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題襟·長風堂筆陣
- 徐建融
- 1385字
- 2025-07-22 15:34:14
蘊妙見于胸襟(叢書代序)
王立翔
古人常以胸襟、襟懷借指胸懷,“蘊六籍于胸襟”、“撫胸襟而未識”
,或最能代表古人以才華自許與不遇愁郁的感受了。故而以題襟喻指抒懷,確屬巧妙而極有意味的一個文詞。至晚唐,段成式將與溫庭筠﹑余知古等文士唱和酬答之作編為十卷,名之《漢上題襟集》,“題襟”一詞被借為文人志同道合而聚合抒懷的代名詞。而古人以文會友、嘯詠唱和的傳統(tǒng)由來長久,著名如“鄴下之游”“竹林七賢”“蘭亭修禊”,皆以志趣高潔、文章煥然而千古留名。及至宋元,文士中善書畫之名士亦現身于雅集之中,其文采風流之盛,令后世文人墨客追慕不已。
逮至晚清,上海出現了一個書畫金石團體,直接命名之曰“海上題襟館”。這個風雅又與地域相連的名稱,引來一眾書畫金石名家,他們崇文尚古,有志于弘揚國粹,其規(guī)模之大、活動之頻繁,一時為上海之冠,大大促進了海上藝術的繁榮。究其原因,這一切當與上海開埠后商貿文化迅速興盛最為有關。其時畫人流寓上海尤多,因畫風面貌融會古今中西而別具一格,被稱為“海上畫派”。然而,與風格流派意義上的“畫派”定義不同,海上畫家既守傳統(tǒng)又尚開新,既取文人之趣又哺金石法乳,既采民間之長又學西洋之法,最終呈現的是題材多樣、畫風不拘一格的面貌,積淀起全新的觀念,其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前瞻等先進的文化意義,已大大超越了繪畫創(chuàng)作本身。“海派”之稱,逐漸成為上海文化、藝術的代名詞,其外延甚至已超越了地域所限。海派藝術構成了海派文化重要的內涵和特征,類似“海上題襟館”這樣的書畫同道,則在推動海派文化多元和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極為可觀的作用。
時間跨入了二十一世紀,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進取的新征程中,已經成為國際化大都會的上海,跨越百年,正在重新審視如何打造這座城市在傳承、發(fā)展和提升城市綜合能級方面的文化影響力,而源自海派藝術的“海納百川”內涵特質,已匯入上海的主體城市精神中,并成為上海三個更具有標識意義的文化內核之一。上海正以更加開放融通、追求卓越的襟懷,重塑著上海本土的文化和藝術,展現著世界的影響力。
作為以中國書畫藝術為核心內容的現代出版?zhèn)髅缴虾嫵霭嫔纾瑒?chuàng)立于上海。建社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年里,我們以幾代人的努力,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工作中不懈耕耘,出版了大量圖書;我們也以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打造了包括《書法》《書法研究》《朵云》《書與畫》等雜志在內的一系列優(yōu)質的傳播交流平臺,為推進書畫藝術的普及提高和學術研究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許多作者的傾心支持,并與他們共同成長,結下了深厚友誼。如今許多作者都卓有建樹,或成為著作等身的著名學者,或因藝術造詣深湛而為書畫大家。值此我社即將迎來建社六十周年之際,我們特邀一批海內外作者,揀選、集結一批他們的用心之作,以奉獻給我們熱情、忠實的讀者。
“吞八荒而不梗,蘊妙見于胸襟。”中國的書畫藝術植根于中華五千年文明之中,博大精妙,遺產豐厚,綿延至今,依然生命力強大,故足以令人思接千載,究天人之際,抒肺腑之懷;亦值得端倪既往之風規(guī),窮測藝文之奧賾。今感佩先賢之志趣與胸懷,追慕古人之風雅和氣度,因以“海上題襟”命為叢書之名,期盼海內外方家都來聚會、抒懷于“海上”。叢書如能啟讀者之心扉,發(fā)學者之思致,并為當今文化、藝術之積淀留下時代的痕跡,則亦屬我們?yōu)榻永m(xù)中華文脈略盡了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