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高考名師名帖技法解析
-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
- 3604字
- 2025-07-22 15:23:40
李斯《嶧山碑》技法解析

貝思敏
2010年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美術學院,2014年保送本校碩士研究生。2018年考取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師從徐建融教授。現為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客座講師。紫銅書舍創辦人。
紫銅書舍開辦于2018年,迄今已有三年。學校教師均由中國美術學院本、碩、博畢業生執教,在書法高考培訓方面有一定教學經驗。
點、線、面——《嶧山碑》臨摹與創作中的三要素
世人習慣于將筆畫纖細勻稱、結構工整的小篆統稱為“鐵線篆”“玉箸篆”。代表作如《嶧山碑》《城隍廟碑》《篆書千字文》等,尤以《嶧山碑》深入人心。在本文中,作者將以《嶧山碑》為例,結合自身在臨摹與創作中的經驗,試論“玉箸篆”在臨摹與創作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和難點。
點、線、面是幾何學中的概念,是平面空間的基本元素。篆書作為一種書寫在宣紙這種二維平面上的書法藝術,就是以點、線、面三者構成基本單字框架。點,可以理解為“玉箸篆”的用筆。線,即“玉箸篆”中的筆畫,也就是線條。面,便是“玉箸篆”的結構空間。下文重點闡述三者對于《嶧山碑》臨摹和創作的重要性。
一、點——“玉箸篆”的用筆
初學者可能認為“玉箸篆”線條粗細勻稱,用筆看似簡單,以為用禿筆或剪掉筆尖便可臨摹,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這是由于對“玉箸篆”的筆法沒有作深入了解所致,未能“透過刀鋒看筆鋒”。倘若我們深入解讀《嶧山碑》后便可發現,“玉箸篆”線條是在圓勻的線條中凝結著敦厚的力量,婉轉而不浮,通暢而不滑。它使人們在圓勻勁挺的線條中,仍能品出大氣磅礴、雋永超逸的韻味。
“玉箸篆”的起筆主要有兩種方式:跪鋒起筆和切鋒起筆。跪鋒起筆線條兩頭圓潤,中段飽滿。切鋒起筆干凈利落,起筆略為偏方,線條中段會有適當提筆以調正筆鋒。《嶧山碑》的起筆和收筆以圓筆為主,因此在書寫時以跪鋒起筆為主。起筆的輕重決定了整根線條的粗細,線條要求圓潤飽滿,粗細均勻,左右對稱。因此在書寫“玉箸篆”時,運筆時尤其要注意節奏和速度的把握,寫橫筆時要“欲右先左”,寫豎筆時“欲下先上”,要輕要慢。及至起筆位置后,調轉筆鋒方向,這時我們能觀察到毛筆的筆尖以80度角前后轉換方向,猶如人跪著一般,故這種起筆被稱為“跪鋒起筆”。跪鋒起筆后,在中段行筆要凝神靜氣,逆鋒行筆,以毛筆自身的彈性向后推送,稍加抖動,積點成線,一氣呵成。收筆時也是要像入筆一樣輕輕提起來,然后略微快一點回鋒收筆,這樣寫出來的線條才會有彈性和力度。
二、線——“玉箸篆”的骨架
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將李斯小篆定位為“神品”,稱贊其“畫如鐵石,字若飛動”,用筆“骨氣豐勻,方圓絕妙”。《嶧山碑》雖為宋人重刻,猶可用來概括其風格的主要特征——骨氣豐勻。
如何表現《嶧山碑》線條的骨氣豐勻呢?我們可以先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粗細、線質、弧度。
“玉箸篆”的線條講究和諧統一,要求線條瘦勁,但又飽滿圓潤。因此,作為臨摹學習《嶧山碑》的基礎,對于線條粗細控制的練習是最基本的要求。
《嶧山碑》的線條講究婉轉通暢,又要有“玉箸”般的溫潤勁健,故在臨摹中一定要注意線條的力量感,切不可綿軟無力,猶如“蚯蚓”般在紙上拖行。在初習《嶧山碑》時,我們可以畫三種形式的線條來練習對于毛筆的控制力——橫線、豎線和圓弧線條。橫線豎線的練習應注意線條之間的距離盡量保持一致,使得線條之間統一勻稱,橫平豎直,猶如畫棋盤一般,這對于以后控制篆書的空間大有裨益。而弧度的練習猶如畫盤式蚊香一般,在拉動線條的時候注意積點成線式的用筆,即不斷地在行筆中進行細微的筆鋒調整,使得筆鋒以中鋒的形式不斷由內向外打圈。此時要注意的是控制弧度的力量感。作為表達“玉箸篆”線條的重要要素,弧度是表現小篆線條力量感的直接體現。什么樣的弧度才是富有力量感的?或許我們可以用另一個詞來理解——彈性。舉一個例子,我們取出一根細竹條和一根面條,當我們舉起一根面條時,它是綿軟無力的,毫無彈性可言。但當我們拿起一根竹條的兩頭試圖去掰彎它時,我們可以感受到竹條反彈給我們的力量,它在力的壓迫下表現出十足的彈性。至于“玉箸篆”的弧度所要表達的力量感便如同竹條一般,要富有彈性。書寫時,在筆畫的運行過程中,節律首尾一致,不疾不徐,使我們的視線隨線條的走向而移動,追隨每一個筆畫的線條運行,可見圓弧、橫線、直線都在不斷地轉換交織,產生一種潔凈、光鮮的美感。那什么樣的弧度才是有力量感的呢?答案很簡單——正圓形。臨寫《嶧山碑》,重在用筆,妙于用鋒。
沒有高質量的線條,結構再好仍是積弱無力。因此,掌握正確的用筆方法至關重要。
三、面——“玉箸篆”的結構空間
通覽《嶧山碑》后可以發現,“玉箸篆”的結構有一種對稱、和諧的美感。相較清篆,《嶧山碑》字形體勢寬博,也有向下緩緩垂落的空間。《嶧山碑》中有形和無形存在的中軸線,把大部分篆字左右兩邊不偏不倚地分開來。這種結構給人們一種“平安”的感覺,穩定牢靠,和諧平等,堅不可摧。無論一個字的筆畫是多是少,每個字的造型語言都是如一的。我們看到了“玉箸篆”在結構上的從容不迫,筆畫多者不覺綿密,筆畫少者不見空虛,牢牢地掌握著結構的中正和重心;即便左右本身不對稱,也通過重心的上下調節達到一種完美精致的平衡感。這反映了對于規則的嚴格遵守,冥冥中折射出大秦一統天下的法制思想。這樣的結構對于初學者而言是有相當難度的,多一分則緊則密,少一分則松則散,要充分地把握結構的重心、中心,使之字字如山岳般安穩,首尾一致,是對書寫者持之以恒心態、功力的檢驗。《嶧山碑》的結字有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包圍結構、獨體字。字形長方,有的略近于正方,碑陽的字中宮稍松,碑陰的字中宮稍緊。結構因字立形。上下結構在《嶧山碑》中有上收下放、上放下收兩種。也有上中下結構,但在《嶧山碑》中很少,如“莫”字就為上中下結構。包圍結構可分為半包圍(如“臣”字)和全包圍(如“國”字)。獨體字在《嶧山碑》中比較多,如“立”“六”“方”等字,有些字在楷書中是獨體字,在小篆中反而歸入其他結構,如“在”字。《嶧山碑》字勢縱長,碑陽共9行,每行15字,計135字,呈縱勢長方形,因為結字中宮稍松而字距稍密;碑陰計87字,結字中宮稍緊而字距稍松。在臨摹的時候,將紙折成長方形用朱砂打界格實臨,既可以訓練自己對章法的整體把握能力,又可增加裝飾美。
總之,臨習《嶧山碑》,最主要的是控筆能力的鍛煉,即點、線、面中的點,也就是用筆。可以說,它是書法的基礎。書法是線條的藝術,線條是書法的筋骨,線條的內在要講究骨力,外在則是提按、粗細、方圓等等形態的體現,即肉附著于骨上,倘若無骨,肉將焉附?這便是“線”的重要性。最后就是“面”,《嶧山碑》結字工穩對稱、端正平和。但對稱不是機械化的平衡,而是通過不同方向、長短、弧度的線條對空間進行分割而產生的對稱平衡結構。鍛煉如何精準把握“玉箸篆”結構空間和單字比例的能力,有助于我們在今后臨習其他書體時,準確把握各種結構的基本功,即“手眼一致”。綜上所述,“玉箸篆”不失為一種練習書法基本功的有效的書體。
臨摹課稿










