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篆書釋義

篆書,名目繁多而所指寬泛。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李斯所作曰篆書,而謂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謂篆書為小篆。”從段氏的論斷可知小篆的最初名稱就是篆書,之后又稱先秦籀文為大篆,才稱李斯所作秦篆為小篆。此可從許慎《說文解字序》描述“秦書八體”中得見:

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篆書現在是對漢字古文字階段所有文字形態一個籠統、概括的名稱。如果加以嚴謹全面的考察,名實上有許多要厘清的地方,才能準確把握古文字特別是先秦時期紛繁復雜的文字演變進程和綺麗豐富的風格類型。

漢代開始,學者開始給前代遺留的文字類型命名加以區分,確立各種名目。當代學者裘錫圭先生認為“篆”字古音、字意皆如“瑑”,從“玉”,從“彖”,意指在玉器上雕刻突起的紋飾。如《漢書·董仲舒傳》顏注也是“雕刻為文”的意思,當時認為隸書不為正式之體,而以篆體刻石銘金,故有“瑑”之名,而篆、瑑義同,使用中“瑑”為本字,“篆”為假借,篆從“竹”或是因“箸于竹帛謂之書”而來,秦及秦以前無此字,應是漢代衍生。以“篆”指稱秦代規范了的字體,也有表現其筆意圓轉流暢,筆畫修長從容,字形勻稱端莊的意味。

此外,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認為:

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郭說與隸書由徒隸所書論斷同理,學界多有異論,于此存為一說。

許慎《說文解字》中強調篆書為“引書”,特意指先秦籀文和秦代小篆的筆法特征和線條形態,以這種書寫性的筆法自覺與規定性作為區別書體的根本。這樣,似乎甲骨文可以單列為一種類型。啟功先生解釋《說文解字》中“引”的含義為“劃線”“劃道”,頗能洞中肯綮,這種篆引的牽引動作反映了大小篆書體線條的等粗,節奏的均勻,排列的等距,以及使轉的擺動,都有別于早期古文字的書寫或契刻。

幾個關鍵名詞的準確描述如下:

一 甲骨文,1899年被發現并認定,出土地為河南安陽,是殷商舊都,甲骨文的發現填補了歷史空白,使學界得以更清晰地了解早期文字的發展脈絡。

二 金文,指刻、鑄在金屬器物上,主要是先秦青銅器上的文字,早在商代已有金文,只是文字較少,兩周是金文的全盛時期,西周主要是王室正統風格,東周則表現為多樣區域風格為主。籀文、大篆所指大體就是金文,典型的就是西周王室宗風及全面繼承這個風尚的秦國文字。古文有多種含義,此處則專指先秦時期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

三 小篆,區別于大篆的稱謂,習慣的說法是秦朝統一全國后,改革大篆為小篆,罷黜六國古文字,號稱“書同文”。實際的情況是秦統一全國之前,這樣的改變,或者說文字演化一直在悄然進行,達到了相當的成熟,秦相李斯等人只是有整理、總結、普及的功勞。

四 玉箸篆,李斯篆書(圖1)的主體風格,經唐李陽冰繼承并發揚光大,成為后世作篆的主流風格,籠罩百代。之后篆書創作的發展既沿著這個道統順流而下。又有質疑發難者逆流而上,試圖突破藩籬,賦予篆書更廣闊的審美意境和技法形態,在清代形成了這樣一次成功的革命大潮。

圖1?嶧山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东县| 淮南市| 塘沽区| 黎平县| 清远市| 三门县| 临夏市| 芜湖市| 宜都市| 松潘县| 宜兰县| 金华市| 四子王旗| 孟津县| 洛扎县| 资源县| 赣榆县| 玉树县| 辰溪县| 兴宁市| 田东县| 井研县| 洪江市| 安达市| 准格尔旗| 阿克苏市| 子长县| 青田县| 奉化市| 云南省| 西乌珠穆沁旗| 卢湾区| 商水县| 牟定县| 农安县| 沂南县| 同心县| 河北省| 平安县| 会宁县| 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