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時代下的公共藝術
- 李謙升 汪單
- 4507字
- 2025-07-22 16:14:25
序
大數據和云計算標志著信息化社會與信息化生活的到來,它將從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給人們帶來顛覆性的改變,藝術形式的改變也包含于其中。因為每一種新藝術表現形式的出現,都與當時的科學技術及其帶來的社會進步以及人的觀念改變有著直接的關系,就如同沒有冶煉術就沒有中國青銅文化和藝術,沒有造紙術就沒有中國水墨畫。計算機技術造就了信息化時代和數碼藝術。
數碼藝術是新時代的產物,因對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化語言的理解不同、使用的方法路徑不同而產生了豐富多元的數碼藝術形式。以計算機作為工具,而創作方法和創作思路仍沿用傳統藝術語言的,如數字動畫、數字影視制作等;將繪畫、影視、攝影等不同媒介利用計算機技術綜合表現的,人們稱之為多媒體或新媒體藝術;還有直接將計算機信息技術作為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以數碼技術特有的思維方式即多點扁平式非線性思維來創作作品的,被稱為交互藝術。總之,隨著人們對信息化技術理解的不斷深入,在數據存儲、數據模擬、重組、挖掘和可視化等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日趨成熟的背景下,藝術發展又迎來了一場革命性的轉變。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大數據時代最大的轉變就是放棄對因果關系的渴求,而關注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為什么”。這顛覆了千百年來人類的思維慣例,對人類的認知和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大數據拓展藝術的公共性與參與性
數碼藝術也是信息化時代產生的藝術形式。隨著信息化技術迭代和人們對其認識的深入,形成了不同形式。在不同形式的數碼藝術中,計算機的多點扁平式非線性的工作原理是不變的,它給人機交互建立了可能性。藝術家抓住這個特點來構思其作品,所關注的不是故事情節的設計,而是故事中各種關系排列組合的規則設計。這就是數碼藝術與其他藝術的不同之處。規則設計的不同思路和技術運用的選擇,成了藝術家個人創作語言和個人藝術風格形成的發力點。此外,該技術特點還將傳統藝術的個體化創作方式拓展成為一人對多人、多人對多人的創作方式,為公眾參與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因此在創作數碼藝術作品時必須要考慮觀眾的需求和興趣點,如何能使觀眾樂此不疲地參與其中。這就需要把以前傳統藝術以表現個人感情和感覺出發的創作方式轉變為從觀者的感受和需求出發的創作方式。出發點轉變的同時也改變了藝術的屬性。數碼藝術的本質導致了它在當下能夠發展成為更具公共性的藝術形式,也可以說是將個體藝術轉變成公眾共同參與創作的公共藝術成為可能。從這個角度來說,數碼藝術家成為公共關系的設計師,其立場和視角變了,從個人性轉變為公眾性,個人的表現藝術轉變成為公眾參與的藝術。一方面,信息化技術拓展了藝術創作方式,產生了新的藝術門類—數碼藝術;另一方面,數碼藝術也拓展了藝術的公眾性和參與性。信息化技術的特性與公共藝術的公共性本質的契合,從這個角度來講公共藝術將成為信息化社會的藝術主流。
數字媒體的迅速發展給藝術展示和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泛普及,一方面將傳統藝術進行數字化傳播和以數字工具創作的藝術作品直接網上溝通交流;另一方面藝術在公共空間與觀眾交流互動的過程也可以用數據方式加以統計反饋并且以圖形視覺化的形式公之于眾,形成了創作者和觀眾直接交流、反饋、溝通的橋梁。大數據可視化技術提供了藝術家與大眾,社會互動溝通的渠道,改變了以往藝術家只管創作,觀眾只管觀賞,沒有交流互動的途徑。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普及和使用便利,大眾自娛自樂的熱情高漲,自媒體已發展到幾乎人人都可擁有一個“電視臺”的地步。藝術創作方式的多樣性和傳播便捷通暢的普遍性,為實現藝術生活化和生活藝術化的實踐帶來了無限想象力和可能性。
大數據不僅是一種技術,在帶給人們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多種選擇的可能性,以及設計多元選擇處理的非線性思維方式,改變了以往因果關系單一選擇的線性思維方式,也改變了藝術創作方式,把故事性描述改變成規則性設計;藝術創作人群也發生了變化,傳統藝術是一小部分掌握了藝術專業技巧的人的專利,大眾只是欣賞者,不能成為創作的藝術家,因此把藝術家看成是象牙塔尖上的人。而作為數碼藝術的創作者,只要想去實踐并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即可成為藝術家。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就能參與創作,微博、微信就是傳播和展示的舞臺。
大數據信息技術作為藝術創作語言,它是通過建構平臺、處理關系、構思場景、設計規則來完成藝術創作的。如何借助互聯網、通信網和北斗空間定位網,三網合一構建一個大數據支撐的數碼藝術平臺,使參與的人更廣泛,實時定位互動更有時效,使數碼藝術滲入人們生活的每一角落,使數碼藝術的創作平臺處處可見、可觸摸、可參與。在這點上,數碼藝術的公共性是以往各類藝術無法比擬的。信息化時代帶給人們的民主文明,改變了以往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利益落差和壟斷不公的現象。大數據信息化時代,數據共享、人人參與、機會均等為釋放人的創造力提供了機會和舞臺。而人們在運用信息技術充分享受民主文明的同時,如何能把握住信息化時代本質,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語言,從公眾出發引領公眾順應時代潮流,表現時代精神是當代藝術家們應承擔的歷史責任。
大數據時代重新定義藝術
