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蘇軾散文的語音修辭
語音修辭手段是由言語單位的語音特征和語音關系所構成的修辭策略和技巧。語音修辭,即通過語音的變化和組合,利用音、形、義結合關系的多樣性表情達意,使語言更具韻律美、音樂性和表現力。蘇軾散文中運用的語音修辭手段主要有押韻與平仄,以及雙聲、疊韻、疊音形式的選用。
一、押韻與平仄
押韻指相同的音出現在句子的相同的位置上。句中或者句尾用同韻字,這些同韻字被稱為韻腳。押韻的音響效果復現,呈現回環往復的音樂美,使得文章節奏分明。蘇軾散文中的押韻可以分為偶韻、隨韻、交韻等方式。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2)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赤壁賦》)
(3)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赤壁賦》)
(4)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繄誰之力。(《喜雨亭記》)
(5)論戰斗之事,則縮頸而股栗,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愿聽。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策別安萬民五》)
(6)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放鶴亭記》)
例(1)(2)(3)都是隔句押韻,又叫偶韻,也就是偶數句押韻。例(4)“珠”“襦”“玉”“粟”押韻,“日”“力”押韻。句句押韻,也就是隨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例(5)“事”“栗”押韻,“名”“聽”“兵”“民”押韻,也是隨韻。例(6)“山”“環”押韻,“合”“二”押韻,叫作交韻,也就是單句與單句押韻,偶句與偶句押韻。
韻母與情感的抒發有一定的關系。周濟指出:“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各有聲響,莫草草亂用。陽聲字多則沉頓,陰聲字多則激昂。重陽間一陰,則柔而不靡;重陰間一陽,則高而不危。”[1]古代漢語有洪音、細音之分,韻母中元音開口度較大,音色比較響亮的叫作洪音,反之則為細音。現代學者又將韻母分為洪亮級、柔和級和細微級。一般來說,表達豪壯的情緒用洪音或者洪亮級,表達柔婉的情緒用細音、柔和級或者細微級。
蘇軾用陽聲韻表達哀痛之情。利用押韻的語音修辭手段來表情達意,有利于深化文章的主題。
(7)東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錢塘人。敏而好義,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紹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豐湖之上棲禪山寺之東南。生子遁,未期而夭。蓋常從比丘尼義沖學佛法,亦粗識大意。且死,誦《金剛經》四句偈以絕。銘曰:浮屠是瞻,伽藍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歸。(《朝云墓志銘》)
以鼻輔音-n收尾的即陽聲韻,“云”“人”“年”“辰”等韻腳的運用,對表達哀痛起到輔助作用。
蘇軾在散文中巧妙地運用平仄和聲調的變化,使文章既有節奏感,又不失抑揚頓挫之美。
“平”是指古韻中的平聲,包含陰平、陽平;“仄”是指古韻中的上聲、去聲、入聲。平聲尚含蓄,上聲促而未舒,去聲往而不返,入聲逼側而調難自轉。平仄調配的手法在蘇軾散文中是普遍存在的,以《靈壁張氏園亭記》為例:
(8)道京師而東,水浮濁流,陸走黃塵,陂田蒼莽,行者倦厭。(《靈壁張氏園亭記》)
排句句內的八個字“浮”“流”“走”“塵”“田”“莽”“者”“厭”構成“平-平-仄-平-平-仄-仄-仄”的組合,每句的句尾處形成“平-平-仄-仄”的組配,句子內部、句子之間的相互套疊,文章開篇語言精練又音韻和諧。
(9)其外修竹森然以高,喬木蓊然以深。(《靈壁張氏園亭記》)
兩句的平仄是相同的,均是“平-仄-平-平-仄-平”。
(10)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態。華堂廈屋,有吳蜀之巧。(《靈壁張氏園亭記》)
排句前后兩句平仄均為“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
相同的平仄組配起來有規整統一、循環往復的美感。
(11)凡朝夕之奉,燕游之樂,不求而足。(《靈壁張氏園亭記》)
“燕游之樂”“不求而足”均為“仄-平-平-仄”。
四字格中,“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是對立型,“仄-平-平-仄”是回環型,“仄-平-仄-平”和“平-仄-平-仄”是往復型,前后句連用,或是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選用,在段落和篇章的層面上呈現出金聲玉振的節律美感。
音節的協調指通過對不同音節詞語的選擇、組合,達到具有整齊劃一或錯落有致的節奏感和韻律美的目的。音節協調主要講求雙音化、四字組合、前后相連的句子字數相同或相近。
蘇軾散文中的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是由不同的節拍數組成的,相同節拍構成的齊言句的循環往復或者相間交替,就會形成周期性的節奏感,讀來響亮悅耳。
(12)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賈誼論》)
(13)雖美惡之相遼,嗜好之不齊,亦焉可勝道哉!(《黃甘陸吉傳》)
(14)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潮州韓文公廟碑》)
(15)桷之不可以為楹,輪之不可以為轂,是豈其性之罪耶?(《揚雄論》)
