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入駐新野
- 三國求生:我的金手指是劇透
- 作家JGXJVs
- 2387字
- 2025-07-21 20:14:03
殘陽如血,染紅了南遷隊伍蜿蜒的山路。
陳默騎在馬上,左肩的傷口仍在隱隱作痛,卻不及他心中的焦慮,離開徐州已有五日,身后隨時可能出現袁術的追兵,而前方的荊州仍籠罩在未知的迷霧中。
“軍師,喝口水吧,”陳到遞來水囊,眼中滿是關切。
陳默接過水囊,目光掃過行進中的隊伍。這支不足萬人的隊伍承載著劉備集團的全部希望,三千精銳步卒,千余騎兵,還有隨軍家屬和文吏,糜竺的商隊保鏢在前方探路,關羽率領前鋒已抵達預定的扎營地點。
“報——”一騎快馬從前方飛馳而來,馬上騎士高舉一封帛書,“江夏急信!”
陳默心頭一跳,連忙策馬向前。劉備已從親兵手中接過信件,正借著夕陽余暉細讀。陳默注意到主公的眉頭漸漸舒展,眼中閃過一絲喜色。
“軍師,劉琦來信了,”劉備將帛書遞給陳默,“情況比我們預想的要好。”
陳默展開帛書,劉琦的字跡工整卻透著急切:
“玄德叔父臺鑒:
蔡氏專權日久,父病沉疴,琮弟年幼無知,盡聽蔡瑁、張允之言。今荊州兵不聽父命,唯蔡氏是從,侄勢單力薄,恐難久持。聞叔父南下,不勝欣喜,乞速至荊州一敘,共商大計......”
“蔡瑁竟已掌控荊州兵權?”簡雍湊過來,驚訝道,“劉景升當真病得如此嚴重?”
陳默合上帛書,心中已有計較:“即使劉表不病重,也難以主持大局,主公,此乃天賜良機。劉琦在荊州孤立無援,正需外援制衡蔡瑁。我們可借協助劉琦之名,名正言順進入荊州。”
張飛的大嗓門突然從后方傳來:“那還等什么?直接殺到襄陽,把蔡瑁那廝揪出來砍了,砍了喂狗!”
“翼德!”關羽喝止道,“荊州士族盤根錯節,豈是蠻力可破?”
劉備抬手制止兩位義弟的爭執,轉向陳默:“軍師以為該如何行事?”
陳默表示,先到扎營地再說。
暮色漸濃,隊伍已抵達預定扎營地點。中軍大帳內,陳默將荊州地圖鋪在案上,眾將圍攏過來。
“荊州之患,不在劉表,而在蔡氏,”陳默指向襄陽,“蔡瑁憑借其姐蔡夫人得寵,掌控水軍,張允把持步卒,蒯越、蒯良兄弟雖為謀士,卻與蔡氏沆瀣一氣。”
“我們先派使者于荊州尋劉表,請求于荊州暫駐。”
三日后。
“軍師,“劉備走到他身旁,眉宇間帶著憂慮,“派往襄陽的使者已出發三日,至今未有回音。“
陳默收回思緒,拱手道:“主公勿憂,劉景升素來優柔寡斷,回信慢些也是常理。”
劉備微微頷首,目光投向遠處:“但愿劉景升能念在同宗之誼,允我等暫駐新野。”
“報——”簡雍從后面敢來,手中高舉一封帛書,“荊州急報!”
陳默接過帛書,快速瀏覽,眉頭漸漸舒展:“主公,劉表回信了!他同意我軍暫駐新野,但要求我軍不得超過三千人,且需協助防御北面曹操。”
張飛在一旁嗤笑:“這老狐貍,既要我們當看門狗,又怕我們人多咬他!”
“翼德!”劉備輕斥一聲,陳默感覺這一幕不知見過多少次了,劉備轉向陳默,“軍師以為如何?”
