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書基礎知識(書法知識叢書)
- 王客
- 7字
- 2025-07-22 16:11:21
第二章 先秦書法
第一節 概述
在我國古代,人們對于倉頡造字的傳說應該是確信不疑的,最早的記載始于先秦戰國時期。《世本·作篇》有云“史皇作圖,倉頡作書”,《世本》是趙國的一本通史性著作,共十五篇,其中《世本·作篇》專門描述上古技術發明和禮樂制度,涉及各種事物及其創始人,事多傳聞,撲朔迷離、穿鑿附會,但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文化認同和心理積累應該有其長期、客觀的社會現實的基礎。相類似的記載還有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其中的《君守》篇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淮南子·本經訓》言“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王充《論衡·骨相篇》記載“倉頡四目”;宋代羅泌《路史·禪通紀》更是描述倉頡為“龍顏侈哆,四目靈光”。文字因實用而生,又因宗教催化,是人類由蒙昧時代轉向文明時代的一個劃時代標志,既作用于生活日常,記事交往,鋪陳吟詠,也作用于對話神明,祭祖占卜,紀史教化,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能。因此,文字從產生以來,就顯得特別重要而一再被神秘化。
據載,倉頡是黃帝時史官,而據當今考古發現,早于倉頡時代大概兩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人們已經發明、使用簡單的記事刻畫符號。而且在我國廣袤的疆域里,北起內蒙古,南至桂粵,西自青甘,東達魯滬,都有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象形刻畫符號作品存世,隨著19世紀以來陸續被發現、整理,引起學界普遍的關注,討論涉及文字的起源、書畫同源、地域風格等問題。
夏代沒有成系統的文字遺存被發現,所以討論真正意義上成熟的文字研究要從甲骨文(圖1)開始。這里要說明的是現今所見數量龐大的甲骨文出土文物,是清末從河南安陽一地集中出土的文物。從盤庚遷殷到紂王覆滅,兩百七十多年,共歷十二位商王,而所見甲骨文遺存起于第四位殷商帝王武丁時期,所以在此之前三位商王時期及遷都殷之前的商代文字遺存未被大規模發現。盡管1949年以后,考古工作者陸續在河南安陽四盤磨、鄭州二里崗、洛陽東關泰山廟、安陽大司空村,山東濟南大辛莊、陜西輝縣琉璃閣等地出土一些帶文字甲骨,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于周原地區發現的先周甲骨,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歷史意義,但是從年代、規模及發展線索來考察都沒能真正填補早于殷墟出土甲骨之前的歷史空白。所以,關于商代甲骨文更完整的研究還有賴將來更為豐富的發現。

圖1?甲骨文
殷商甲骨文自發現以來已逾百年,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一波研究熱潮,并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在文字識別、風格鑒定、斷代研究、造字方法,書法美學,以及歷史、文化、政治各方面都有全面而深入的考察,較為著名的有時謂“甲骨四堂”的雪堂羅振玉、彥堂董作賓、觀堂王國維、鼎堂郭沫若。
周朝幾乎是與商代同時發端于蒙昧。周民發展之初,就有農耕文明的特點,不同于商代游牧征伐的個性,生息保養、克制崇禮一開始就有其傳統。體現在文化上也不同于商的神秘、獰厲,多了一些理性、秩序與務實,周公制定的周禮文化影響了后世三千年中華文明。

圖2?毛公鼎
自1954起,周代甲骨文偶有出土,以陜西岐山縣鳳雛村周原宮殿遺址最為大宗,但大多細微不及秫米,接近微雕,體現了周初先民戰戰兢兢、謹小慎微的習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推進,青銅制器成為食器、禮器、樂器、兵器的主體,青銅文字(圖2)成為周代文字的主要形態,其名稱歷來有鐘鼎文、彝文、籀文、大篆,20世紀初,學者多用“金文”這一名稱。其中籀文指春秋末周宣王時史籀《史籀篇》整理文字,后來為接續周文化傳統的秦國所繼承,相關的文字遺存承接有序,線索清楚,以《石鼓文》最為有名。這類文字也是后世稱為大篆的文字構成的主體,而六國文字形態各異,概稱為六國古文,這樣的文字形態在秦漢一直有接續。據《漢書·藝文志》載:
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文字也。
這類文字據信是一種類似蝌蚪的手寫體,所以古文又名“科斗”。
另外,先秦時墨跡形態的文字遺存近百年間出土了還有很多,晉國的《侯馬盟書》《溫縣盟書》,楚國的簡帛書,秦國的《青川木簡》《云夢秦簡》等。不同于銘刻的青銅文字修飾了的廟堂氣象,這一類手寫墨跡自然流美,已經有比較清晰的筆順意識、筆畫連接方式,以及篆引的技法自覺,在研究上可與金文互為參照,有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