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

陳振濂

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王立翔兄提出構想,要對近三十年來書法的學術理論研究進行一輪大規模的整理與重建。作為行動之一,是使新時期初曾經叱咤風云、滋生了當代書法美學新學問新氣象的《書法研究》復刊,為當代書學理論的飛速發展,及時地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又歷史悠久的新空間新領地。我在中國書協分管學術研究工作,對這一重大舉措當然是十分贊成。一個出版社,在今天物欲橫流、又以經濟效益做取舍的“利潤的時代”,卻獨自承擔市場風險,甘愿為學術研究付出自己的努力,這樣的決策和這樣的前瞻性,對我們而言是十分企盼、求之不得的。與王立翔兄相交近二十年,從古籍出版社到書畫出版社,眼看著他辛勤耕耘,高屋建瓴,開疆拓土,風生水起,心中自然為他、也為書法學術研究遇到一個好時代而由衷地高興!

從去年開始,王立翔兄就提議,當代三十年中若論書法理論成果與業績,“陳振濂旋風”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的標志性的存在,故而應該加以整理與概括,讓過去的書學家引出些溫暖珍貴的回憶;讓今后的年輕書學后輩能充分了解我們從哪里來、今后還可以往哪里去。因此動員我在繁忙的公務、教務和學術藝術活動中,抽出相當的時間來整理舊著,形成一個“陳振濂學術著作集”系列,由上海書畫出版社陸續出版。這既可以配合市場之需,造福后人;也可以為書學史集聚一批有體系的成果留存于當世。

這樣的構思當然極好。但因為我的社會公務工作十分蕪雜,在大學的日常教學壓力很大,自己又在藝術創作上也負擔甚重;尤其是已經堅持了五年之久、準備通過十年完成的一部有價值的“代表作”——《當代書法史記》的創作大工程,堅持每日一記,耗費了大量時間。所以在王立翔兄有此建議之后,我也還是遲遲未能著手啟動。拖沓年余,十分慚愧。到了2017年夏,再也拖不下去了,遂下定決心,踏踏實實從頭做起:先收集已出版的舊書,又作編排,再逐冊寫出《新刊前言》,每篇約3000字,以某一個課題、一部舊著為契機,通過新撰《新刊前言》,對這一具體領域做一次三十年發展軌跡的梳理。在成批集中進行《新刊前言》撰稿過程中,我自己也經歷了一次關于學術史的“洗禮”。三十年學術探索經歷,對我而言,其中的迷茫、彷徨、猶豫,不得其解的困惑,豁然開朗后的欣喜,現在想來,種種起伏抑揚,幾乎伴隨了我的前半生。

列入這個“學術集”的文字,都是三十年以來,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不同針對面,以及不同寫作目標下產生的研究成果。在這次編輯過程中,我向出版社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保持原書原樣。許多著述,反映或者說是代表了當時的認識水平和理論視野。三十年間,也許觀察視野更開闊了,研究水平更全面了,但沒有當時的篳路藍縷,沒有當時的新硎初試,沒有當時的發愿發力,沒有當時的綺麗想象,沒有當時的雄偉藍圖,今天的學術發展就不會有這樣的豐厚成就。之所以強調原汁原味,就是要告訴后來者,改革開放后新時期第一代書學研究的開創者們是怎么走過來的,他們當時想的是什么,他們曾經達到過什么樣的高度、寬度與深度,他們的研究方法有哪一些時代特征,在今后,這些著作將會成為當代書學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素材和原始文獻。這是從學術史上做出的一個考慮。

