性和準確性。
第二,以我為主,不強加于人,始終注意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
我理解的“以我為主”就是毫不動搖地堅守中國立場,不喪失原則,加強對外話語權,要以中國話語闡釋中國理念和中國主張,努力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傳播影響力。在過去70年的歲月里,《人民中國》在站穩中國立場決不動搖的基礎上,追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不忘讀者的需求,堅持“以我為主”,又從讀者的實際出發,努力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情景交融、生動活潑,比較全面、系統地報道了中國各個時期所經歷的變化和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介紹了中國人民真實的生活情況以及他們的奮斗目標和追求,表達了他們爭取世界和平的強烈愿望和為此而做的不懈努力,從而撼動了廣大日本讀者的心靈。這是《人民中國》日文版成功的奧秘,也是它在讀者中樹立權威,受到歡迎,成為連接中日兩國人民心靈紐帶的秘密所在。今天,《人民中國》雜志與時俱進,早已今非昔比,逐漸發展成為多媒體格局。我相信,今后在這座由我們構筑的友好橋梁上來往的人將會越來越多。
《人民中國》曾做過許許多多的探索和試驗。簡言之,就是從初期那種單純的“照轉照譯”,到后來的“編譯合一”,又到提倡記者用“腳”實地采寫稿件,努力使文章具有臨場感、立體感,而絕不是死死板板地從資料到資料或道聽途說、捕風捉影。在雜志的編成上,《人民中國》也不斷下功夫,使其面貌時時更新。記得郭沫若就曾向《人民中國》建議:“一本雜志要有幾篇成為核心的文章,但同時必須有其他一些文章配合,也就是‘牡丹雖好,還得綠葉扶’。”他還用詩一般的語言說:“這就像夜晚的天空一樣,不能光有一輪月亮,圓嘟嘟的,月亮旁邊還要有幾朵云彩,而在遠處還可以配上幾顆星星,這樣才能把月亮烘托出來。”
日本讀者閱讀報刊有個習慣:喜歡看“名人對談”“記者訪談”或就某個專題舉辦的“座談會”記錄。《人民中國》一直堅持這樣做下來。廖承志曾告誡《人民中國》的編者,此類文字千萬不要搞得呆板、生硬,使日本讀者感到中國人似乎不懂幽默,不會笑。他說:“老是板起面孔,日本人一定會認為中國人不會笑,天天都穿著禮服,正襟危坐。其實,中國人是很幽默的。”
日本讀者也很喜歡娓娓道來的那種隨筆(Essay),他們對這種文體情有獨鐘。說到這里,我想起日本近代著名文藝評論家廚川白村曾說過的話。他說:“Essay可以議論‘天下國家的大事不待言,還有市井的瑣事,書籍的批評,相識者的消息,以及自己對過去的追懷,想到什么就縱談什么,而托于即興之筆’。”“在Essay中比什么都緊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將自己的個人的人格色彩濃厚地表現出來。”《人民中國》刊登的隨筆,就具有這種濃厚的個人的人格色彩。讀這樣的隨筆,會使人感覺很輕松,就像夏日披著浴衣,冬天坐在暖爐旁邊的安樂椅上,啜著芳茗,和好友任心閑話,并把這些話原本照樣地移到紙上。
20 世紀60年代《人民中國》改版時,就新增加了以隨筆形式反映日常生活題材的欄目《北京一角》。選題從北京市民的生活入手,以小見大。這些文章說的都是日常生活瑣事,表現的都是新社會、新生活、新風尚。這個專欄和第一篇文章《街道儲蓄所》是首任主編提出的。實際上,這也成為日文版實行編譯合一的首例。繼《街道儲蓄所》之后,《北京一角》專欄還發表了《洗衣店》《理發店》《藥店》《菜店》《修理自行車鋪》等文,頗受讀者歡迎。《人民中國》的這一傳統,后來被眾一同志繼承下來。他在策劃選題時,就設立了幾個隨筆專欄,收到良好效果。
第三,圖文并茂,生動活潑,激發讀者興趣,加強與讀者的互動。
除了文字,《人民中國》一向重視圖片和插圖。作為一本綜合性刊物,《人民中國》始終采取了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形式。每期的畫刊和文中插圖,采用的都是經過精選的照片。這樣做,不僅可以吸引讀者的眼球,激發他們的興趣,而且由于是訴諸形象,還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記憶和理解文章內容,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使讀者感覺更能接近作者和內容,促進讀者和作者間的互動。
早期,《人民中國》由于有些圖片剪裁得太小,效果極差,被人們說成是“豆腐塊”。后來不斷加以改進,有些照片大膽地放大使用,增強了畫面效果。特別是自雜志實行“本土化”、全部改為彩頁后,收到更為突出的傳播效能,使讀者感到雜志從封面、封底到版面都大為改觀,面目一新。
我高興地看到,這部《惟精惟一》的構成,就體現了《人民中國》的上述風格——圖文并茂,十分親切。這給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現在,世界正處于一個更為快捷的信息化、數字化、人工智能化的時代,傳統觀念已經被顛覆。多媒體給人類的生活方式帶來了重大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和一些行為模式也隨之改變。但在這種情況下,《人民中國》仍堅持傳統紙質媒體的形式,而且依然保持著紙質媒體的優勢,發揮著無可比擬的專業性與公信力。我相信,《人民中國》今后會把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與自身原有的優勢有效地結合起來。在新形勢下不斷改進與提高,繼續發展下去。
《人民中國》雜志的最可貴之處就是始終堅持守正創新。我認為這是《人民中國》雜志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保證。
王眾一同志希望他的這部新作能鼓舞我國傳媒界同行的后來者把《人民中國》作為參考,不忘根本,保持本色,擦亮傳統品牌,再創新輝煌。我默默地祝愿他的這一期望在未來變為現實。
2024年11月5日于北京林萃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