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朵云文庫·學術經典·書學史(兩種)
- 王岑伯 祝嘉著 葉康寧導讀
- 1154字
- 2025-07-22 15:43:25
叢書弁言
王立翔
中國藝術源遠流長蔚為大觀,然以書畫為核心的中國藝術本體認知及其理論闡發(fā),近代以前,學人多以詩賦、筆記、題跋為載體,以描述、感悟為表征。這與主流階層,將藝術僅作為從政之余抒發(fā)心志之觀念有關,這導致了書論畫學諸門無法望經世之學項背的事實。但近世以后,尤其是辛亥以來,隨著傳統士階層社會作用的變換,以及治學語境、研究視野、學術方法之更改,在一批卓有才華的新學人努力下,傳統藝術進入現代學科視域,中國藝術的本體精要和文化精神開始得到了全新的詮釋、辨析和發(fā)揚。毫無疑問,因與西學的碰撞和融合,中國傳統學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對中國傳統藝術的長期學究中,向以畫學一門最為突出,其學術語境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大量的中國文物和書畫名跡流至域外,引發(fā)了海外學者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他們運用西方的學術方法,開始闡述各自心目中的中國美術,對國人產生了不小影響。當然最為重要一頁的翻起,仍是游學海外的中國學人自己,他們張開胸懷,吸收著西方工業(yè)文明下的現代科學理念和治學方法,開始了勇于辨訛、嘗試思辨的別開生面的中國畫史探索。
在國內,敦煌藏經洞、各地石窟墓室的先后開啟,一次次突破著人們故往的認識;動蕩的社會,導致文物大量流失,也使更多的新材料能為研究者所用。而在現代印刷技術的傳播下,美術材料的易見性大大沖破了原有的局限。作為近現代學術成立的兩大基石:新材料與新方法,一時蜂擁展現在20世紀初的藝術學人面前。
正是在這樣一個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一批學者放眼世界,既吮吸西方新學,又融合中國傳統學養(yǎng),投入到以書畫為主體的中國藝術研究中。縱觀這一百年來,他們經歷了模仿到兼通到后期體系自建的歷程,現代學科應具備的特質如理論性、邏輯性、體系性等逐步成熟,呈現出一條上承古代下啟當今的鮮活的學術生命之流。他們關注新材料,尋覓新方法,創(chuàng)建新思想,以篳路藍縷的拓荒精神,開啟出中國藝術研究從未有之新境。
今之視昔,此間研究均有時代局限,但許多著述仍因有奠基之功而成為后學之經典。為使當今學界和繼學者更方便更完整地獲見此一時期的中國藝術研究成果,我們精心遴選一批近現代藝術文獻再予整理出版。所取著作肇始于20世紀初,迄于“文革”之前;所選范圍,乃以中國傳統藝術為主體,兼及諸種工藝美術;所選標準,則以于當時有重要作用、于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之論著為重。我們注重文本的準確性,同時從藝術研究對象出發(fā),分別配以圖版,以作印證。尤為重要的是,我們邀約專家撰文導讀,以幫助讀者理清原著學術脈絡,辨明文中精義,認識著作產生的歷史背景,展現前輩們的學術個性,便初學者獲得治學門徑。以上努力,或謂于具體問題之分析仍有巨大學術價值,或謂對推進當今之中國藝術的深入研究亦有重要啟思意義。因以“朵云文庫·學術經典”系列貯存,以鉤沉論藝淵藪,綿延傳統文脈,盡責無旁貸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