而從這些著述本身看,它們因其當時的開拓性而成為三十年間學習書法時的入門必讀書和第一代成果。學書者要獲得作為基礎能力的各種專業知識和觀點,必須先閱讀這些書籍和論文以獲得基本定位、思考起點和發言權,以使自己從外行進而轉為內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代都有初學者需要獲取基本的專業知識,每一代研究學者都希望了解和把握前賢已有的成果以為再出發的起點。這樣,這些已經橫貫了三十年的學術成果就永遠擁有穩定的代代傳遞的讀者。今天新刊這些著作,也就是服務于當下的社會大眾,服務于書畫篆刻界和文藝界。從出版社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努力進取,可以呈現出應盡的文化責任,恢復中國“詩書畫印”傳統文化的目標;而這樣的持續推進,正是今天整個社會大力提倡樹立中國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文明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在這套“學術集”中,除了專題性很強的各項研究著作以外,還有兩套系列的書、畫、印三位一體的著述群。一是《品味經典》叢書,共十冊。書法四冊,中國畫四冊,篆刻兩冊,均統一體例,以學術札記方式對幾千年來書、畫、印的名品經典作了細致的展開與點題,還提出許多懸疑未解的學術問題以供后人深入研究。二是關涉書法、國畫、篆刻三大門類的現代新型的專業高等教學程序與教學方法。即共分三冊的《中國畫形式美學的展開——大學中國畫藝術形式與技巧的專業訓練系統》《書法形式美學的展開——大學書法藝術形式與技巧的專業訓練系統》《篆刻形式美學的展開——大學篆刻藝術形式與技巧的專業訓練系統》。是對書、畫、印三門傳統藝術除了縱向體系之外,于橫向的方法論應用上進行的大膽改革與創新。近百年新學興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以中國古典的經典內容為旨歸,以現代思維與現代邏輯作為方法論,以“訓練”程序展開來代替“經驗”授受,創造和總結出了一套有著科學檢驗標準的有形的教學方法。鑒于中國古代的書、畫、印,在一個傳統的經驗架構中,一直缺少一種科學的自證和他證的內含;而這三部教程,則正是在這方面所做的有益嘗試——推進美學新探索,建立教學新體系。

百年中國美術傳統(包括教育傳統)建立的歷程,是一個“西學東漸”,甚至是充分西化的過程。各大美術學院素描、色彩、速寫、寫生、石膏、人體、透視、解剖等分類課程進入基礎訓練,以及以油畫、版畫、雕塑、水彩、水粉藝術設計分科單設;即使在“中國畫”一科中,也強調人物、山水、花鳥畫分科教學,所有這些,都是不爭的“西化”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西泠印社反其道而行之,倡導“傳統主導”“東學西漸”;尤其強調詩、書、畫、印一體綜合,互為因果,互相輝映,并把它看作是樹立中華“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象征和標志。倘如此,則綜合書、畫、印的《品味經典》十冊,和同樣綜合書、畫、印的大學專業訓練教程三冊,作為整個學術集的一個重鎮,對當代百年的書法、國畫、篆刻的現代發展,具有改變當代藝術史發展軌跡的最核心的價值和意義。

從開創學科的書法學、書法美學、書法史學、書法教育學、空間詩學、比較書法學、創作學等等的專題寫作,再到詩、書、畫、印綜合一體的兩大套叢書,當然還有詩詞研究、中國畫美學、篆刻史與美學、日本書法史和歐美相關歷史……我希望這套“學術集”能真正勾勒出這三十年來中國書法理論和傳統藝術理論發展歷程的一個較具典型意義的重要側面。倘如是,一部學術讀物、教科書、學科著作,就足以不朽;作為這個時代的歷史理論文獻,也足以傳諸后世。當然,是否真的不朽,那就要取決于它本身擁有的品質,以及它在當下所發揮的影響力了。

——我十分忐忑地期待著來自業界的評判。

2017年7月17日

草于古錢塘頤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瓯市| 屏东县| 墨脱县| 林甸县| 沅陵县| 小金县| 溧水县| 鲁山县| 宁陕县| 额济纳旗| 科技| 台南县| 合作市| 独山县| 甘肃省| 赤水市| 梓潼县| 泽库县| 邳州市| 乌兰浩特市| 凤城市| 花莲县| 山东省| 佛教| 黎川县| 育儿| 望城县| 铜山县| 横峰县| 巴东县| 蒲城县| 河曲县| 长春市| 龙泉市| 徐水县| 嘉黎县| 大姚县| 大新县| 广东省| 蒙山县|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