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語錄:當代書法名家談藝
-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編
- 760字
- 2025-07-22 14:42:49
書法中的“怒”與“渴”
草書里面要用情,用情就要“怒”“渴”。一般人可能知道要用情,但怎么用情呢?徐渭寫字是很“怒”的,他的作品有怒氣,有一種沖動在里面。《祭侄文稿》也明顯有這樣的因素,但與徐渭的作品并不完全等同。宋明以來書法更加開放,米芾寫的字,又“怒”又“渴”。米芾在《海岳名言》里面是明確反對“怒”“渴”的,但是米芾的作品卻是“怒”“渴”的代表,他寫的《虹縣詩帖》就是“怒”和“渴”的表現,《研山銘》也是一樣的。
“怒”“渴”在書法中的表現是什么呢?點畫棱角很多,尖刺很多。“怒”就是發泄型的、外泄型的,情緒是外放的,這跟寫大字時形式要擴張是一致的。我們把字寫大是內心的一種擴張,是內心被壓抑已久的一種釋放,所以用“怒”和“渴”來形容書寫大字是很重要的。“怒”和“渴”會導致猙獰,我們從學習的角度來講,要有雅化,棱角要少一點,多一點圓潤,多一點渾厚,多一點有潤色感的點畫。不要過度的飛白,或者墨色有過度的處理,這樣就“花”了,“花”就是薄,“花里胡哨”的就是薄的一種。

“怒”和“渴”是明人對情緒的理解,這跟明人的審美有關系。王鐸文章里面說“天旋地轉,力如金剛”“身上盤蛇,口中噴火”,這都是“猙獰”的表現。所以“怒”和“渴”是表現張力的最好手段,我們寫大字時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但是我們沒有想到用“怒”“渴”兩個詞來表達。
“怒”“渴”是渲染氣氛的手段,也是字形“丑”“拙”的開端。所以米芾明顯帶有自我風格的《虹縣詩帖》等作品,相對都是比較丑的。后人偽托王羲之的書論里面講到要“適心合眼”“筆墨調和”,但“怒”“渴”就不一定了,誰愿意聽別人發怒。所以怎么把這些問題協調好、認識好,就需要一定的手段去雅化它。“怒”和“渴”是徐渭書寫放大的語言,“怒猊抉石,渴驥奔泉”,這是一種力量,一種勢能,也是一種能量的傳達。
(陳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