整體臨摹的時候要以創作的心態對待作品,不僅要單字線條勻稱、挺拔、協調、完美,還須注意前后左右幾個字之間的線條粗細和大小比例,做到瞻前顧后,切忌顧此失彼。
創作課稿







作業批改


起收筆的問題,初學者會在學習過程中頻頻遇到。總的來說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為防止起收筆過重,可適當提筆,但不應提筆過多。對于收筆,即“回鋒收筆”,它是運筆至點畫盡頭時的一個技術動作,通常為“一駐即收”并伴有輕微的“反彈”現象。值得注意的是,收筆的“回”并非是為了填補點畫尾部的缺陷,而是“回頭”尋找下一個“落點”;同時,在“回”的瞬間將筆鋒“挺正”,以迎接下一個“逆鋒起筆”。

創作是對臨摹的總結,問題也往往在此集中體現。圖中學生以《嶧山碑》為基礎的創作,大體上掌握了“玉箸篆”結構的基本原理,主要在于單字結構和整體章法上暴露出較多問題。
首先縱向對比。每一行的中軸基本對齊,沒有出現行氣混亂的現象。但第一列的“竹”“功”二字于行氣中略為不足。“竹”的問題在于兩個弧度過于方正,顯得呆板(“家”字外框同樣過于方正顯得呆板),并且“竹”字重心過高,因而跳出紙面,與整體不合(“未”字則重心過低,頭重腳輕)。像“功”字一類字帖上出現過的字一定要牢記字形。創作中有句古話叫“小由其小,大由其大”,不必因為字形復雜而過于收緊結構,反而會造成單字在體量上的不足。而簡單的字不能寫得過大,尤其是外部為框型、半框型的字,如“山”“家”等。圖中“青”字則過窄。
再橫向對比。觀察橫向空間上的整體重心是否基本統一在協調的范圍內。可以觀察到,第四行的重心出現了左右不齊的問題,使得橫向空間凌亂。“山”字底部收得太高,“名”字頭部又過小,不僅影響單字的平衡感,更抬高了重心,因此整行字顯得高高低低,缺乏《嶧山碑》應有的嚴謹法度。
臨摹示范創作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