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朵云文庫·學術經典·中國版畫史略
- 郭味蕖著 張燁導讀
- 1403字
- 2025-07-22 16:16:19
第三節 最早為群眾服務的雕版歷書
從我國雕版印刷早期的發展上,就可以看出印刷術是和群眾關系最密切、最為大眾服務的技術。在唐、五代時,這一新興技術,就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各地從這時起,就開始利用這一簡便的技術—雕版印刷,來搞出版工作,作為普及群眾文化的有效武器。這時除了宗教徒們大量利用雕版印刷,作為宣傳教義的有力工具以外,雕版印刷,在各方面也廣泛的應用起來。無論占夢、相宅、醫書、韻書、字書和通俗詩歌,都在大量印刷。這些圖籍,或有關于民俗信仰,或有關于人民福利和啟蒙知識,都是當時社會所迫切需要的。而指示月日的雕版歷書,更和人民有密切關系。
公元824年,唐代詩人元稹(微之)給詩人白居易(樂天)的《長慶集》作序時,就講到當時社會上各階層男女老少,都喜歡白氏明白如話的詩,一時官府寺觀以及旅店的墻壁上,無處不寫有他的詩句:
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衒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編者注:見元稹《白氏長慶集序》)
可見當時的人民,是如何的喜愛諷詠詩歌和廣泛的印刷通俗書了。
在雕版印刷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中,日歷也被大量的雕印出來。日歷是農民們從事耕種的必要參考工具,我們可以推想,在當時歷日的通行,一定比陰陽相宅一類的書,更為廣大群眾所歡迎。在唐代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前后,四川和蘇州北部一帶地方,民間都曾開始制作雕版歷日,拿到市場上出售。東川節度使馮宿,當時認為政府司天臺尚未頒布新歷,民間所印新歷,已經遍滿天下,大大有損封建皇帝的威權。于是唐文宗就下詔:“諸道府不得私置歷日版。”(編者注:見《舊唐書》)黃巢起義以后,柳玭跟隨僖宗逃到成都,有一天在成都的書肆里,看見了一些雕版印刷的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和字書小學一類的書。士大夫階級的柳玭習慣于昂貴而又耗費時日的寫本,認為這樣用雕版刷印的圖書“浸染不可盡曉”,大有不屑一顧的態度。后來僖宗逃入四川以后,司天臺也不能再頒歷日,江東人民,就自己雕印歷日出賣。當時有兩家因為彼此爭論所印的日歷不相同,都是認為自己的正確,就爭吵起來,被送到衙門去。官家說:“你們不是爭月的大盡小盡么?大家同行作生意,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關系呢?”拿這些話來和唐文宗當年為了“敬授人時”的威權,嚴禁民間私置歷日版的事來比較,就可看出人民的起義,是如何的打擊了封建統治者的威風。
在敦煌藏經洞發見的遺品中,有兩種歷書被保留下來。一種是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歷書,一種是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歷書。在中和二年的歷書上,刊有“劍南西川成都府樊賞家歷……中和二年具注歷日,凡三百八十四日,太歲壬寅……”等文字,在這些文字中間,再組織上一些圖樣。在中和二年歷書上,附有《推男女九曜星圖》;在乾符四年歷書上,附有《六十甲子宮宿法》、《推丁酉年五姓起造圖》、《五姓安置門戶井灶圖》、《十二相屬災厄法圖》、《推十干得病日法圖》以及《一切符咒》等等。人物相貌形態,細致繁復,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在唐代時,日歷算法,就奠定了一定的規模,雕版印刷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這些在甘肅敦煌藏經洞所發見的刊本歷書,在制作規格上,較以后宋、元、明、清各代雕版印刷的日歷,已經沒有多大的區別。所謂“具注”歷者,是每日下有吉兇宜否的注子,即每日十二時下,皆注有吉兇。可見歷書之有吉兇等類注子,是由來已久了。
從以上發現的歷書來看,圖版部分,無論繪工和刻工,雖然還是處在比較粗率的階段,但從雕版的風格來說,是非常樸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