(16)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廣,言戰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勝之者,區區之忠信也。(《諸葛亮論》)
(17)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謗。能信于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潮州韓文公廟碑》)
例(12)是“3+1”“1+3”構成的四字句,例(13)是“2+1+2”構成的五字句,例(14)是“2+2+2”構成的六字句,例(15)是“2+3+2”構成的七字句,例(16)是“2+2+2+2”構成的八字句,例(17)有六字句的重疊,還有六字句、七字句的交錯。這些基本由一拍、二拍、三拍構成的語音形式與句法結構整齊的長短句,循環往復或者相間交替,呈現出讓人印象深刻的節奏美感。
字數不整齊的句子通過相同音節詞語的復現呈現節奏感。排比、頂真、反復等手法的運用能增強節奏的強度。
(18)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攣拳瘠蹙,如是而條達暢茂。根莖節葉,牙角脈縷,千變萬化,未始相襲,而各當其處。(《凈因院畫記》)
(19)夫唐永泰之間,奸臣執政,政以賄成,德宗發憤而用常袞,袞一切用法,四方奏請,莫有獲者。(《應制舉上兩制書》)
(20)君得從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嗚呼哀哉!余永無所依怙。君雖沒,其有與為婦何傷乎?嗚呼哀哉!(《亡妻王氏墓志銘》)
這三個例子中,排比句式“如是而”的復現,頂真手法“政”“袞”的復現,反復手法“嗚呼哀哉”的復現,使得錯落有致的句子中增強了整齊劃一的節奏感。
二、雙聲、疊韻、疊音形式的選用
兩個音節聲母相同或相近為雙聲,兩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近為疊韻。兩個音節相同為疊音。“疊韻如兩玉相叩,取其鏗鏘。雙聲如貫珠,取其宛轉。”[2]雙聲、疊韻、疊音形式的運用,不僅借助聲母、韻母的周期復沓來加強節奏感,還有利于表情達意。
(1)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石鐘山記》)
(2)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鐘山記》)
(3)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石鐘山記》)
(4)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石鐘山記》)
(5)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石鐘山記》)
(6)使童子燭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黠鼠賦》)
(7)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攣拳瘠蹙,如是而條達暢茂。根莖節葉,牙角脈縷,千變萬化,未始相襲,而各當其處。(《凈因院畫記》)
(8)霏霏乎其若輕云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長風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游絲之縈柳絮,裊裊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帶也。離離乎其遠而相屬,縮縮乎其近而不隘也。(《文與可飛白贊》)
(9)懷瑾佩蘭而無所歸兮,獨煢煢乎中浦。(《屈原廟賦》)
例(1)“函胡”“余韻”“徐歇”均為雙聲詞。例(2)和例(3)“硿硿”“磔磔”都是疊音詞。例(4)“涵澹”是疊韻詞,“澎湃”是雙聲詞。例(5)“窾坎”是雙聲疊韻詞,“鏜鞳”為雙聲詞。例(6)“嘐嘐聱聱”是疊音詞。例(7)“攣拳”是疊韻詞。例(8)“霏霏”“翻翻”“猗猗”“裊裊”“離離”“縮縮”都是疊音詞。例(9)煢煢是疊音詞。這些詞不僅摹擬了不同的聲音,還兼具表意功能。
“雙聲疊韻詞通常是名詞、動詞、形容詞。這樣的名詞往往能給人以立體感;這樣的形容詞比一般形容詞更帶感情性質,程度更高;這樣的動詞和普通動詞相比,具有較強的力度、較寬的幅度和較高的頻率。”[3]“蕩漾處多用疊韻,促節處用雙聲,則其聲鏗鏘可誦,必有過于前人者。”[4]雙聲時兩個相同聲母重復出現,鏗鏘有力;疊韻時兩個相同韻母再現,婉轉蕩漾,回環復沓。雙聲和疊韻在“促節處”“蕩漾處”配合使用,鏗鏘與婉轉交替,回環而富有變化,能夠增強文字的音樂美。
劉勰曾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說:“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連形: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5]劉勰認為,《詩經》中“灼灼”“依依”“杲杲”等疊音詞描繪了事物的情狀,以少量的文字表達了豐富的內容,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纖毫無遺地表現了出來。“疊音詞所產生的音樂美,比起雙聲詞、疊韻詞來更加鮮明。同時,詞的音節復沓回環所造成的繁復音象,用來表情達意,便顯得更為情深意切;用來擬聲狀物,則顯得傳音盡態;如果用以渲染氣氛、描繪意境,則顯得氣氛更加濃郁,意境更加深邃。”[6]疊音的運用可以狀情貌、協音律,收到音意兼美的修辭效果。
蘇軾的散文通過對押韻、平仄、雙聲、疊韻、疊音等語音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不僅增強了文章的音樂性和表現力,還深化了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