陳默將帛書收入袖中,嘴角微揚:“此乃天賜良機。新野雖小,卻位于荊州北門,既可觀望中原動靜,又能與襄陽保持距離。至于兵力限制,”他壓低聲音,“我們可分兵而行,主力駐扎城外山林,只帶三千精銳入城。”
劉備眉頭微蹙:“蔡瑁在荊州勢力龐大,若他從中作梗......”
“主公放心,”陳默眼中閃過一絲精光,“我已命糜竺以商隊名義,在襄陽城內散布蔡瑁勾結曹操的謠言。同時,讓孫乾假扮游方術士,接近蔡夫人,稱其面相有'鳳棲梧桐'之兆。”
張飛瞪大眼睛:“這個瘋嘻嘻什么什么的,啥意思?”
“暗示她有皇后命,”陳默輕笑,“蔡夫人向來迷信,必會攛掇劉表提防曹操,以免壞了她的'鳳命'。”
眾人聞言,皆露出會意的笑容。唯有劉備輕嘆一聲:“軍師此計雖妙,但終究......”
“主公,”陳默正色道,“非常之時,當用非常之策。我等一心為興復漢室,些許權變也是無奈之舉。”
劉備沉默片刻,終于點頭:“就依軍師之計。不過,切記不可傷及無辜。”
“諾。”
當夜,軍隊在岸邊休整。陳默就著油燈翻閱《三國演義》,書頁上藍光閃爍,浮現出新的字跡:
【劉表多疑,需借刀殺人】
【蔡瑁勢大,當離間其黨】
【徐庶將至,宜早作準備】
陳默眼睛一亮:“徐庶?”他急忙翻到下一頁,只見浮現的字跡越來越清晰:
【三日后,徐庶將扮作漁夫求見】
【此人善兵法】
【切記:以誠相待,勿用權術】
陳默合上書卷,心中暗喜。徐庶之才,在三國史上赫赫有名,若能得他相助,取荊州便又多一分把握。
次日清晨,陳默召集眾將議事。他指著新繪制的地圖:“新野城小墻矮,難御大敵。我意分兵三處:云長率五千精兵駐守城北博望坡,翼德領三千人馬屯于城南鵲尾坡,主公則坐鎮城中。如此形成犄角之勢,可保無虞。“
張遼突然開口:“軍師,末將愿請一支輕騎,巡弋漢水沿岸,以防蔡瑁偷襲。”
陳默贊許地點頭:“文遠將軍此議甚善。此外,還需派一能言善辯之士,常駐襄陽,隨時傳遞消息。”
“我去!”簡雍自告奮勇,“我與荊州別駕蒯良有舊,可借此打探內情。”
眾人商議已定,各自準備。午后,一艘來自襄陽的官船駛近,船頭立著一位文士打扮的男子,正是劉表派來的使者——從事韓嵩。
“劉豫州,”韓嵩拱手行禮,“我主命我前來,一為引路,二為,”他猶豫片刻,“確認貴軍人數。”
劉備坦然道:“我軍現有將士兩萬八千余人,但按約定,只帶三千入城,余者駐扎城外。”
韓嵩明顯松了口氣:“如此甚好。我主已在襄陽設宴,三日后為豫州接風洗塵。”
陳默突然插話:“聽聞蔡將軍近來操練水軍,不知是否為迎接我軍?”
韓嵩臉色微變:“軍師何出此言?蔡將軍只是例行操演!”
“原來如此,”陳默似笑非笑,“我還以為是防著我等呢。請韓先生轉告景升公,我軍此來只為暫避袁術鋒芒,絕無他意。”
待韓嵩離去,劉備低聲道:“軍師是否太過直白?”
陳默搖頭:“主公,劉表派韓嵩來,名為引路,實為試探。我故意提及蔡瑁,就是要讓劉表知道,我們并非對荊州一無所知。”
三日后,新野城遙遙在望。陳默站在船頭,遠遠望見城門外站著迎接的官員。突然,岸邊蘆葦叢中劃出一葉扁舟,漁夫打扮的男子抬頭望來,目光如電。
陳默心頭一震,那銳利的眼神,絕非尋常漁夫!他急忙翻開《三國演義》,書頁上赫然浮現三個大字:
【徐庶至】