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化文章:詩畫中的自然審美
- 徐建融
- 1398字
- 2025-07-22 15:19:01
前言
收在本書中的這些文字,除《花好月圓——陸抑非先生的牡丹畫》一文節選自《陸抑非全集》的前言外,基本上都是近十年間陸續刊發在《文匯報·筆會》和《解放日報·朝花》上的。承蒙上海書畫出版社的厚愛,予以結集出版,特條理為“花果”“動物”“憶游”“觀劇”“尊師”五大類;最后附詩詞、圖畫若干,則大多是沒有發表過的敝帚自珍。
這些文字的形成,大多是因耳目游娛自然的景觀物象有感而發,當然也涉及人文的景觀。自然的景觀是造物的創造,又稱“造化”“大化”,它是無心的“當然如此”。人文的景觀是人類的創造,又稱“文明”“文章”,大多是有意的創造,以體現創造者主觀的意志,但也有無心的“當然如此”。書名“大化文章”,便緣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這種關系。我所關注的文章,重在經史、詩文、書畫的傳統;而做文章的方法,則完全是無心的“當然如此”。副標題“詩畫中的自然審美”,便緣于這樣的生活態度同時也是文章態度。
司空表圣《二十四詩品》中有“自然”一品,曰:“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予不奪,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水采蘋,薄言情晤,悠悠天鈞。”相比于其他的二十三品,如“雄渾”“沖淡”“含蓄”“豪放”等,就是不追求,來了就來了,不來就不來,來“雄渾”就“雄渾”,來“沖淡”就“沖淡”……如果說,其他二十三品都是“我尋詩”,那么,“自然”一品便是“詩尋我”。這其間的關系,就如王國維所說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孔子所說“毋我”是也。
喻之以人生,東鄰乞兒,行歌于道,人哀其衣腐,曰“譬如袒”;哀其履蔽,曰“譬如跣”;哀其羹殘食冷,曰“譬如饑”;哀其病,曰“譬如死”;哀其病且死,曰“譬如不死”。這,便是“自然”的生活態度,一人如此,一人長樂;人人如此,天下“郁郁乎文”。而馮諼客孟嘗,給他飯吃,卻想吃魚,給他馬騎,卻想乘車。這,便是“追求”的生活態度,一人如此,一人不平;人人如此,天下熙攘不寧。
可見,“自然”,并不是造物的專利,也可以為人類的生活包括文章所享有;而“追求”,當然更不是人類的生活包括文章所必須有。那么,什么時候人類的生活、文章應該致力于有目標的“追求”?什么時候人類的生活、文章應該順應于無可無不可而一切皆“當然如此”的“自然”呢?
歐陽修五十四歲時的《讀書》詩有云:“念昔始從師,力學希仕宦。豈敢取聲名,惟期脫貧賤。”人少年時不可順其“自然”,必須努力“追求”,而追求的目標便是近在身邊的“脫貧賤”,讓自己和父母有房住、有飯吃。緊接著進入了青年,“中間嘗忝竊,內外職文翰。官榮日清近,廩給亦豐羨”,個人和家庭的問題解決了,但為了國計民生,依然還要努力地“追求”,雖“人事攻百箭”而勇猛精進!轉眼便到了老年,“前時可喜事,閉眼不欲見”“少而干祿利,老用忘憂患”。所謂“五十而知天命”,“天命”者“自然”,于茲而“復歸于自然”,不給社會添麻煩。對于一個老年人來說,“忘憂患”而“自然”地生活、審美,實在是比“干祿利”而“追求”地生活、審美更有益于社會和諧的一種生活、審美方式。
我多次講到,“成人”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成才”是社會發展的引領。同理,“追求”以改變命運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自然”以順從命運則是社會和諧的穩定。
我的這些文字,“思無邪,知述圣;行毋我,事隨人”,當然不能成為推動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應該有益于個人和社會和諧的穩定。
徐建融
2024年初秋于海上長風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