數據可視化是計算機的基本功能,它將人們可視的物象轉換為數據并按照一定規律編碼存儲起來,通過互聯網傳輸到另一臺計算機上,再把編碼的數據解碼還原成可視的物象,起到了從物象到物象的復制過程。如果把原先存儲的物象數據進行重新組合排列,或者加上其他物象數據,通過計算機運算,它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這就是視覺信息的再設計。如果將海量數據作為再設計的創作資源庫,根據人的想象力和審美需求從中進行數據挖掘和整合,并通過計算機的運算,轉換成可視化的景象。它將帶給人們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全新感受,為藝術創作帶來了無限可能。計算機對人類提出了只有你想象不到,沒有計算機做不到的挑戰。人類在應對計算機挑戰實現無限可能的同時,其智慧和想象力得到了無可比擬的提升高度和速度。
信息化技術可以把一切視覺可視的物體轉化為數據并進行存儲和傳輸,把實體轉化為可視的虛體。給藝術創作帶來了無限可能。它不僅改變了以往的藝術形式,而且顛覆了人們欣賞藝術的方式和審美習慣。以往只有在美術館看畫,但現在可以在任何地方從虛擬美術館欣賞到實體美術館的作品,線上、線下形成一對虛實孿生的美術館。與此同時,通過VR、AR技術把虛擬的美術館和現實空間相結合,打破時空,形成未來與當下并存的再生空間。這對藝術創作提出了無限挑戰,從創作思維、創作方法、創作形式以及作品觀賞方式都發生了顛覆性改變。要對藝術重新定義,如果說古典藝術是欣賞的藝術,現代藝術是表現的藝術,當代藝術是干預社會、創新的藝術,那么信息化時代的藝術是人人參與,人人表現,充分體現人創造價值的一種生活方式。信息化時代的藝術就是生活的藝術,藝術不再是藝術家的專利而是人們生活的需求,藝術成為了價值創造的代名詞。
大數據公共藝術本質的回歸
生命的價值在于創造。持續不斷地創造才能體現生命的價值。這也是人與其他生命的不同之處。人的創造力來源于生存需求,為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發展需求會去制造工具、改變環境、營造符合人類生存的空間環境等。創造力還來源于人的審美需求,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對精神享受不斷地提出要求,這也是創造力的來源。人們對美的想象、美的追求、美的創造是一直伴隨在對客觀世界改造的過程里,只有追求物質和精神的享受,才會帶來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可能。人類在對物質和精神享受欲望的追逐下,不斷地創造工具和制造可能,科學技術也就不斷取得進步。蒸汽機、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等動能因發展需求隨即被創造出來,造就了現代工業文明社會。同樣,當代生活進入了計算機信息化社會,人們不僅依靠工業化技術,還以計算機信息化技術將人類生活和物質世界連接成網,拾遺補闕,互聯共享,形成了信息化社會文明的雛形。人們在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追求屬于這個時代的精神需求,為實現美好生活的理想,也在運用計算機信息化技術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藝術,為探索能反映信息化時代的藝術語言和形式而付出辛勤勞動,體現人的創造價值。
計算機數據記錄的真實事物的數據代碼,它不僅反映出真實事物的基本要素,而且反映了事物的內在邏輯結構。大數據指的是記錄了海量的各類事物數據代碼。大數據所謂的“大”,一方面指的是數據量的規模,另一方面指的是數據化覆蓋面的廣度和滲透的深度,其邊界超出人們的想象。在這個無所不及的數據汪洋大海之中,借助計算機的精準選擇技術和人類對真理永不停止的追求探索精神,可以還原事物本質,創造未來的美好生活。
公共藝術借助計算機信息化技術進入公共空間,以適應人們的生活需求改變空間格局,提高環境的人文品質;進入公共生活,以美感染和提高人的審美意識,達到對人的美化教育;進入公共文化,以藝術的感染力喚醒民眾的集體意識,達到文化的公共認同。公共藝術在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的同時激活了民眾審美的需求,喚醒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民眾在實現美好愿望的過程中所激發的創造力和對美好事物自覺維護的公共治理能力是不可低估的,這是公共藝術應有的作用。
大數據信息化技術將一切事物都以數據方式分解、存儲和再現,為實現信息互聯,信息物聯奠定了技術基礎,便利了人們生活,提升了社會治理能力,同時也給人們創造打開了想象空間和實現的可能。如果把不同的數據匯聚于一個空間和時間中,人們看到的一定是平時所看不到的景象。或者把在不同空間和時間的行為軌跡數據以動態的方式展示出來,那又是一幅什么樣的圖像?這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加上空間定位系統,通信網絡輸出終端技術,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運用為公共藝術從實到虛,從虛到實,虛實結合,人機互動,到打破時空人人互動提供了無限可能。在綜合技術應用的同時采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進行創作,可謂如虎添翼。如果把各類公共數據選擇組合,根據公眾需求,共同參與美好社區規劃并以數據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人看到虛擬未來的美好社區,并隨著人們努力創造,數據變化更新,動態地反映出美好社區建設變化過程,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投入。大數據可視化為公共藝術貼近生活、公眾參與、反映民生提供了全新的創作方式。這樣的創作不同于以往的公共藝術創作,藝術家設計規則,搭建數據平臺,民眾直接在數據平臺上選擇需要的數據進行集體創作,共同制定目標、協商分歧、維護統一,通過公共藝術創作的審美體驗,讓民眾煥發出創作熱情,體現民眾的創造價值并為此引以為自豪。美是人們發展的需求,美是創造的動力,美也是人們行為規范自律的韁繩,公共藝術包含了人們共同美好的意愿,協同創作的過程和民主治理的結果。它是公眾創造力的結晶,凝聚著公眾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凝聚著公眾改變現實的創造智慧,凝聚著民眾幸福生活獲得感的喜悅。
公共藝術在計算機、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的支撐下,必將在信息化社會中得以發揚光大,為實現“人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