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京鹽走四方,淮商心慌慌
- 我家花瓶通大明,崇禎皇帝你能行
- 南巷秀才
- 2118字
- 2025-07-21 12:00:00
至于鹽是怎么運輸的,怎么銷售的,朱飛通過查閱,知道明代初期以“鹽引”來控制食鹽專賣。
即商人每給邊關運送二百石糧食,官方就給一張引票。
憑此引票,商人就可以在兩淮或河東換鹽行販,差價作為商人的利潤,這就是“開中法”。
明初1370年開始實行開中法,減輕了邊防供應給朝廷造成的財政壓力,同時也讓很多邊商依靠販鹽的暴利而迅速發跡。
近水樓臺先得月,陜商和晉商因鄰近“九邊”而聞名天下。
明代中期以后,1492年戶部尚書葉淇進行鹽法改革,將開中法取消,改為“折色法”。
允許商人直接繳納白銀領取鹽引,無需再運輸糧食到邊鎮。
朝廷直接給邊關撥付餉銀,不再以鹽引兌付糧餉。
但是由于食鹽主要產地在兩淮,集散地又在揚州,徽商因地緣優勢而迅速雄起。
開中折色是明朝為解決邊防糧草補給問題而推行的鹽業政策,其核心是通過鼓勵商人向邊關輸送糧草以換取鹽引(食鹽專賣憑證),從而實現軍需與鹽業流通的聯動。
該制度不僅緩解了邊關物資壓力,還促進了晉商與徽商兩大商業群體的崛起。
晉商因靠近北方邊鎮獲得先發優勢,而徽商則憑借地緣、文化等條件在明中后期主導兩淮鹽業。
但是現在,精鹽的突然出現,徹底打破了兩淮鹽商的壟斷。
雖然市面上流通的精鹽不多,但是由于價格極低,而且小包裝袋便于運輸和售賣,再加上鹽的賣相好、吃起來沒苦味。
因此得到了很多富賈士紳的瘋搶。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如果這種精鹽大量涌入市場的話,會把整個市場給壟斷。
所以,很多頭腦靈活的陜商與晉商,馬不停蹄進入京城。
他們通過鹽幫四處打聽,想知道進貨渠道。
得知是崇禎皇帝從大不列顛王國購買來的時,打起了往北販賣的主意。
另外還有一點,有些鹽商已經注意到了,小皇帝久居深宮,足不出戶,買來的幾萬斤鹽總歸需要運輸吧?
可是,不管是船運還是陸運,他們沒有查到哪怕一丁點的蛛絲馬跡。
就像那些鹽憑空出現的一樣!
神奇且古怪。
在陜商與晉商準備販賣精鹽大撈一筆的時候。
兩淮鹽商卻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聚集在一起,紛紛商討對策。
他們不知道崇禎皇帝用了什么手段,也不知道是怎么從西洋購買來的。
但他們清醒的知道,這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每年他們都會籌集很多銀兩屯鹽,最后再以高價賣出,以獲得豐厚的利潤。
如果精鹽進入兩淮,他們的鹽就會砸在手里。
而鹽又不能當飯吃,如此一來,會讓他們賠的傾家蕩產!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鹽商交易,均有牙人說合,從中提取傭金。
這些牙人都由官府指定,并頒發執照(“給貼”),因此也叫官牙。
在某種程度上,食鹽價格就掌握在這些官牙手中。
而官府也正是通過牙人來對食鹽市場進行監管,同時也保證了鹽稅的征收。
因此,最終兩淮鹽商以不交稅或少交稅作為要挾,對朝廷進行抗議。
…
入夜。
崇禎來到書房。
“先生,兩淮鹽運使發來奏章,說精鹽價格過低,會引起鹽市動蕩,請求提高精鹽價格。”
“他們的消息夠靈通的?!?
朱飛把食鹽的價格壓的很低,目的是想打破兩淮鹽商的壟斷,讓百姓能夠吃的起鹽。
兩淮鹽商的反擊動作很快,以賠本為由,不交或者少交稅來變相要挾。
“先生,朕該怎么辦?”
“我也不知道,容我想想?!?
朱飛思考了片刻,沒有想出對策,拿出手機聯系了小叔朱高明。
很快,他收到了一條V信。
朱高明詳細介紹了明末鹽商的情況,以及一個不太成熟的解決方案。
朱飛看明白后,立即與崇禎分享。
“我先說弊端。兩淮鹽稅從嘉靖年200萬兩暴跌至崇禎初年50萬兩,但鹽商實際年利潤超300萬兩,有隱瞞不報之嫌?!?
“再說針對的方法,一共分三步。”
“第一步,兩淮鹽場直營,自產自銷,不再運往北方,免去舟車勞頓的費用。
第二步,北方的食鹽全由京城提供,也就是由我來提供,對外號稱京鹽;并培養利益團體--京商。
第三步,鹽價從每引0.5兩提至1.2兩。每引正鹽200斤,加余鹽20斤,總重220斤,售價仍低于黑市價3兩?!?
“這里有一個關鍵的保障措施:派出太監盧九德鎮淮揚,用漕運兵威懾鹽商,收取足夠多的鹽稅?!?
崇禎一條一條的記下,然后再仔細揣摩,消化吸收。
等明白了以后,崇禎就讓王大伴去找盧九德宣布旨意。
朱飛只是給出了一個大體的方案,具體該怎么實施,怎么落地執行,還是由崇禎自己去操盤。
“另外,我們之間的交易方式,用金子還行,這幾年金價不斷上漲。最好不要用銀子,因為我這邊銀的價格低。而且,你把銀子傳送給了我,你那邊的銀量會逐漸減少。”
“還有,可以讓各大鹽商使用各種老物件入股,比如古玩字畫、瓷器玉器、還有沉香木手串、黃花梨桌椅等等。這樣你傳送給我,我就可以兌換成我們這邊的貨幣?!?
“好,朕一定想辦法多弄些來?!?
“先生,現在該吃點了吧?”
兩人忙到半夜,自然餓了。
“三百六十五,頓頓不重樣。今晚咱們吃炸醬面!”
朱飛的廚藝是跟奶奶學的。
“怎么樣,好吃不?”
“雖然有點咸,至少不難吃?!?
崇禎還以為點的外賣,給出了一個中肯的評價。
“這是我做的,正宗的手搟面!”
“額~原來是先生親手做的,那…炸醬的味道還不錯?!?
“好了,該留作業了,背誦王勃的《滕王閣序》,明天檢查?!?
“是,先生。”
崇禎一口答應下來。
因為之前他很喜歡這篇文章,早就背熟了。
王勃的這首序,不僅字寫的漂亮,可以當成字帖臨摹。
而且詞也寫的非常有意境。
譬如絕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通過飛鳥與晚霞齊飛的場景,描繪出了一副美不勝收的天地意象。
經過一番尋找,已經找到了原始手稿,明天就送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